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rlu()
整理人: simonshium(1999-08-08 17:39:07), 站内信件
|
海瑞墓在海口与秀英之间,坐东朝西,虽然大路上车水马龙,但是从 一条分路进去墓区,里面静悄悄的。墓地并不大,墓道前是两排石人石 兽,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有碑文: 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 在碑石背后为一球形墓冢。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名的清官,与包拯同名,他的一生体现了士 大夫服务于民众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海瑞重视法律的作用,执 法不阿,他敢于直言,在当时的官僚阶层独树一帜,成为当时著名的清 天大人,但也因此而开罪了不少同僚,一生几度坎坷,多次被罢官,但 由于他在帝国社会的名气,又多次复出。 最著名的一次是他在嘉靖晚年时向皇帝上的一道奏疏,在奏疏里, 他指出了皇帝的种种不是,几近否定皇帝在位四十年所做的一切,可以 想象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嘉靖皇帝起初是震怒,继而是沉默一段时间, 然后还是忍不住将其捕入东厂,但又没有批准对他的死刑,十个月后, 皇帝驾崩,他才得以余生。 复出的海瑞是同样的倔强,当年是大学士徐阶力保他,他才没有被 处死,复出后海瑞任应天巡抚,其时徐阶退职后也在其辖区内,海瑞不 念旧恩,令其退田,由于梗直,故再次被革职回乡,十五年后,张居正 已经死后,才再次得到起用,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并且死在任内。 海瑞并不是完全的科班出身,从他的年表中可以看到,他早年丧父 ,到了36岁才中乡试,成为举人,后来连续两次上京会试皆不及,于是 放弃会试,从最基层的小吏做起。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性格与作风应当 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他是科举出身,我想他的作风也许会有所不同。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清天大老爷,一是北宋年间的包拯,一是 明朝中间的海瑞,两者的经历与结局不同,将海瑞与包拯的遭遇相比就 可以看出中国在经历了蒙古人入侵前后整个社会生活与行政体制上的变 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社会都走到了成熟期的一个皇朝,重文轻 武,士大夫治国成为惯例,科举制度只重视个人能力,不论出身籍贯; 宋代理学不仅是中华儒学对佛学入侵的回应,而且创造性地把儒学与佛 学的精华揉为一体;文化的宽容仅有唐朝可以相比,立国之初宋太祖就 立了规矩无论何事都不可杀文臣,于是终宋皇朝,失势的大臣们贬了又 贬,降了又降,就是不见刑场上的刀光铡影;士大夫们都以著述为风习 ,一代又一代,将华夏文明实在是好好地总结了一番。在这样一个环境 下,包拯以法律为准绳,执法不阿,明察秋毫,刚正廉洁?nbsp;.
-- 我匆匆地来
决不是为了带走一片云彩
---------只为了能与你同在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gw.gzne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