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珠箔飘灯 散记杂谈>>天命无怨色 人生有素风 (微说看红楼)>>[转]热热闹闹《红楼梦》——言之

主题:[转]热热闹闹《红楼梦》——言之
发信人: unlimited(知秋一叶)
整理人: chocho.1(2003-06-02 21:10:03), 站内信件
以时间顺序说说我接触过的关于<<红楼梦>>的作品。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看越剧电影,那时候刚粉碎四人帮,彩色片子不多,所以看着很鲜艳,而且是看的露天电影,热热闹闹的有许多女的哭。上初中后放暑假,看了不少书,尤其喜欢<<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看前面的欢喜,看后面的悲伤;不喜欢<<水浒>>。我那时候想,顺便看看<<红楼梦>>吧,落个通读四大名著,多好!于是乎看了起来。没看完就撂下了,不懂啊。 到天津后,电视上面看过童芷苓的<<尤三姐>>电影,我那时候太小,也没明白。 后来电视剧<<红楼梦>>出来了,挺好,省得看书了。剧情有趣,剪辑的好。人物,服装,挺漂亮。就是里面的林黛玉广哭不出来,看着着急。但是电视剧掀起红楼梦热,后来演员们各地巡回演出,天津电视台直播,后面的两个节目我印象深刻。刘长瑜的<<红楼二尤>>和骆玉笙的<<祭晴雯>>。前者演员似乎唱惯铁梅,唱尤二不柔了;后者老太太第一句 “秋风阵阵冷凄凄”能使闹哄哄的一千四五百号人的天津一宫霎时寂静下来真叫人佩服。 苏文茂和马志存的<<红楼百科>>好象是这之后的作品,很不错,运用语言艺术把原著作了总览,生动有趣,而且避俗,没有脂粉气。 这完了就非要演电影不可,说是什么电影能比电视剧保存时间长。那你还能长过原著去?!胡闹嘛不是?!弄个女的演宝玉不说,把宝钗演的象特务。贾政什么的象草寇般的不修边幅,好些女的演里面的男的。忘记拍多少集了,反正我看了一次就懒得再看了。 这之后接触的就是些鼓曲艺术,象京韵大鼓<<黛玉焚稿>>,<<探晴雯>> <<遣晴雯>>,<<双玉听琴>>,梅花大鼓<<黛玉悲秋>>,河南坠子 <<宝玉探病>>等等。我觉得鼓曲艺术有这点好处,就是抽象性。阎秋霞唱 <<黛玉焚稿>>表的是情,你绝对不会以为林黛玉是个河北人;张楷唱<<宝玉探病>>声情并茂,可是你不会以为宝玉是个河南人。这是鼓曲绝的地方。 大学期间听了不少录音,梅兰芳的<<俊袭人>>,<<黛玉葬花>>给我的印象无非就是京剧里面欢快了唱西皮,悲伤了唱反二黄惯例的多个例证罢了。 流行音乐有首歌叫作<<石头记>>,达明一派的顶峰作品,绚烂而凄美,不错。 魏喜奎的奉调大鼓<<宝玉娶亲>>是在莫斯科得奖作品,韵味十足,声音柔美。天津曲艺届搞了个红楼 十二钗序列广播曲艺,不错,王文玉介绍,鼓曲演唱。赵学义的京韵大鼓<<宝玉娶亲>>是她的新腔。有人说她没有白派味儿,那么白云鹏不也没史振林的味吗? 弹词开篇<<黛玉焚稿>>,婉转而明丽。但是没有唱词可是不懂。 我最喜欢岔曲。马曾惠的<<宝玉探病>>流畅迭宕,高低音自如,比张伯扬唱的动听;刘秀梅的<<太虚幻境>>玲珑婉转,比张蕴华唱的动听。 所有关于<<红楼梦>>的作品除了苏文茂和马志存的相声,几乎都是阳刚不足阴柔过剩。 我也看过许好些由<<红楼梦>>糟改的作品,什么漫画呀,小说呀,小品文呀什么的不少。是不是都是为了借原著瞎编懵事?我不知道。要是真有本事,就别糟改别人的,自己独创。<<围城>>之后有人瞎编,<<红楼梦>>之后更多,因为曹雪芹不会打官司了,由着你们这些有创造性的人编罢! 听说现在又要重新拍<<红楼梦>>。 唉! 可是有一点你我都得承认:<<红楼梦>>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至于有人指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唯心论,让老先生携家下放,斯文扫地,算不得是曹雪芹的罪过吧?  


——转载自昆朋社区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