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lhy()
整理人: danhan(2001-11-10 23:00:09), 站内信件
|
中国艺术市场的两股收藏力量 □马钦忠
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画家们画作的流通,主要是由两股收藏力量 造成的。 一股收藏力量,是经常出入于我国的西方外交官和文化官员,以 及一部分初通汉语且在中国艺术圈里混得较熟的西方“盲流”。应该 感谢他们,正是他们的介入,使得中国的艺术品也能经常参加西方人 主宰的各个大展,诸如威尼斯、圣保罗及卡塞尔等大展,也因此使得 中国的艺术家有了国际化和边缘化的切肤体验。 另一股收藏力量,是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它们在经济腾飞之际, 积累了足可以玩艺术的资本,由此而形成了较强的社会购买力。当然, 这两股购买力的取向是不同的。 西方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往往是前卫性的,主要是与意识形态情 结有关的绘画。即由西方人所认为的中国问题决定的。诸如“文革” 问题、权力与个人问题等等。由于专注于这种意识形态的焦点,易于 在商业上以及西方人的各种大展上生效,因而,此类创作,也就成了 许多想靠绘画实现自我梦想的画家选择的主要手段。这种购买力,对 中国当前的前卫创作,无疑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 东南亚及港台的收藏对象,主要是那些具有较强的造型和写实技 术,又有一些中国化的情调和趣味的作品。比如,有些画家在国内几 乎默默无闻,但因其画中的宫廷及官女的写实造型,加上金碧辉煌的 色彩和中国宫廷建筑的装饰图案的逼肖呈现,一幅1.2米左右的油画, 照样可以在佳士得或苏富比拍到60—70万港元。由此观之,绘画市场 中的价位问题,其实很难与学术问题直接对应起来。 这两种收藏力量,对九十年代的中国绘画都有极大的影响,甚至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画家的成功与否,商业上是不是走红,也成了他 最终的肯定形式之一。从这一点上说,这两种购买力塑造了中国绘画 的市场。其次,两种购买力的取向不同,又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推 动了两种创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 毫无疑问,西方的购买者,虽然有其意识形态的偏颇,从而诱导 了不少画家买政治符号的心理动机,但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召唤起了 许多艺术家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绘画本土化的思索和追求。 在国内,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画家,基本上还处于边缘状态。他们的 成功,很难被学院教学体制所认可:你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或圣保罗 双年展,根本不作为评定职称的任何参考。而这一取向对学院教学体 制的介入,几乎等于一个新的艺术神话的诞生。 而东南亚及台湾的购买者,基本上是在美院及画院体制内寻找他 们的商业资源。他们看重的是学院系统、师承情况,以及是否在全国 美展获奖、多大年龄等等。从体制上说,他们购买的美术作品,是中 国大陆体制内美术创作的主流,而西方的购买者收藏的则主要是在文 化关注焦点上的主流。 目前看来,这二者还没有合流的可能性。 无可置疑,购买技术和趣味,以及购买年龄和资历的收藏者,显 然是无法和购买思想及观念相比的。假如从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 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视觉符号的概括和提炼这一角度看,悦目的画面 是较孱弱的。它还必须给人以思想,告诉人们: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 代最应该记忆的东西是什么。 这,只有等待本土收藏势力的崛起了。 -- ◎ 海角有嘉树,闲者自适之。 ◎ 文学是我毕生之梦,足球是我梦中的魂。 广告原动力 www.netease.com/~pcmouse 海角嘉树 www.netease.com/~gzlhy ——?nbsp;[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5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