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otming()
整理人: danhan(2001-11-10 19:56:06), 站内信件
|
中国凹版雕刻史话(一)
-----------------------------------------------------------------
《中国集邮报》编者按:为满足读者了解我国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凹版设 计及雕刻艺术的需求,本报从即日起,刊登高铁英撰写的文章“中国凹版雕刻史 话”。
凹版雕刻艺术由于长期被用于钞邮券等领域,对外界而言充满神秘色彩。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印钞业积极参与世界交流与合作,凹雕艺术也逐渐向外界展现 其独特的工艺性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凹雕艺术的起源、成长 ,记述了近百年来尤其是现代凹雕史几位雕刻家和他们的艺术成就。
作者高铁英系老雕刻家高振宇之女,女承父业,现亦从事凹雕工作。她借专 业便利借阅了大量凹雕史料。老一辈雕刻家吴彭越、宋凡、高品璋、赵亚云、苏 席华等人都为作者提供了许多鲜为外界所知的资料和趣闻。凹雕艺术不同于绘画 、雕塑,一张完整的钞券雕刻原版需要人像、风景、装饰、文字等专业的雕刻家 共同完成。世界各国由于雕刻版邮票工艺复杂,成本高,逐渐采用胶印、影写等 印刷工艺。凹雕艺术似乎难有往日的辉煌了。作者撰写此文,目的在于让更多的 中外钞邮券集藏者认识、关注、喜爱凹雕艺术,为中国凹雕事业聊尽绵薄之力。
一、风雨飘摇清廷筹印纸币 远涉重洋海趣来华献艺
凹版雕刻艺术是一种融艺术性和工艺性为一体的手工制版方法,它是由十四 世纪的版画艺术蜕变而成的。这种版画艺术在十七世纪的欧州有过辉煌的历史。 由于照像技术的问世,这种手工制版艺术日渐沉寂。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需要而产生的纸币、邮票、股票等有价证券,无一不要求它的防伪性能,人们终 于发现凹版雕刻内蕴的精细、凹印特点,满足了这种要求,凹版雕刻艺术从此进 入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时期。
本世纪初的中国,清廷腐败,外忧内患,举国一片混乱。高层有识之士,目 睹国运日衰,金融业落后,奏请清朝廷效法西方发行纸币。1908年,中国第一家 也是至今我国最大的以凹版雕刻版印制产品的现代企业——度支部(原户部)印 刷局成立了。清廷重金聘请的美国凹版雕刻师海趣来华。先后应聘来华的还有机 器雕刻师、花纹雕刻师、过版技师等五人,一批珍贵的雕刻设备也陆续引进。中 国印钞业和凹版雕刻在此艰难起步了。
海趣来华后任技师长,负责产品设计、雕刻、制版并传授技术。海趣当时在 美国本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雕刻大师,有丰富的设计、雕刻经验。他亲自设计了 “大清银行兑换券“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票版。票版正面左侧均有摄 政王载沣的胸像,正面中央以龙海图为主景。票券正面下侧辅景分别为一元券大 海帆船;五元券八骏骑士;十元券雄伟长城;百元券农民耕地。海趣在绘制图案 过程中,为了图像逼真,曾申请面谒摄政王,获准后穿上专门为他缝制的中国官 服、来到了摄政王府。摄政王载沣身兼光绪皇帝之弟、宣统皇帝之父,权倾朝野 ,此时年仅二十六岁。来自美国的海趣见到这位高贵、英俊的中国贵族,激动万 分,表示一定要刻好画像。“大清银行兑换券”于1911年 3月 1日正式开印。19 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逊位,这套钞票未及发行就停印。但是,“大清银 行兑换券”是中国凹版印钞之始。在中国印钞史上有特殊地位。
海趣值得中国人民纪念的,是他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凹版雕刻人才。他教授学 生的方法是先学习油画、炭画两年,让学生外出写生、回厂苦练,绘画基本功掌 握后每人选交三张油画、三张炭画作品,海趣表示满意后转入学习刻版。当时学 员以海趣刻的大清票版练习,进展很快。令人痛心的是1914年 3月,海趣合同期 未满、学员尚未毕业,这位美国艺术家因病死于中国。他指导教授的学生吴锦棠 、阎锡麟、李浦、毕晨年成为我国重要的凹版雕刻师。由于海趣教授方法得当, 他们的雕刻水平很快接近国际水准。1915年国际巴拿马物品赛会上,中国凹版雕 刻制品荣获巴拿马奖状。
海趣设计、雕刻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未及面世胎死腹中。究竟有多少样张 失散民间已无从考证。“兑换券”图案设计精致、美观、庄重、雕刻精密、线条 清晰、层次分明,工艺特点显著。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这位美国雕刻大师的。
二、沈逢吉东洋学凹版 授门徒俊才惜早逝
继海趣之后,有一位中国人,赴日本学艺,归国后培养门人四十多位,成为 中国凹版雕刻史上又一位较有影响的宗师。此人姓沈名逢吉,字迪人,江苏常州 人。1909年考入商务印书馆,专攻凹版雕刻。1912年,由沪上名宿李平书和书法 家唐驼二位先生资助,赴日本进入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师从日本著名雕刻家细贝 为次郎先生学习凹版雕刻技术。
在日期间,沈逢吉昼工夜读,非常辛苦,白天学习技术,夜间攻读日文,经 济上也很困苦。即使这样,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加之细贝为次郎先生悉心指导 ,用六年时间,技艺渐精。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社长曾对专程造访的唐驼先生 说:“沈生迥异寻常,在日期间敦品励行,好学不倦,为留学生之楷模。”身在 异国他乡,感受日本与祖国之强弱富贫,沈逢吉感触良多,渴望自己的国家早日 富强之心油然而生。归国后曾言“日本之立国方针,多取效德国。万众一心,取 人之长,舍己之短,他日必然富强。”他佩服日本人的合作精神,但痛恨日本侵 华之暴行。“九·一八”事件后,他禁止学生购买日本工具材料。其长女出嫁, 家人遵其嘱,喜宴坚决不用日本出产鱼翅海参干贝等。沈先生爱国,又极尊重日 本恩师细贝先生。沈逢吉学成叩别恩师,细贝先生赠送一只金表和一架照相机, 殷切嘱其归国后好自为之,展其所学报效国家。师徒洒泪而别。毕沈先生一生, 始终不敢忘记恩师之情。
沈先生在日本期间结识一位叫梅子的日本姑娘。梅子爱慕这位中国青年相貌 堂堂、年轻有为,在生活和感情上给沈逢吉许多帮助和慰藉。得知沈先生学成归 国,不胜悲伤。沈逢吉明言家有妻女,不敢移情别恋,唯祝祷梅子幸福。两位青 年男女最终泪洒码头,黯然而别。沈先生归国数年之后次女出生,夫人有感沈逢 吉和梅子姑娘“发乎情而止乎礼”,为女婴取名“梅生”,以纪念这位日本佳人 。
回国当年,沈逢吉被财政部印刷局聘请任雕刻部长,并指导学生学习凹版雕 刻。沈逢吉的教授方法与海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均重视绘画基础。他要新生最初 两年以学习绘画为主,并亲自指导。有趣的是,沈先生要新生轮流值日搞雕刻工 房的卫生清洁工作,视为磨练刻苦认真之心态。第三年开始学习雕刻。练习雕刻 刀技术时,先在铜版上用圆规划上一层又一层的圆圈,然后让学生一圈一圈地刻 ,要刻得一样粗细一样深浅。这种独特的训练目的不外乎磨练学生的耐心和练就 一付扎实的刀功和针功,使雕刻技艺更趋完美。
沈生生在印刷局供职四年后调中华书局。1931年与友人创立中国凹印公司, 为浙江地方银行印制钞票和政府印花税票。之后发起组织中国印刷学会,并担任 第一届执行委员,与同仁研究印刷技术。沈先生一生雕刻了钞券七十余件,邮票 九十余种,是举世罕见的多产雕刻家。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凹印业生意兴隆, 经常要日夜加班以期交货,所以沈逢吉的许多作品不敢称艺术性强。但以沈先生 的艺术造诣和雕刻功力,仍有一些作品堪与世界一流大师相媲美。
沈逢吉先生归国不久即患肺病,因劳累过度于1935年 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 仅44岁。综观沈先生一生于中国凹版雕刻之最大贡献在于培养了许多为后来凹印 界栋梁的人才。弟子中唐霖坤、孔绍惠、赵俊等为代表人物。今天海峡两岸的雕 刻家中不乏推其宗师为沈逢吉者。
三、抗战岁月央行发法币 夕阳西下纸钞近废纸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金融体系混乱。市面流通的纸币有本国与外国银行券、 地方政府或军阀发行的地方券以及银号钱庄的庄票、私票等。银行券、地方券除 委托欧美印制外,国内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大业公司等均有印 制。北伐成功全国表面统一,国民党政府开始财政金融建设,在上海成立中央银 行。1935年进行第一次币制改革。1936年,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 大银行发行法币。四大银行的纸币均委托国外印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1940年,中国海岸线全被日军封锁,陆运补给线滇缅公路很快也被日军切断。 钞券运输依赖陈纳德将军统率的“飞虎队”空中补给,代价极大。
中央信托局成立于1935年,筹设工厂准备印钞事宜。1941年 7月 1日,国民 党政府鉴于时局需要,公布《钞券统一办法》将钞券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其 他三家银行的发行权予以收回。标志着中国人民渴望和平、重建国家的以“复兴 关”风景为主题的钞券在此前后诞生了。复兴关原名浮图阁,牌楼中间书有“还 我河山”与“抗战建国”,两侧书有“自立”与“更生”,“复兴关”三字书于 城门上。第一张面额拾圆的复兴关风景是华维寿先生雕刻的。华维寿先生曾在美 国学习凹版雕刻两年。以复兴关风景为主题的法币共有十四种,面额由拾圆至伍 千圆不等。由于当时电镀翻制印版技术和设备尚未引进,故前十三种复兴关风景 均一再重新雕刻,共雕刻了13次。周柏云、鞠文俊等雕刻师都雕刻过复兴关风景 。
孙中山先生头像用于纸币的第一位雕刻者是美国人,用于四大银行发行的法 币上。中央银行发行中央信托局印制的伍百元券首次采用“国父像”,雕刻者为 华维寿先生。1945年 3月 1日,中央信托局奉命改组为中央印制厂。赵俊先生雕 刻的“国父像”用于改版铭的伍佰圆券上。
抗战胜利,不久即爆发内战,通货膨胀加剧,法币贬值令国民丧失信心。为 此国民党政府决定实施第二次币制改革。1948年 8月19日发行金圆券。1949年 7 月 2日,国民党政府眼看金圆券几近废纸,不得不废止金圆券。第二次币制改革 不到一年即告失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在大陆 的统治历史结束了。
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的雕刻师有李炳乾、陈廉惠等人。他们在台湾雕刻了 新旧台币、邮票等,培养了台湾凹版雕刻人才,是中国凹版艺术的一部分。大多 数雕刻师由于地下党保护留在大陆,投身建设新国家。
四、新中国三版人民币出台 秉父业凹雕吴彭越扛鼎
吴彭越先生的父亲吴锦棠先生师从海趣。吴老先生是海趣、沈逢吉之后中国 凹雕界的一流艺术家,一生雕刻了大量钞邮券。在凹版雕刻师极受敬重的环境里 ,少年时代的吴彭越向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刻家。家庭环境无疑熏陶 了他,为他日后成长起到重要作用。1938年他在印刷局艺术传习所学习六年后, 考入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时值日伪时期,迫于生计,他在艺专只学 习两年即辍学复职。两年的艺术求学给他打开了一个宽阔的艺术世界,令他陶醉 其中,使他终身受益。1948年他调往上海中央印刷厂,开始从事凹版雕刻和相关 印刷技术。在上海和李炳乾、陈廉惠共事两年。李、陈二位先生于1949年去台湾 后成为台湾钞邮券雕刻家。吴彭越于1950年调回北京印钞厂。1953年 3月 8日, 吴彭越雕刻的第一枚邮票《庆祝妇女节》面世,有趣的是其父吴锦棠同年七月雕 刻了《保卫世界和平》邮票。吴氏父子双双活跃于中国凹版雕刻界,有“吴氏双 杰”之称。从此,吴彭越的雕刻艺术水平进入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吴彭越在第三版人民币拾圆券、伍圆券、贰圆券和壹圆券雕刻工作中承担人 像雕刻任务。他雕刻的人民代表、民族大团结、炼钢工人、机床工人、女拖拉机 手,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设计师追求的意境,完成了由图稿到雕刻版的艺术再创造 。他在雕刻伍圆券炼钢工人的手法上,打破传统刻法,用刀法流畅的布线,描绘 出动感及豪放,使新中国产业工人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跃然纸上。人们 仿佛能够感觉到熊熊炉火散发的炽热,炼钢工人手握钢钎透出的一种力量。几十 年过去了,第三版人民币的艺术境界和印制水平没有因时代进步而自惭形秽。第 三版人民币的图案所表现的是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以及劳 动创造新生活。吴彭越作为一名优秀的雕刻师光荣地承担了雕刻主攻手,以他无 可争议的功力和精美的作品成为世界级雕刻大师。
凹雕界参与雕刻第一至第四套人民币的老一辈雕刻师中,吴彭越先生可谓硕 果仅存。他雕刻了第一版人民币的伍千圆、壹万圆主景,第二版人民币的贰圆券 风景和 1、 2、 5分全部主景。用于贰圆券的延安宝塔山风景是他最为满意的风 景作品。他刻画了祖国大西北山峦起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远近明暗处理 恰当,至今仍不失为凹版雕刻的精品。
“文革”期间,吴彭越先生作为“技术权威”,被迫离开凹雕事业,每日或 打扫卫生或挖防空洞。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公正的待遇,对一位艺术家来说苦不 堪言。1971年初,命运出现戏剧性转机,邮政部门决定发行“纪念巴黎公社一百 周年”邮票。时间要求紧迫,业内人士不敢贸然答应用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一块邮 票原版。人们又想起了这位大雕刻家。吴彭越放下了铁锹重新拿起了他钟爱的雕 刻刀。以他不凡的功力、超乎常人的精力,用十几天的时间完成了那枚“巴黎公 社宣告成立时情景”的原版,送审一次通过,速度之快为中外邮票原版雕刻史所 罕见。集邮爱好者在欣赏这枚邮票时,很难想象这位雕刻大师此时正身处逆境, 以至发行部门在该邮票发行时赠送邮票留作纪念时,吴彭越先生诚惶诚恐谢绝了 。
吴彭越先生一生雕刻了许多钞邮券,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人来说可能是难以逾 越的。鉴于他的卓越贡献,政府授予他“毕升奖”,这是凹雕界唯一获此殊荣的 雕刻家。1987年,他把自己一生收集的邮票、钞票母版印样和一些宝贵的雕刻资 料,无私地捐献给国家,全然不顾其巨大价值。吴彭越先生早年受过良好教育, 加之家庭影响,他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为人谦和,有长者 风范。在他艺术巅峰时期就主动提出让年轻人挑大梁,主动放弃竞争第四版人民 币的雕刻任务,甘为后人当人梯,足见其高风亮节。他培养的学生是当今中国凹 雕界的主要力量,年轻一代雕刻家们无不对其怀有感激之情。我们真诚地祝吴彭 越先生健康长寿。
五、凹雕生涯五十春秋 经典传世话鞠文俊
中国近代印钞业凹版雕刻人员主要来自政府印钞机构和商业性印书馆。印书 馆一般采用日本铜版雕刻技法。著名雕刻家鞠文俊先生来自后者。鞠文俊,湖北 云梦人,1910年生。15岁时师从武汉印书馆的吴昔珍先生学习雕刻制版,先后供 职于重庆京华印书馆、重庆中央印制厂、上海印制厂(今上海印钞厂),1951年 开始在北京印钞厂工作至退休。鞠文俊先生一生作品甚多,影响较大并为当代人 熟悉的是其雕刻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圆券“天山放牧”、贰圆券“石油矿井”、伍 圆券“露天采矿”和拾圆券“天安门”风景作品。
鞠文俊先生雕刻的“天山放牧”堪称中国风景雕刻经典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画面上远景有山峦起伏,丛林厚密,近景为羊群觅食。雕刻家雕刻的群羊神态 丰富,头羊昂首领路,俨然家长气派,从者或低头觅食或回顾同伴,更有幼羊于 母羊身边撒娇,刻划之传神令人叫绝。能于如此小的画面刻画庞杂羊群且各具神 态,足显雕刻家功力不凡。五十年代,中国凹雕家们集中于政府钞邮券印制厂, 人才济济,其中不乏身怀绝技者。鞠文俊先生脱颖而出,实有过人之处。
鞠文俊先生素以雕刻风景独步当时凹雕界,在其临近退休之际雕刻了“周恩 来总理”像,亦为业内称道。清朗雄健是鞠先生的艺术风格。他雕刻的作品,用 刀简洁,把握形象极为准确。鞠先生雕刻的总理像选用周总理的标准像为原稿, 在表现总理智慧、俊伟气质上,鞠先生着意对肖像的眼角嘴角部位精心刻划,同 时强调眉毛和脸庞的形象特征,使总理雕像栩栩如生。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鞠先生除雕刻技艺超群以外,于凹印工艺亦有研究,他 可以独立制作包括文字、装饰、风景、人像手工雕刻和机雕底纹、花边等非手工 雕刻部分,即独立完成一块钞券原版。在印钞制版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群体中, 鞠先生身上多了一份神秘色彩。这可能与其早年经历,尤其是印书馆学艺有关。
鞠文俊先生于1970年退休同时返聘至1975年。鞠先生技艺精湛。为人谦和, 教授学员不保守,中国大陆近期于凹版雕刻有突出贡献的几位雕刻家都得到过他 的指点。早年随国民党撤往台湾的著名雕刻家李炳乾先生是他中年时期的弟子。 可能是伏案劳累所致,鞠先生一直身体多病,晚年其子患神经病,甚是窘困。19 91年鞠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雕刻家于冰冷的金属版上耕耘一生,有钞券 传世,亦不朽矣!
摘自《中国集邮报》
欢迎光临《邮海小榭》
http://www.netease.com/~dotming
查阅资料!
-----------------------------------------------------------------
《中国集邮报》编者按:为满足读者了解我国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凹版设 计及雕刻艺术的需求,本报从即日起,刊登高铁英撰写的文章“中国凹版雕刻史 话”。
凹版雕刻艺术由于长期被用于钞邮券等领域,对外界而言充满神秘色彩。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印钞业积极参与世界交流与合作,凹雕艺术也逐渐向外界展现 其独特的工艺性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国凹雕艺术的起源、成长 ,记述了近百年来尤其是现代凹雕史几位雕刻家和他们的艺术成就。
作者高铁英系老雕刻家高振宇之女,女承父业,现亦从事凹雕工作。她借专 业便利借阅了大量凹雕史料。老一辈雕刻家吴彭越、宋凡、高品璋、赵亚云、苏 席华等人都为作者提供了许多鲜为外界所知的资料和趣闻。凹雕艺术不同于绘画 、雕塑,一张完整的钞券雕刻原版需要人像、风景、装饰、文字等专业的雕刻家 共同完成。世界各国由于雕刻版邮票工艺复杂,成本高,逐渐采用胶印、影写等 印刷工艺。凹雕艺术似乎难有往日的辉煌了。作者撰写此文,目的在于让更多的 中外钞邮券集藏者认识、关注、喜爱凹雕艺术,为中国凹雕事业聊尽绵薄之力。
一、风雨飘摇清廷筹印纸币 远涉重洋海趣来华献艺
凹版雕刻艺术是一种融艺术性和工艺性为一体的手工制版方法,它是由十四 世纪的版画艺术蜕变而成的。这种版画艺术在十七世纪的欧州有过辉煌的历史。 由于照像技术的问世,这种手工制版艺术日渐沉寂。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需要而产生的纸币、邮票、股票等有价证券,无一不要求它的防伪性能,人们终 于发现凹版雕刻内蕴的精细、凹印特点,满足了这种要求,凹版雕刻艺术从此进 入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时期。
本世纪初的中国,清廷腐败,外忧内患,举国一片混乱。高层有识之士,目 睹国运日衰,金融业落后,奏请清朝廷效法西方发行纸币。1908年,中国第一家 也是至今我国最大的以凹版雕刻版印制产品的现代企业——度支部(原户部)印 刷局成立了。清廷重金聘请的美国凹版雕刻师海趣来华。先后应聘来华的还有机 器雕刻师、花纹雕刻师、过版技师等五人,一批珍贵的雕刻设备也陆续引进。中 国印钞业和凹版雕刻在此艰难起步了。
海趣来华后任技师长,负责产品设计、雕刻、制版并传授技术。海趣当时在 美国本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雕刻大师,有丰富的设计、雕刻经验。他亲自设计了 “大清银行兑换券“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票版。票版正面左侧均有摄 政王载沣的胸像,正面中央以龙海图为主景。票券正面下侧辅景分别为一元券大 海帆船;五元券八骏骑士;十元券雄伟长城;百元券农民耕地。海趣在绘制图案 过程中,为了图像逼真,曾申请面谒摄政王,获准后穿上专门为他缝制的中国官 服、来到了摄政王府。摄政王载沣身兼光绪皇帝之弟、宣统皇帝之父,权倾朝野 ,此时年仅二十六岁。来自美国的海趣见到这位高贵、英俊的中国贵族,激动万 分,表示一定要刻好画像。“大清银行兑换券”于1911年 3月 1日正式开印。19 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逊位,这套钞票未及发行就停印。但是,“大清银 行兑换券”是中国凹版印钞之始。在中国印钞史上有特殊地位。
海趣值得中国人民纪念的,是他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凹版雕刻人才。他教授学 生的方法是先学习油画、炭画两年,让学生外出写生、回厂苦练,绘画基本功掌 握后每人选交三张油画、三张炭画作品,海趣表示满意后转入学习刻版。当时学 员以海趣刻的大清票版练习,进展很快。令人痛心的是1914年 3月,海趣合同期 未满、学员尚未毕业,这位美国艺术家因病死于中国。他指导教授的学生吴锦棠 、阎锡麟、李浦、毕晨年成为我国重要的凹版雕刻师。由于海趣教授方法得当, 他们的雕刻水平很快接近国际水准。1915年国际巴拿马物品赛会上,中国凹版雕 刻制品荣获巴拿马奖状。
海趣设计、雕刻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未及面世胎死腹中。究竟有多少样张 失散民间已无从考证。“兑换券”图案设计精致、美观、庄重、雕刻精密、线条 清晰、层次分明,工艺特点显著。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这位美国雕刻大师的。
二、沈逢吉东洋学凹版 授门徒俊才惜早逝
继海趣之后,有一位中国人,赴日本学艺,归国后培养门人四十多位,成为 中国凹版雕刻史上又一位较有影响的宗师。此人姓沈名逢吉,字迪人,江苏常州 人。1909年考入商务印书馆,专攻凹版雕刻。1912年,由沪上名宿李平书和书法 家唐驼二位先生资助,赴日本进入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师从日本著名雕刻家细贝 为次郎先生学习凹版雕刻技术。
在日期间,沈逢吉昼工夜读,非常辛苦,白天学习技术,夜间攻读日文,经 济上也很困苦。即使这样,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加之细贝为次郎先生悉心指导 ,用六年时间,技艺渐精。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社长曾对专程造访的唐驼先生 说:“沈生迥异寻常,在日期间敦品励行,好学不倦,为留学生之楷模。”身在 异国他乡,感受日本与祖国之强弱富贫,沈逢吉感触良多,渴望自己的国家早日 富强之心油然而生。归国后曾言“日本之立国方针,多取效德国。万众一心,取 人之长,舍己之短,他日必然富强。”他佩服日本人的合作精神,但痛恨日本侵 华之暴行。“九·一八”事件后,他禁止学生购买日本工具材料。其长女出嫁, 家人遵其嘱,喜宴坚决不用日本出产鱼翅海参干贝等。沈先生爱国,又极尊重日 本恩师细贝先生。沈逢吉学成叩别恩师,细贝先生赠送一只金表和一架照相机, 殷切嘱其归国后好自为之,展其所学报效国家。师徒洒泪而别。毕沈先生一生, 始终不敢忘记恩师之情。
沈先生在日本期间结识一位叫梅子的日本姑娘。梅子爱慕这位中国青年相貌 堂堂、年轻有为,在生活和感情上给沈逢吉许多帮助和慰藉。得知沈先生学成归 国,不胜悲伤。沈逢吉明言家有妻女,不敢移情别恋,唯祝祷梅子幸福。两位青 年男女最终泪洒码头,黯然而别。沈先生归国数年之后次女出生,夫人有感沈逢 吉和梅子姑娘“发乎情而止乎礼”,为女婴取名“梅生”,以纪念这位日本佳人 。
回国当年,沈逢吉被财政部印刷局聘请任雕刻部长,并指导学生学习凹版雕 刻。沈逢吉的教授方法与海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均重视绘画基础。他要新生最初 两年以学习绘画为主,并亲自指导。有趣的是,沈先生要新生轮流值日搞雕刻工 房的卫生清洁工作,视为磨练刻苦认真之心态。第三年开始学习雕刻。练习雕刻 刀技术时,先在铜版上用圆规划上一层又一层的圆圈,然后让学生一圈一圈地刻 ,要刻得一样粗细一样深浅。这种独特的训练目的不外乎磨练学生的耐心和练就 一付扎实的刀功和针功,使雕刻技艺更趋完美。
沈生生在印刷局供职四年后调中华书局。1931年与友人创立中国凹印公司, 为浙江地方银行印制钞票和政府印花税票。之后发起组织中国印刷学会,并担任 第一届执行委员,与同仁研究印刷技术。沈先生一生雕刻了钞券七十余件,邮票 九十余种,是举世罕见的多产雕刻家。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凹印业生意兴隆, 经常要日夜加班以期交货,所以沈逢吉的许多作品不敢称艺术性强。但以沈先生 的艺术造诣和雕刻功力,仍有一些作品堪与世界一流大师相媲美。
沈逢吉先生归国不久即患肺病,因劳累过度于1935年 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 仅44岁。综观沈先生一生于中国凹版雕刻之最大贡献在于培养了许多为后来凹印 界栋梁的人才。弟子中唐霖坤、孔绍惠、赵俊等为代表人物。今天海峡两岸的雕 刻家中不乏推其宗师为沈逢吉者。
三、抗战岁月央行发法币 夕阳西下纸钞近废纸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金融体系混乱。市面流通的纸币有本国与外国银行券、 地方政府或军阀发行的地方券以及银号钱庄的庄票、私票等。银行券、地方券除 委托欧美印制外,国内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大业公司等均有印 制。北伐成功全国表面统一,国民党政府开始财政金融建设,在上海成立中央银 行。1935年进行第一次币制改革。1936年,政府授权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 大银行发行法币。四大银行的纸币均委托国外印
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0年,中国海岸线全被日军封锁,陆运补给 线滇缅公路很快也被日军切断。钞券运输依赖陈纳德将军统率的“飞虎队”空中 补给,代价极大。
中央信托局成立于1935年,筹设工厂准备印钞事宜。1941年 7月 1日,国民 党政府鉴于时局需要,公布《钞券统一办法》将钞券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其 他三家银行的发行权予以收回。标志着中国人民渴望和平、重建国家的以“复兴 关”风景为主题的钞券在此前后诞生了。复兴关原名浮图阁,牌楼中间书有“还 我河山”与“抗战建国”,两侧书有“自立”与“更生”,“复兴关”三字书于 城门上。第一张面额拾圆的复兴关风景是华维寿先生雕刻的。华维寿先生曾在美 国学习凹版雕刻两年。以复兴关风景为主题的法币共有十四种,面额由拾圆至伍 千圆不等。由于当时电镀翻制印版技术和设备尚未引进,故前十三种复兴关风景 均一再重新雕刻,共雕刻了13次。周柏云、鞠文俊等雕刻师都雕刻过复兴关风景 。
孙中山先生头像用于纸币的第一位雕刻者是美国人,用于四大银行发行的法 币上。中央银行发行中央信托局印制的伍百元券首次采用“国父像”,雕刻者为 华维寿先生。1945年 3月 1日,中央信托局奉命改组为中央印制厂。赵俊先生雕 刻的“国父像”用于改版铭的伍佰圆券上。
抗战胜利,不久即爆发内战,通货膨胀加剧,法币贬值令国民丧失信心。为 此国民党政府决定实施第二次币制改革。1948年 8月19日发行金圆券。1949年 7 月 2日,国民党政府眼看金圆券几近废纸,不得不废止金圆券。第二次币制改革 不到一年即告失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政府在大陆 的统治历史结束了。
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的雕刻师有李炳乾、陈廉惠等人。他们在台湾雕刻了 新旧台币、邮票等,培养了台湾凹版雕刻人才,是中国凹版艺术的一部分。大多 数雕刻师由于地下党保护留在大陆,投身建设新国家。
四、新中国三版人民币出台 秉父业凹雕吴彭越扛鼎
吴彭越先生的父亲吴锦棠先生师从海趣。吴老先生是海趣、沈逢吉之后中国 凹雕界的一流艺术家,一生雕刻了大量钞邮券。在凹版雕刻师极受敬重的环境里 ,少年时代的吴彭越向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刻家。家庭环境无疑熏陶 了他,为他日后成长起到重要作用。1938年他在印刷局艺术传习所学习六年后, 考入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时值日伪时期,迫于生计,他在艺专只学 习两年即辍学复职。两年的艺术求学给他打开了一个宽阔的艺术世界,令他陶醉 其中,使他终身受益。1948年他调往上海中央印刷厂,开始从事凹版雕刻和相关 印刷技术。在上海和李炳乾、陈廉惠共事两年。李、陈二位先生于1949年去台湾 后成为台湾钞邮券雕刻家。吴彭越于1950年调回北京印钞厂。1953年 3月 8日, 吴彭越雕刻的第一枚邮票《庆祝妇女节》面世,有趣的是其父吴锦棠同年七月雕 刻了《保卫世界和平》邮票。吴氏父子双双活跃于中国凹版雕刻界,有“吴氏双 杰”之称。从此,吴彭越的雕刻艺术水平进入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吴彭越在第三版人民币拾圆券、伍圆券、贰圆券和壹圆券雕刻工作中承担人 像雕刻任务。他雕刻的人民代表、民族大团结、炼钢工人、机床工人、女拖拉机 手,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设计师追求的意境,完成了由图稿到雕刻版的艺术再创造 。他在雕刻伍圆券炼钢工人的手法上,打破传统刻法,用刀法流畅的布线,描绘 出动感及豪放,使新中国产业工人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跃然纸上。人们 仿佛能够感觉到熊熊炉火散发的炽热,炼钢工人手握钢钎透出的一种力量。几十 年过去了,第三版人民币的艺术境界和印制水平没有因时代进步而自惭形秽。第 三版人民币的图案所表现的是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以及劳 动创造新生活。吴彭越作为一名优秀的雕刻师光荣地承担了雕刻主攻手,以他无 可争议的功力和精美的作品成为世界级雕刻大师。
凹雕界参与雕刻第一至第四套人民币的老一辈雕刻师中,吴彭越先生可谓硕 果仅存。他雕刻了第一版人民币的伍千圆、壹万圆主景,第二版人民币的贰圆券 风景和 1、 2、 5分全部主景。用于贰圆券的延安宝塔山风景是他最为满意的风 景作品。他刻画了祖国大西北山峦起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远近明暗处理 恰当,至今仍不失为凹版雕刻的精品。
“文革”期间,吴彭越先生作为“技术权威”,被迫离开凹雕事业,每日或 打扫卫生或挖防空洞。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公正的待遇,对一位艺术家来说苦不 堪言。1971年初,命运出现戏剧性转机,邮政部门决定发行“纪念巴黎公社一百 周年”邮票。时间要求紧迫,业内人士不敢贸然答应用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一块邮 票原版。人们又想起了这位大雕刻家。吴彭越放下了铁锹重新拿起了他钟爱的雕 刻刀。以他不凡的功力、超乎常人的精力,用十几天的时间完成了那枚“巴黎公 社宣告成立时情景”的原版,送审一次通过,速度之快为中外邮票原版雕刻史所 罕见。集邮爱好者在欣赏这枚邮票时,很难想象这位雕刻大师此时正身处逆境, 以至发行部门在该邮票发行时赠送邮票留作纪念时,吴彭越先生诚惶诚恐谢绝了 。
吴彭越先生一生雕刻了许多钞邮券,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人来说可能是难以逾 越的。鉴于他的卓越贡献,政府授予他“毕升奖”,这是凹雕界唯一获此殊荣的 雕刻家。1987年,他把自己一生收集的邮票、钞票母版印样和一些宝贵的雕刻资 料,无私地捐献给国家,全然不顾其巨大价值。吴彭越先生早年受过良好教育, 加之家庭影响,他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为人谦和,有长者 风范。在他艺术巅峰时期就主动提出让年轻人挑大梁,主动放弃竞争第四版人民 币的雕刻任务,甘为后人当人梯,足见其高风亮节。他培养的学生是当今中国凹 雕界的主要力量,年轻一代雕刻家们无不对其怀有感激之情。我们真诚地祝吴彭 越先生健康长寿。
五、凹雕生涯五十春秋 经典传世话鞠文俊
中国近代印钞业凹版雕刻人员主要来自政府印钞机构和商业性印书馆。印书 馆一般采用日本铜版雕刻技法。著名雕刻家鞠文俊先生来自后者。鞠文俊,湖北 云梦人,1910年生。15岁时师从武汉印书馆的吴昔珍先生学习雕刻制版,先后供 职于重庆京华印书馆、重庆中央印制厂、上海印制厂(今上海印钞厂),1951年 开始在北京印钞厂工作至退休。鞠文俊先生一生作品甚多,影响较大并为当代人 熟悉的是其雕刻的第三套人民币壹圆券“天山放牧”、贰圆券“石油矿井”、伍 圆券“露天采矿”和拾圆券“天安门”风景作品。
鞠文俊先生雕刻的“天山放牧”堪称中国风景雕刻经典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画面上远景有山峦起伏,丛林厚密,近景为羊群觅食。雕刻家雕刻的群羊神态 丰富,头羊昂首领路,俨然家长气派,从者或低头觅食或回顾同伴,更有幼羊于 母羊身边撒娇,刻划之传神令人叫绝。能于如此小的画面刻画庞杂羊群且各具神 态,足显雕刻家功力不凡。五十年代,中国凹雕家们集中于政府钞邮券印制厂, 人才济济,其中不乏身怀绝技者。鞠文俊先生脱颖而出,实有过人之处。
鞠文俊先生素以雕刻风景独步当时凹雕界,在其临近退休之际雕刻了“周恩 来总理”像,亦为业内称道。清朗雄健是鞠先生的艺术风格。他雕刻的作品,用 刀简洁,把握形象极为准确。鞠先生雕刻的总理像选用周总理的标准像为原稿, 在表现总理智慧、俊伟气质上,鞠先生着意对肖像的眼角嘴角部位精心刻划,同 时强调眉毛和脸庞的形象特征,使总理雕像栩栩如生。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鞠先生除雕刻技艺超群以外,于凹印工艺亦有研究,他 可以独立制作包括文字、装饰、风景、人像手工雕刻和机雕底纹、花边等非手工 雕刻部分,即独立完成一块钞券原版。在印钞制版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群体中, 鞠先生身上多了一份神秘色彩。这可能与其早年经历,尤其是印书馆学艺有关。
鞠文俊先生于1970年退休同时返聘至1975年。鞠先生技艺精湛。为人谦和, 教授学员不保守,中国大陆近期于凹版雕刻有突出贡献的几位雕刻家都得到过他 的指点。早年随国民党撤往台湾的著名雕刻家李炳乾先生是他中年时期的弟子。 可能是伏案劳累所致,鞠先生一直身体多病,晚年其子患神经病,甚是窘困。19 91年鞠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雕刻家于冰冷的金属版上耕耘一生,有钞券 传世,亦不朽矣!
-- 祝福亲爱的朋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
听到的不只是喧天的锣鼓,还要有你爽朗的笑语;
看到的不只是青葱的春色,还要有你幸福的笑靥!
邮海小榭
~~~~~~~~~~~~~~~ ~~~~~~~~~~~~~~~
※ 修改:.dotming 于 Feb 15 22:27:01 修改本文.[FROM: 202.96.191.124]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