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oecho()
整理人: sinyi(2003-07-19 12:01:03), 站内信件
|
三坊
光禄坊
宋时, 坊内有一座法祥院, 俗称“ 闽山保福寺” 。
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
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镌刻,“光禄吟
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
而来的。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
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
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
栖身于巷内。
文儒坊
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
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
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
“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
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
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
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
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
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
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
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
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
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
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
(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
约。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
市 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
见。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 因为这个地
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
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
去。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
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
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
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
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
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
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 水
清、风清、音清, 具有声学原理
和美学价值。
安民巷
位于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
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旧有锡类坊,以宋
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
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
局和古朴风韵。
宫 巷
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 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
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
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
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
等。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
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
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
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
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黄巷
晋永嘉年间(307—312)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
此,故称黄巷。唐代黄璞返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
大名,命令兵士“灭炬而过”。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
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梁章钜58岁时,引疾归田,住的就是
黄璞的旧居,他在宅内建的小楼,取名黄楼, 旁辟假山池馆,颇有江
南园林风韵。
吉庇巷
俗呼“急避巷”。 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曾因以前他落
魄而凌辱过他的人,自感亏心而急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
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福建法政学堂教
授董子良亦居于此。
杨桥巷
古名登俊坊,因西通杨桥而改名,现扩建为杨桥路。 在杨桥路与南
后街交叉处的林觉民故居,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候曾在这
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在林觉民故居
附近有座双抛桥, 传说古时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 不得如愿,双双投河殉
情, 故名“双抛”。乾隆二年重建此桥。前几年,福州在旧城改造中决定
拓建杨桥路,按照截弯取直的方案,“双抛桥”必须拆掉。为了保护这个
历史古迹,市政府要求建设部门修改了原定的设计,结果多花了300万
元。周围的居民说:“300万元买了个双 抛桥”。从而给双抛桥的传说增
添了新的佳话。
塔巷
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
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
而改今名。塔系木构,后不知毁于何时。清代在巷
内砌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20世纪50年
代,小塔移置坊口
郎官巷
因宋刘涛居比,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
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
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
,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朱紫坊街区
朱紫坊街区位于安泰河边,于山之麓,北接津太路,南邻圣庙路,东
至津门路.花园路,西靠八一七北路,面积15.84公顷,街区内坊巷10
条。以宋通奉朱敏功居此,兄弟四人皆登仕版,朱紫盈门,故名。 街区大
致形成于唐.宋时期。区内安泰桥是唐罗城的利涉桥。据〖榕城景物考〗
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 人烟绣错, 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萧
管从柳荫榕叶中出”。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宋时,修筑外城,街区全部
被包入城中。街区的空间格局,一街水巷,河水荡漾,古榕苍髯,巷坊交
错,古旧老屋,曲线山墙,门罩排堵,极富地方特色。 朱紫坊街区在历史
上是文化教育机构集中的地方,在太平兴国中即设有全市的文化中心--
孔子圣庙,清代管理全省教育行政的机构--提督福建学院署又设于此。
闽县.侯官的孔庙也设于区辖及其附近。到了清末,街区已有三个孔庙.
二个县衙.一个府学院署,学院林立,学子云集,形成“路逢十客九青衿
”的“弦歌不绝”之地,而街区中的坊名巷号颇具儒 雅之风。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67.216.128.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