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keshu90(候鸟)
整理人: unlimited(2001-11-11 22:52:46), 站内信件
|
在大牯问候鸟的贴子中,有如下想加以说明的:
一,我想自己没有说过“黛玉为爱情而泪尽不好”。
二,没有说过她是“争宠”。
三,袭人从来都不曾“改嫁”,她是被明媒正娶的,她的丈夫只有一个,不是宝玉。
四,宝钗也不可能改嫁,如果我想的没错,她会是李纨一样的女子。
五,我个人认为,林黛玉不仅是为爱情而死,更是因为她的爱情使她的本人受到世人的污蔑而死。
林黛玉的死,实在无法同意书中的安排,想说的,都在《黛玉之死》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她写过很多的诗,可以说是以诗咏志,以诗咏情,以诗证洁。“质本洁来还洁去”正是黛玉的高洁之处,如果单讲她为爱情泪尽而忘,那不洁之处在哪里可见?所谓的不洁是什么?为什么有了爱情就不洁了?在不容爱情存在的大观园里一旦有了爱情的存在,你能想象会是怎么样的风言风语吗?黛玉之死如果简单得只是设了一个局,然后就是那一边花烛相对笑,这一边魂断归九天?如果是这样,她反而会因为自己的死亡而成为了别人的笑谈。
黛玉就这样死了,活着的人会怎么说?——看,她是作不成了宝二奶奶被气死的,——看,她一定与宝二爷有了什么,要不,怎么人家一结婚她就死了呢?……云云。
——显然,这是“此地无银”的表现,黛玉如果是这么就死了,那才委屈了她。她终是逃不过人家的诽谤,只是要看,她是由诽谤而导致的悲剧,还是因为自己的死亡而带来的诽谤,这是两个概念,也是不同的表现。
在这里还想多说两句,有人作书推断过黛玉之死,大意是说,在后来的书中,曾经有过一场战争,宝玉被争去随军出战,战争打了很多年,一去毫无音信,以为死于了乱军之中,黛玉正是在这样愁苦着宝玉的生死的时候,被平日里恨死了宝玉的赵姨娘等人诽谤污辱,风言风语与宝玉的生死不明,最终将视洁为生命的黛玉逼进了绝处……
虽然这也是推断,但有一点比较赞同的就是,黛玉之死要比续书中写得更复杂,更惨淡,是由更大的外界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也符合人物形象与意义的塑造。如果单将她只做为追求爱情为爱情不得泪尽而忘,就太抹杀了她的形象,她的死当然源于爱情,但促成了她死亡的势力与因由却更为复杂与深刻,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正是充分显示了她的境遇了吗?
续书虽然完成了黛玉之死的结局,却将黛玉之死——书中最为悲愤的一段——少了愤恨,多了同情,少了不屈,多了软弱。这不得不说是个败笔!——如果黛玉是个唯美的人物,那么她在续书中的结局就显得非常之不唯美,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不合乎她本人性格的表现,——这些,还是等更多的人来评吧,一家之言,多谢指正。
---- 人生是一本仓促的书,翻烂了,还是仓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