发信人: gglbr()
整理人: dannylu(2001-01-24 00:31:29), 站内信件
|
画眉深浅(五)
照片一二三
白沙
我那天用100块钱包了一个小昌河玩雪山一日游。出大砚镇的时候看见不少的红男 绿女正踩着单车兴致勃勃地往前冲,不由的一阵后悔:早知道骑单车可以玩,就 租个车过来了,在东巴豪斯里租一个挺好的山地车(不是玩车族的标准啊!)也 只要15块一天。
又便宜,又自由,好的不得了!司机看出我的心思有点活动,就解释给我:"他们 应该是去看白沙壁画的。"我那天去到最远的地方是云杉坪,离大砚镇大约34公里 ,听起来也是可以单车骑游的地方,但是司机和后来在黄家花园客栈里遇见的朋 友都说这里不比平原,"每100米就要上升1米的海拔。",不太吃得消。白沙乡就 不一样,离大砚镇只有13公里的路程,又不爬坡,挺方便的。
从大冰川下来,司机建议省略玉峰寺,因为只是"两间小房子和一个经常不在的护 花使者",季节又不好。想了片刻,觉得也是,很多名声很大的景点往往令人失望 ,直奔白沙乡。路上和司机聊着天,不知怎么说起我在杭州是做过导游的,拿了 证给他看。司机大跌眼镜,埋怨我不早说,要不然进山的门票和大冰川的缆车票 都可以省掉的,他也不用付停车费。我们两个怨天尤人了一番,最后决定去把白 沙壁画的门票和停车费省掉。
白沙壁画是在一间其实是很小的寺庙中。我犹豫了一会决定不在寺庙的前面加什 么定语,因为我实在搞不清这个寺庙可以算是哪个宗教的。这个寺庙的好处是象 一只麻雀,五脏俱全,虽然小的可爱,山门,前殿,大殿,厢房可是一间不少。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门口检票的几个老师傅很象文革时期的人物,绝对的权威神 态。他们认真地顾自己聊天,不时地爆发出会心的大笑声,偶尔腾出手来,却用 绝对职业化的手法点清票子和人头,豪放地挥手放人进去。在午后强烈的阳光下 ,他们的皱纹也会显得自信和生动。我SHOW了一下导游证,果然轻松过关。
一般印象里的前殿应该是放弥勒佛的地方,所以很多叫天王殿。不过这是汉区佛 寺的说话。如前所说,我都还搞不清这是不是佛寺,别的也就免谈了。现在很努 力地去回想,也想不起前殿是个什么建筑。不是因为它没有个性,恰恰相反,正 因为里面有着著名的白沙细乐,搞的我没法留下对别的事物的印象。白沙细乐是 纳西古乐的一支。以当地的说法,这其实是纳西古乐的正宗嫡系。
一班头发花白的老艺人,很端庄地坐在左手边,专注地对付手里的乐器。隔了一 条窄窄的通道,是凌乱的凳子。从山门没走几步,就到了前殿,所以我根本没有 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还是倒退了几步,才来细细地打量这个场景。前殿整个就被 改成了白沙细乐的演奏室,乐队面对的,当然就是他们的观众席,隔着人来人往 的走道。走道实际上只是一个概念,因为你随时都可以拖一张凳子过来,坐下听 老艺人们的演奏。这是旅游的淡季,散客可能不是太多,我前面的两个旅游团队 就没有在这里稍做停留,观众席里稀稀拉拉地坐了十来个人,好在观众席本身的 容量也就30多人,所以并不显得特别冷清。我看了一遍说明牌,也就饶有兴趣地 坐下倾听。我个人以为丽江的商业包装是绝对成功的,现在多少人乐滋滋地畅谈 宣科老先生和他的纳西古乐,在此之前,有多少人会以为这是一个好东西?宣科 和那些老艺人本身成为聚焦的重点,具有分辨纳西古乐的音乐特质的人就只怕要 少的多。我也是那种不知风雅的人物。(好教大家得知,我平时听的可是许如云 和王菲!最入品也不过就是喜多郎,呵呵!呼!刚刚迎接到2000年,接着回来写 。)今次坐的下来,也全赖大家对宣科的宣传。说实在的,我没有觉得白沙细乐 (或者说纳西古乐)有什么特别的,曲调和乐器本身都是中原的韵味,可以让我 们知道它的渊源。如果套用官方的语言格式,就是反映出民族大融合中文化的水 乳交融。(这时候,外面砰砰地响着礼花的声音,我想象西湖的水面上流光溢彩 ,心里好痒。不过现在大雾,还是安心在酒店里休息吧!)对于中国古典的音乐 ,还是放在想头里的比较好。比如说"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是何等的豪迈呢?听起 来,就未必。大家听着白沙细乐的时候经常会显出虔诚的神色来,我以为这就是 宣传的影响------原来也就是场面上的演奏,现在生生做成了高雅艺术。这是正 午的时分,有风,院子的里面枝叶伏苏,阳光的影子班驳跳跃。我面前的老人, 他们目不斜视,神态庄重,他们在工作!说明牌上指出:老艺人们不以此为职业 ,他们的演出是完全没有报酬的,所以。。。。。。所以游客们很愿意捐助一些 。这决不会有些许的卑下或者勉强,尽管我们会以为艺术不宜与经济挂钩(这是 很STUPID的事情)。从纳西古乐的功能上来说,它也该是服务性的吧!没有门票 收入的白沙细乐,演奏它的老艺人理直气壮,最终还是用他们的形象给我留下深 刻印象。
正殿里的中心内容是三面的壁画,没有雕塑。我收起导游证,乖乖地跟着一队客 人听导游讲解。壁画的规模不大,但是呢,确实很不寻常。壁画的颜料都是矿物 质掺和油脂一类的东西,导游说:"至今看起来还是那么艳丽!"我可没那么觉得 ,灰暗的颜色让我觉得看的非常费力。应该是明代的创作,但我怀疑三幅壁画可 能未必是同期的产品,因为画作的精细程度就有比较大的差异。中间是如来讲经 ,旁边是孔雀大明王和裸佛什么的。印象里的西南应该是佛教的天下,北边是藏 传佛教,南边是小乘佛教,清代有了流放的回民带来的伊斯兰教。别的好象都是 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吧。比如纳西人崇拜青蛙。这里最大的特点是三教合一,画 面里佛,道,儒,各类装扮的神佛都有,少见的很。真想不通玉皇大帝的下属怎 么会跑来这边。汉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厉害的。换一个场合,画功再差一点,我 就会大骂"没有文化"。这里可不成,司机曾告诉我,明代时,丽江的经济与文化 也是相当发达的,繁荣的结果是促进了大祭司(是这个名词?)的雄心膨胀,想 创造一个跨越差别的新宗教。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的可靠性,如果我相信这是真 的,那么它再次证实一点:丽江的闭塞性!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充满生命力的小小 的环境中,敢于诞生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梦想。残酷一点的说法以前就有:"夜郎自 大"。但是如来讲经的笔触极为精致,人物神态非常生动,衣带流转,是大手笔, 算的上我见过的壁画实物的精品了。白沙壁画不允许拍照,要不我就扫给你们看 ,真是好东东呢!还有让我记住的一个东东是顶上的藻井,真的是好精细,就是 江南的大丛林也难得见到这样的细致。丽江人好象喜欢斗拱和藻井的使用,在白 马龙潭也看见复杂的斗拱,就是在白沙寺的门口,地震震歪的小学校也是层层, 不知是木头太多还是喜欢奢华,因为这些结构在传统的建筑里都是相当程度的等 级的表达,就象歇山重檐和屋顶的瑞兽。
又跑题了。饿了。再说吧。
大家伙新年快乐!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尤及清明可到家。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12.1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