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shiyu()
整理人: danhan(2001-11-10 20:02:02), 站内信件
|
邮政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交往的 重要手段。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 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就出现了有 组织的通信活动。中国现代邮政从1896年开办大清国家邮政, 迄今已有百余年历 史, 百年邮政, 历尽沧桑, 新中国的诞生, 为中国邮政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建国48年来, 特别是1978年,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邮政在通信建设、 业务经营、科学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邮政通信网的基础很差, 网点稀少, 设备陈旧。1949年底 , 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只有26328个邮电局所, 每个邮电局所平均服务面积364.6 平方公里, 平均服务人口2.1万人, 业务种类仅有函件、包件、汇票等几种, 每人 平均函件量仅有1.1件,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35亿元, 邮政业务收入6208.4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发展邮政事业的方针, 并对 邮政实行多项优惠政策, 为邮政事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在党和 政府的支持下, 邮政部门加快发展, 通过恢复、调整, 基本建成了以首都北京和 主要城市为中心的, 联结广大城乡, 星罗棋布, 四通八达的全国邮政通信网。
至1978年底, 全国邮政局所增至52882处, 每个邮政局所平均服务面积为193.5平 方公里, 平均服务人口1.89万, 邮运汽车9145辆, 比1949年增加8千多辆, 自备火 车邮厢从无发展到500辆, 建成30364务邮路, 邮路总长度(单程)达1588007公里, 为1949年的2.2倍。全国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邮政业务总量比1949年增长19.5 倍, 达38.84亿元, 其中人均函件量由1.1件增长到3件; 包件业务量达到9806.8万 件, 比1949年增长35.4倍; 开发汇票1.7亿件, 比1949年增长37.7倍。
二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对邮政通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种不断增长的用邮需 求, 成为邮政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为邮政通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中国邮政 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一) 通信能力明显增强
近几年, 邮政部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 对邮政网络体制进行了改 革, 围绕实行邮区中心局体制, 遵循减少经转层次, 加快传递速度的原则, 对分 拣封发关系进行了调整, 确定全国邮区中心局分为三级: 即一级邮区中心局7个; 二级邮区中心局59个; 三级邮区中心局在省内网优化,调整基础上确定。根据邮 区中心局所在城市的邮件运送流程及各类邮件处理中心功能、规模的需求, 已建 成使用33处邮政枢纽, 邮件处理集散功能得到加强。
按照建设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综合利用, 相对独立自主的快速干线邮政运输 网的目标, 加快了邮政运输网的建设。到1996年底, 全国共组建邮路24608条, 总 长度(单程)211.9万公里, 其中航空邮路74.03万公里; 铁路邮路18.4万公里; 自 办汽车邮路74.9万公里; 委办汽车邮路16.8万公里; 水路邮路7.09公里; 其他邮 路20.7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单程)335.8万公里。邮路总长度比1979年增加 66.5万公里,接近1949年至1978年的总和。全国邮政部门拥有邮政汽车26176辆, 比1979年增长3.8倍; 火车邮厢593辆, 比1979年增215辆, 增长1.5倍; 邮船11艘 , 飞机3架, 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已经试航, 增强了全国邮政运输能力。
遵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加大了对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快了 经济发达地区网点建设, 改善了服务环境。1996年底, 全国邮电服务局所达7.2万 处, 比1979年增长6.1万个; 邮政生产用房达993万平方米, 是1980年的155倍; 全 国局所平均收寄量为40多万件。
(二) 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紧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邮政事业, 已成为各级邮政部门的共识。他们利用国际邮 政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不断改进和革新邮政管理手段、生产手段和服务手段, 使 邮政部门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到1996年底, 已在全国50个城市配备了80套信函自动分拣设备, 其中67套已投入 使用, 信函平均上机率达50%左右, 解决了邮政业务量高峰期间邮件积压和影响时 限的问题。大中城市的包裹、印刷品分拣、邮件的搬运装卸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一些内部业务处理和挂号登单、汇兑稽核, 已经推广使用计算机, 极大提高了邮 件处理能力。全国29个省实现省际间报刊要数计算机联网, 辽宁等10个省实现了 省内地市县局的报刊要数联网, 计算机取代了手工操作, 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快 专递跟踪查询计算机系统实现全国201个大中城市联网, 使国内查询网络初具规模 。国际查询成功地实现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23个国家互换投递信息, 为国际 特快速递查询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邮政运输计算机制单工作已在部分省市区内 运行。
到1997年2月底, 邮政储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有1470个网点开通运行, 其中京、沪 、大连等17个城市实现异地联网, 开通ATM机584台, 发卡152.8万张, 促进了邮政 储蓄业务的发展。
目前, 全国邮电部门拥有微机16万台, 建成了4581个电子化支局, 营业窗口台席 由经办单项业务改变为多种业务一台清, 缩短了用户等候时间, 提高了邮件的收 寄能力和邮政的信誉度。
(三) 业务经营工作成效显著
邮政部门努力培育和扩大通信市场, 坚持“发挥优势、适应市场、规模经营、全 面发展”的方针, 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适应市场需求。在稳步发展函件、包裹、 汇兑、报刊发行业务的同时, 1978年后又开办了特快专递、快件、邮政储蓄业务 , 并已形成规模经营, 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面对国内邮政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用邮需求, 邮政部门转变观 念, 逐步突破函、包、汇、发传统业务和实物传递框框, 开发了无名址广告信函 、中国邮政回音卡、邮购、音像租赁、国际回信券、国际商业回函及各类代收、 代办、代销及礼仪专递等新业务, 加强了营销工作力度, 促进了邮政业务的发展 。1996年和1979年相比, 函件业务量增长了2.5倍; 包件业务量增长了2.1倍; 汇 票业务量增长了1.9倍; 订销报刊累计份数增长了1.3倍; 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4倍 , 邮政业务收入增长31.8倍。
(四)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邮政部门为了改善用邮环境, 加快了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增加了城乡局所和邮政 储蓄网点。目前, 每个局所平均服务面积为133平方公里; 服务人口为1.66万人, 人均函件量从1979年的3.2件, 提高至7件。
邮政部门针对社会各界对邮政服务的意见改进工作, 从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健 全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制定规范服务标准, 重申或制定相应管理、 制度和办法, 加大服务检查和考核力度, 开展“树邮电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 , 对和群众利益相关,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社会实行公开承诺。1996年, 邮件 综合准时率达99.7%, 地市以上城市居民住宅楼通邮率达93.7%, 27个省会城市实 现了日报早投, 服务工作的不断改善, 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肯定。社会对邮政通信 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达80.51%。
(五) 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邮政与世界各国和地区邮政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机遇。到 1996年底, 中国邮政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通邮关系, 邮件可通达世界 所有国家和地区。与美国、马来西亚、法国、日本、泰国等10多个国家开办国际 邮政汇兑业务; 特快专递业务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美国、泰国、新加坡等 国家联合发行了5套邮票, 国际邮展和互换活动不断增加; 与日本、泰国、韩国等 国邮政部门建立了每定期互访关系。
三
回顾过去, 中国邮政有了长足进步, 展望未来, 中国邮政将进一步深化内部运行 机制的改革, 促进邮政通信的组织、管理与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继续保 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积极发展新业务, 不断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努力提高企业经 营效益, 加快邮政通信网的建设, 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到2000年, 建成营投网点布局合理, 综合利用海陆空运输方式的、以邮区中心局 为核心的实物传递网和综合业务计算机网, 使邮政基本上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 需要。坚持量质并重, 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争取成为用邮大国, 邮 件总量进入世界前10名, 省会以上城市及发达地区中心局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 邮政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邮政通信网络规 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全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邮政总局)
-- **************************
| 我正看着你的眼睛 |
| 当我回首你已不在 |
| 我的泪淋着那小雨多无奈 |
**************************
情教总坛http://love21n.126.com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2.252.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