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zyp(扬州雅痞)
整理人: acupoftea(2001-11-30 13:16:02), 站内信件
|
(本文曾发于《粤港信息日报》、《万科周刊》等报刊。拟转载者请与作者联系:[email protected])
题记:人俗,底气不足,怕给人瞧不起,就拼命附庸风雅,所以在这里,我就套用一句我从没有读过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句句式作为本文的题目(用降调)。——我想,很多中国企业领导人怀着“雄心壮志”,喊着“称霸中国,做大企业”的口号,制定进军世界企业“500强”时间表时,心态跟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大好?还是小好?”,从来就没有定论,还有其他类似命题的思辩,几千年前老子、庄子就剖析得清清楚楚,现在就是我当面给你说,也没他们流传下来的书上说得好;俗语中对于这个命题,有说“大而不当”的,也有说“大有道理”的,纠缠不清……所以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记得亚洲金融风暴后的某年,LP的伯父从印尼回来参加广交会,我们开车赶去广州探访他。见面他就塞给我一个红包;我坚辞,他说是第一次见面,按习俗,一定是要收下的。于是我就由他放到我的口袋里。待回家拆开一看,是两张面额10000元的钞票,整整20000大元哪!但大家可能都知道,印尼盾不坚挺,特别是在那场风暴中,更是贬值得厉害,10000元只相当于人民币20元左右——诸位想想看,如果是美元的话,最大面额虽然只是100,但就“挺”逗人喜欢的。
话归正题。对于企业,依我井底之见,不必非得把它弄成庞然大物大物不可,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情况,有些行业还真的非大不能生存,如很多“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是靠规模效益取胜的;但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就应不能一味求大,而应致力于求新发展……但无论如何,所有的企业都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把眼光关注于“挺”——“核心竞争力”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形象地说,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即核心零部件)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也就是说,企业用有限的资源,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在产品功能、质量、成本、服务等满足顾客需要的要素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强更好,在竞争中领先对手,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持续制胜(详见2000年09月《世界经理人文摘》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变革》一文)。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所谓“挺”,就是在平时的竞争中,你比对手做得更强更好,图强争胜;而当危机来临时,你比对手更顶得住,得以生存下去。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传统和现实中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求大求全的观念深入骨髓——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就算是犯人,犯罪也是轻易不肯停下来,非要做到“十恶”,才算圆满。在家庭中,就算是底下争得你死我活,表面上也要三代同堂,满屋和气;在企业界,就算“郎”没情,“妾”没意,也有人要强行“拉郎配”,非要把它弄“大”不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中滋味,如果你不是老爷,或者是妾的话,苦啊!
在现实中,企业的领导人往往是把企业当成一块跳板——国企或上市公司之类的,就一心想着往上级公司或上面的位子爬,或向政界发展;私企之类的,为了好在银行拿钱(如牟其中),或“洗白白”(如赖昌星),皆好以企业之名,于是或大洒金钱搞慈善,或猛出“点子”搏出位……反正为了在报纸、电视中经常露脸,弄至黔驴技穷、丑态百出也自以为得。真正静下心来,想搞好企业的有几个?前几年深圳某石化企业的领导人多风光,现在呢?我不知道,连他那个企业怎么样了,也鲜有人提及。中国是个隐恶扬善的国度,由此可知大概情形了吧?
“富不过三代”,是对家族而言,已得验证;“好不过五年”,用在中国的多数企业上并不为过吧!——巨人、三株、爱多、秦池……类似注脚,俯拾即是。
所以说,在中国,企业的根本问题不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而是企业的领导人能否静下心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找到 “核心竞争力”,才是解开症结的关键。企业,缺的永远是实干家、战略家,而不是表演家,甚至政治家。就象我身处的深圳,象袁庚那样,推掉来自政界高位相就的诱惑,实实在在耕好自己的地——蛇口工业区的有多少?象王石那样,先后把赚钱的纯净水厂、广告公司、百货卖掉,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地产,求强图远的,又有多少?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两个故事——
一个说的是日本的工匠,比如理发的、做面条的、织席子的,等等,他的理想就是要做到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第一好,至于大小,则在其次。我没去过日本,无从考证;但从进口的日本家电看,还是信的。日本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持续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但国民经济没有垮,产品依然有强劲的竞争力,与他们的这种精神不无关系吧?
另一个故事是说某年德国进行一次全国的工业统计,顺便看看哪家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结果出人意料,结果不是大家熟悉的西门子,也不是钢铁大王克虏伯,而是一家专门提供工业晒图用胶片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它的市场占有率居然达到了80%多!这样的公司,要打败它,谈何容易!
这样的例子也许你认为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那去年的彩电市场就应该可以说明问题了:据统计,2000年国内市场的彩电总销量中,长虹、康佳、TCL等国内厂家市场占有率达70%,但全行业利润率仅为2%,利润总额为5·4亿元。而去年一年索尼在中国销售彩电就赚走10个亿,等于国产彩电企业利润总额的2倍!差不多算白忙了一场——如果企业大了不赚钱,大又何用?!不要忘记了,中国的新兴企业求大,就是为了多生产、多销售产品。但没有技术制高点,失却核心竞争力,哪里能“挺”得住呢?果不其然,新年一过,康佳先自乱阵脚,长虹改攻背投式、液晶彩电,TCL则做HID、音响电视,其他的纷纷的做什么“健康”、“胶片”、“海得珑”电视去了,以前以规模取胜、靠价格战驱逐洋品牌的历史只有倪任润峰在搞宣传时偶尔提起,但再也不象以前那样沾沾自喜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对薄松龄的自勉联,是值得向想做好的中国企业推荐的:如果真的想企业发展、取胜、生存的话,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即使现在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对了。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不顾行业属性和自身情况,非要求大求全不可,那么,该送的就是下面这个故事了:以前我们村有个妇女,家本穷困,加上夫赌子偷,了无生趣,就一心求死。可是在我们湛江乡下,却无高山,也没高楼。虽有大海,她却不会游泳,不敢贸然尝试。于是求死就只剩一条捷径:上吊。她三番五次地试,却都被人救过来。每次她都对救她的人大骂:“不要拉住我!”于是我们村很多小孩也学会了这句话,见她时,都朝她喊:“不要拉住我!”这时,她就眼光直直的瞪住我们,很骇人。最后她还是死掉了,是吃了我们那里一种俗名叫“苦敏藤”的有毒植物的皮。所以说一个人要觅死的话,任你拉也是拉不住的。
如果你真的认为企业做大了就万事大吉,并为这个观点沾沾自喜,以为是什么救世良方的话,我劝你也不要写信烦国务院总理朱(金容)基,建议他把所有的国企集合在一块,成立一个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集团”之类的公司,我想,曾当过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他,是绝不会答应的——说不定他老人家正为当中不乏大企业、特大企业的“国企解困”问题而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呢!
由扬州雅痞看来,企业有时和女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时下关于女人的广告,非“大”即“挺”,鲜有其他卖点。冒昧推测:大,有些人喜欢看,但不一定好用;挺就不同,至少好用,我认为也好看。渐渐地,广告也朝这个方向渲染了,“没什么大不了”之类的少见了,“做女人挺好”之类的多起来了。以前我曾出个很绝的谜语让人猜,谜面是:胸大的女人哪里最脏?很多人猜错,估计你也没猜对。谜底是:脚。理由是:洗澡时她没办法洗脚,水也淋不到!
一个企业,就算它“大”起来了,但它的“脚”很不干爽,你指望它真的能走好,超越别人吗?
年初时,我顶头上司不知从哪里听到我对企业管理有兴趣,并且还会写几个毛笔字,就派人把他办公室墙上挂的《莫生气歌》拿掉,叫我写几个关于企业管理的字挂上去。我得意忘形,使出生平所学,“做企业‘挺’好”几个汉隶一挥而就,并趁星期天裱好,挂上去。谁知星期一上班时,领导就把我召去,说:你还是回家待命吧。
给的理由是:听你的解释,我虽然知道这个“挺”字指的是什么“核心竞争力”,但我不能保证人家不往那方面想啊——你想破坏我的形象,是不是?
我至今依然待命在家,但要我再写的话,我还是会写下那几个字的。
扬州雅痞2001年10月27日星期六于深圳
---- 欢迎光临个人文辑 http://yzyp.yeah.net 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