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uiwanger(水王二)
整理人: red_angle(2001-11-19 11:10:35), 站内信件
|
岂有文章惊海内
记得好象是余光中先生说的,意思是书怕旧,人怕老,人老更怕翻旧书。是啊,人要是老了的话,翻来翻去就免不了要碰到旧书的,你看,前几天整理书籍,翻出郁达夫的诗集来,那本集子买了有近十年的时间,也可以说是一本旧书了。
年轻的时候喜欢诗词,这是很多朋友都曾有过的日子。现在重新翻开这本诗集,那些熟悉的诗句,让久违了的青春心绪又一次撩动起来,只是岁月的流逝早已把当年的诗情逐渐枯萎,那一分无奈却愈加放大起来。
“薄有文章惊海内,竟无膻粥润诗肠”,由郁达夫的这句诗想到那个充满诗情的年月。稍早些的李叔同也写有相似的词句,他在一首《金缕曲》中写到:“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他在这里就透露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来,所以他接下去就要“听匣底,苍龙狂吼”了。但书生毕竟还是书生,做不到自己说的“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最终还是选择了比较传统的出路,芒鞋海青,弘扬佛法去了——可惜啊,这“民权脑”最后还是空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怀念那时的年月。
其实,文人自古是无力的,文字则更是虚渺的。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真正有力的还是枪,我们的国粹是:“有枪便是草头王”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话虽如此,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难免都要得草木皆兵症,一手禁书毁版、杀人灭族、诛心改造,无所不用其极;各种传媒旁人自然是染指不得的。另一手呢,对于人民手中的武器当然更是怕得要命,不遗余力地禁绝,惟恐有所遗漏,历史上不是就有过连菜刀都成为“管制刀具”的年月吗?只不过这效果还是有限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如何十二金人在,人间犹有铁未销”,如果这两手都是很有效的话,改朝换代的事也就不会发生了。——虽然这两手对保住统治地位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对整个民族的危害却是长远的,其结果便是整个民族的蒙昧和落后。
有点离题了,还是接着说“文章”吧。
比李叔同先生更早些的龚自珍,也在一首《金缕曲》(有点巧了)中说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本来嘛,将大好的光阴消磨在字纸堆中,实属无奈之举,确实用不着自吹自擂。只是统治者的虚弱过敏,才将它的作用夸大了。
明朝沈德符的《敝帚斋余谈》中,载有王百谷的联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牢车马驻江干”,沈德符在书中“哂其太夸”,我倒喜欢他说得直白。所以呢,我将这句诗活剥了一下:“岂有文章惊海内,应无膻粥润诗肠”。——哈哈,说归说,做归做嘛,诸位是明白人,自然都是清楚我们国粹的。
---- 石懒不随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