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mape()
整理人: unlimited(2001-11-11 22:02:38), 站内信件
|
我读红楼
2000年10月1日
一 香菱
香菱是薛蟠夺来的小妾,真名叫做甄英莲。曹雪芹老先生给她起这么个名字,自 然有觉得她身世可悲、可怜的意思;“真应怜”,分明是在感叹她一生的不幸遭 遇。
的确,香菱的一生是够凄凉的了。小时一个颇为“和美”的家惨遭大火,自己又 被人拐卖;被拐卖后又被一向“酷爱男风”的冯渊看中,满以为自己从此“罪孽 可满”——谁料到最后冯渊遭毒打致死,自己也被抢走;最终进了薛府,应该是 吃穿不愁、坐享荣华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夏金桂等人的虐待,凄凄而死(曹雪 芹本意,见《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判词),当真是可怜之至了。判词有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然而我要写的,却并非是香菱的可怜之处,而是她身上暴露出的不敢和封建势力 ,不敢和当时的环境,不敢和自身的生存前景作抗争的可悲、落后之处。
香菱学做诗而入魔成痴,是全文的一出好戏,然而正是在这场好戏中,香菱表现 出了对命运的屈服。凡林、薛之流,一起做诗无不流露出对身世命运的喟叹或感 悟,也有个人对生活的赞美;但香菱不同,她第一次做诗便只选以“月”为题, 丝毫不敢有涉自己的内心世界。要说第一次是由于林黛玉写好了题目,那么后来 一次“即景联句”中,香菱也并没有越雷池一步,最多不过连了一句“匝地惜琼 瑶。有意荣枯草”而已。
这就说明,在四周封建势力的重重包围下,香菱并不敢奋起抗争——甚至连作一 首诗都不敢——而是选择了向命运低头的道路,想必这也正是造成她在薛家受欺 压的根本原因。
在薛蟠娶了夏金桂以后,香菱便不断受到夏金桂和宝蟾的欺压。别的不说,单道 夏金桂被自己毒死后那一节,充分表现出了香菱的妥协和软弱。明明是宝蟾做的 汤,明明是夏金桂自己端出来自己喝下去,死了人反而要找香菱的麻烦。就现在 的社会,放在谁身上也不会依吧?可是香菱就忍了下来,不但不敢“闹”,反而 心甘情愿的让人给捆起来,还是只捆自己一个人。
听听薛姨妈的话:“并不是我要捆香菱,我恐怕香菱病中受冤着急,一时寻死, 又添了一条人命,才……” 香菱受了冤屈,最先想到的不是伸冤,而是怎样解 脱得最快——显然她是怕受冤枉的,然而在怕的心理下也不敢站出来说一声:“ 不干我的事!”,而是在明知道受冤枉的情况下,忍受着他人的凌辱,强忍着承 担下来这个罪名。薛姨妈的话,是对香菱性格表现的描写,其实也正是对香菱性 格缺陷的批判。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其实《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对环境 、对时局的妥协和退让。殊不知,这一妥协、退让,便葬送了自己许多,甚至是 生命。曹雪芹老先生写《红楼梦》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要高喊解放女性,尊重女性 ;想必香菱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吧。
《红楼梦》中香菱的故事的凄凉委婉的文学笔调,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主要的。 我们生活在新的社会主义时期,不能再像香菱一样不知奋进,不知拼搏,不知争 取,这才是我们从香菱的悲惨一生中明白的最重要的东西。社会主义,尤其是商 品经济时代,竞争的洪流中的波涛甚至远远超过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压迫——这是 最终的道理:不是在压迫中进取而生,就是在压迫中消沉而亡。
二 平儿
落笔下来真是不很容易。写别人都好办,惟独平儿我不敢随意评论。虽然平儿没 有姓,甚至可能没有名;虽然平儿只是贾琏身边的小妾——然而她在大观园中的 宽厚待人的做法,不由人不敬佩。
如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宝玉的丫鬟坠儿偷了王熙凤的镯子,被 平儿查了出来。平儿并没有去告诉王熙凤,而是先跑来给宝玉的人传信,说要把 这件事掩盖过去——毕竟与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也是为宝玉着想的缘故。平 儿并不是宝玉身边的人,反而能够体贴他人的难处,时时处处照顾别人。相比之 下,宝玉身边的晴雯就要差劲了,即便她是“爆碳”的脾气,即便是“有个性” ,即便是有病在身、心中烦闷,也应该想想宝玉以及其他人的处境再发作,也应 该想想坠儿的“后事”在发作,弄的后来坠儿也被赶了出去——很明显是刻薄下 人;之后又“病补雀金裘”,不用说是“媚上”了。平儿不是这样,不管对下人 还是上司,都是一个态度,都是尽心为他人考虑罢了。
又如后来茯苓霜一节,大家商议好要宝玉瞒赃。然而王熙凤是不依不饶的,因为 知道“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非要“细细的追求才是”。最后还 是平儿出来打圆场,帮忙出来说话,平息了这件风波。“何苦来操这心!‘得放 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
确实,“得放手时须放手”,平平常常的道理,简简单单的事情,恐怕没有谁看 不透的。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得放手时不放手”呢?他们信 奉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非要闹得关系破裂、不共戴天才罢休。上面说到的 晴雯,不正是因为处处“出手”而惹人恨,最终被逐出大观圆而病死了吗?要说 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确应该学学宽宏。
然而在平儿身上,并不只是这一点可贵。仍在茯苓霜一回中,由于五儿事发,“ 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撵出他们去,惟恐次日有变,大家先起了个 清早,都悄悄的来买转平儿”。要说在当时,平儿手中掌权,随便应承一下,真 的就“徇私枉法”起来可说是十分的正常——那个年月,不“徇私枉法”才不正 常呢。然而平儿有自己的心计,并不多说什么——免得再加深矛盾——“一一的 都应着,打发他们去了,却悄悄的来访袭人”,自己私下里来“调查”事情的真 实情况。
到这里我真是有一点羞于评论了。按理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可为什么现 在有些人却不如古代一个区区的侍妾呢?譬如前些日子的李长河,倘若他读过《 红楼梦》,不知看到这一回时有何感想?暗自惭愧也未可知吧?!
说了这么多,我们要从平儿身上学习什么呢?不单单是她对人宽宏大度的态度, 更有她公私分明、一身正气的处世原则。这些说来都很简单,都是一点就破的道 理,然而学起来,却真要好好努力才行。别弄的现代人赶不上古代人,可真要“ 愧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了。
三 袭人
说的不客气点,袭人就是大观园里一块被封建势力磨得没有了任何棱角的石头— —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就是没有个性。曹雪芹老先生在书中的评价是“贤袭人、 俏平儿”,让人以为袭人样样都好,尤其是贤惠——其实,我以为,袭人根本不 如上两回说到的香菱和平儿,甚至不如平儿那回批判的晴雯。
袭人做事给人一种混混沌沌的感觉,就是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一句疑 问。就说她和宝玉,当初贾母把袭人放到宝玉房里,意思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日 后嫁给宝玉;最后宝玉成婚,要把袭人嫁给蒋玉菡,她还是一句怨言都没有。这 也正是袭人被列在“又副册”的缘故,这也正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的缘故 。虽然同在“又副册”,晴雯就要比袭人高洁得多,且不说和宝玉果真清清白白 ,就是在最后将要病死和宝玉见面的时候,还敢说出一句“既担了虚名,索性如 此,也不过这样了”的话来——虽然这可以说是无谓的挣扎吧,但好歹也算是有 个“个性”,也想过为自己生活的更好而抗争。
后来王夫人把晴雯和芳官撵出大观园的一回中,更表现出了袭人的圆滑。连她自 己也说:“若论我们也有顽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至于为什么王夫人不肯撵她 走,则是因为“想是还有别的事,等完了在发放我们”。为什么不撵袭人,自然 是因为她平时“乖巧听话”,“是头一个出了名至贤至善之人”,不像晴雯那样 “性情爽利,口角锋芒”。这些结果都是袭人平日里听这个听那个得来的好处, 要是她也像晴雯一样非常的“伶俐”,焉能得这个好下场?然而这样做,不难想 象平时袭人的处境:自然是身为下人、卑躬屈膝了。
所以从袭人身上,我们至少能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应该尽力改造自己的生 活环境,等像晴雯那样悔悟过来已经晚了。在平时,就应该尽力为自己、为大家 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好而尽力。比如说我们现今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就应该和 让我们生活不好的那些事情,譬如偷窃、赌博等作斗争,让自己,让大家都能生 活的更好些。像晴雯那样,弄得山穷水尽、家破人亡的时候再后悔、再奋起、再 争取——晚了!
第二个能让我们明白的是:要想改造我们的生活,很难免要牺牲一些东西。以袭 人的意愿,她那样的生活就是很不错的了,然而她也有付出的,付出的就是她平 日里“不能拿正眼看人”的处境。晴雯则更悲惨些,还没有等到行动,甚至或许 根本没有动这个念头,就被“恶势力”给打入了冷宫,再也不得翻身。我们也是 一样的。比如说想要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来放松,需要和老师交涉,然而老师同 意则罢,不同意的话恐怕还要挨一顿批评回来。在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一部分的 “危险系数”包含在里面。而且结果的好坏和危险的大小是成正比的,想要获得 好的结果,必须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看起来这两个是矛盾的,既然我们应该来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些,那么那些“危险 ”怎么摆脱呢?“危险”是摆脱不了的,但是可以“大化小”——就是说,当你 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时候,这些“危险”自然就会多多少少的挪开些,让你更 容易过去;要是你做的事情天怒人怨,比如三国里的董卓在朝廷上专横跋扈,那 自然会“天将降砖头于斯人”。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年,理所当然应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贡献。只要是符 合这一条的,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去克服;要是看到有人破坏社会的安定和团 结,不论有多大的危险也一定要去制止。要是大家都能这样做了,我这些废话才 算是“过时”了。
-- 我愿意帮助一切有困难的朋友,当然,也包括你!
Email: [email protected]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8.178.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