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luineko()
整理人: mumudong(2001-08-19 00:06:57), 站内信件
|
近年来,新邮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往往是新邮才发,
市价已跌至面值以下,更有甚者个别新邮的折扣率竟一步到位
跌去30%以上,让大量预订户心理难以承受。面对每况愈下的
新邮市价,许多集邮者都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步。90年代中
期,笔者认为编年票的前途堪忧,没有极大的投资价值,当即
遭到非议和反驳,特别是1996年底和1997年的上半年,上述观
点没有了市场。但结果如何,现在的情况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了
投资者,编年票就是没有前途,除了短期的炒作投机外,遑论
有高投资价值实在是自欺欺人。其实,笔者认为目前邮市的现
状,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一,管理层将集邮作为纯收藏品发行,以追求高利润。
90年代初发生的集邮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新邮出现了供
不应求的现象,不过这种情况仅是表面现象,是狂热形成的暂
时现象。由于发行部门错误地认为新邮市场的庞大,因此发行
量急速地成倍增长,结果导致了供过于求,从《竹子》小型张
发行量达4330万枚到《香港回归祖国》小型张印量达5771万枚,
印量的增长幅度惊人,小型张如此,更不要说套票的发行量了。
90年代中期一些邮票的印量几乎高达1亿枚,数倍高于集邮者的
人数,形成了严重供大于求的状态。市场在狂热之后出现冷却,
新邮市值大幅萎缩,集邮人数也快速下降,形成打折的新邮越
来越多。
90年代末期,发行量的问题并未真正地解决,却又出现了
面值的不断攀升,如此造成的双向扩容给市场极大压力,除了
预订户,邮市成了一级市场倾销邮品的主战场,每年从预订户
和邮市中攫取的资金达几十亿。最坏的症结则是,现在的集邮
收入成为邮政部门增加营收、考核企业利润指标的重要来源,
比重从过去的第六位上升至去年的第二位,依赖程度有增无减。
因此大力开发邮品、提高新邮预订量和推销邮品成为邮政职工
的“使命”,在这种氛围下,原始筹码都供过于求,怎么能再
去谈论新邮的增值呢?
第二,集邮者与投资者对邮票的兴趣日减。
随着近年来大量邮票跌破面值,且折扣率越来越大,许多
集邮者和投资者对集邮或投资邮品的兴趣下降。其原因一来是
过去炙手可热的邮票由紧俏变为滞销,得来全不费功夫;二来
升值前景黯淡,在过去的9年中编年邮票仅在1997年曾经风光过,
而且时间短得可怜,前后加在一起,小型张仅半年时间,套票
仅3个月。其它时间75%的邮票都在面值以下“呻吟”,如此惨
状当然无法吸引集邮者的集藏兴趣和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因此
从1999年开始,尽管新邮的印量在缩减,但由于购买者减少,
使得供求失衡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而且形势越发严
峻,2000年新邮预订量虽然减少40%,可惜预订时并未出现如
期的火爆,已使答案昭然若揭。
第三,邮票设计连年滑坡。
第四,市场对新品炒作失去理性。
有市场就会有炒作,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应该承认,炒
作在不规范的市场中出现是十分正常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市
场的发展带来生机,引发市场的活跃。但炒作的副作用同样也
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一些炒家利用庞大的资金和“
快一拍”信息,在底部吸纳廉价筹码,当信息公诸于众后,即
添柴点火使价格快速飚升,达到出货盈利的目的。而造成的后
果则是大量不明就里的跟风者严重套牢,不仅使一级市场滞销
的存货顺利兑现,而且将市场仅存的有限资金大量锁定。更为
可怕的是,主管当局会因此错误地认为市场资金的充裕,以至
于去年全国许多地方的邮政部门为完成指标,而将目光集中到
被认为“油水”实足的邮市,巨量倾销库存邮品。许多新品种
创下新低实在是无可奈何。近期市场的死水一潭给市场人士敲
响了警钟,再一味去炒作那些没有投资前途的所谓潜力品种和
集邮品,将使市场的资金更加匮乏,希冀的外来资金也更不会
入市,造成的局面将以长时间的低迷调整为代价,资源的枯竭
绝非危言耸听。
-- 你好吗??????!我是小猫(我似一只猫,不动声色走入你心窝)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38.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