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damlee999(当当)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38:37), 站内信件
|
三转法轮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
客体是部分所众合、组成的
佛陀诸教法的名子虽然有别,却非互相离异,而有彼此间基
础地关联,他们代表了佛法是条渐进之道。我们全都具有对
我们所住现象世界的感知,因为我们已见到变迁的发生,我
们知道了周遭事物是无常的,我们也体验了宇宙、物质世界
的徒劳无用,而我们的生命更进一步的向我们显示,没有任
何件事物是它自己独立存在的。客体是由部分所聚合、组成
的,然而我们犯下了错误的认知,以为他们是真实的、实在
的。例如,我们对这一所西藏得佛寺有个概念,但基本上这
里幷没有什幺西藏、或佛教的东西。有的是柱子、壁角和墙
壁,把这些放在一起,然后给个名子罢了。接着我们执持这
个名子,而突然间有了一座西藏佛教寺院。虽然一切现象都
是复合的,而且只是随时间而暂存,但我们或多或少执着期
为永恒;我们有了一种印象,然后决定紧紧抱住住它拒绝所
有的改变。这种执着于实在性的方式,在观念的世界中扮演
了一种特定的舞台。初转法轮便是基于这个特殊型态的我而
作对治。四圣谛中,佛陀教授苦的真谛:我们必须了知苦及
苦因-(我们必须遣除的)以及可跟随的道路-(在此道上健
康的善行带来利益,而不健康的恶行换来痛苦、以及痛苦的
止息-(如果此道路被追随到底的话)。
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己存在的
在初转法轮中,佛陀强调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自己存在的。
幷且一切都是分解的主体,由于事物系组合成的本质,所以
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所以就有痛苦。在这个特别见解的表
现中,我们能够洞悉佛陀是如何的教授:取代否认存在的是
-存在被当作是教法的一个基础。在这方法下,该教法成为可
被接受的,因为佛法若不表现于那种存在的模式之上,他将
相当难以被理解、接受。佛陀善巧方便的另一个例子。是在
他教受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质时。这可帮助遣除一种根本层次
上对宇宙的自我中心见解,在阐明他自己的方法上,佛陀说
过,他幷没有呈现任何道路,而仅是使人们认识他们的所见
与经验。初转法轮后,将人们改变到相对实相-苦,但这个层
次对想达到圆满正觉得人而言幷不足够,因此佛陀转了第二
次的法轮。在第二次转法轮中。佛陀给予更进一步的教法-究
竟本性的实相,那是非实体且非复合而成的。为了显示万法
的本质、空性的本性,佛陀运用了空性的四边、八种复杂性
the eight complexities与十六种分类 the sixteen classification。
离于有、无、有无两者及非有非无
他所呈现的见地幷非永恒不变的常见,亦非否定一切的断
见,而是一种离于断、常的见解。四边,他借着显示该见
地如何离于一切四种限制:离于「有」、「无」的观念,有
无二者或非有非无之执着。而协助阐明了此点,此究竟见
地接着洞见了世界的幻化本质,幷了解此究竟本质为空性
而离于实质存在。这个究竟见地幷不断定也不假设存在或
不存在,他是超越任何一方,超越「有」与「非有」的观
念。如果「有」或存在,我们便被极端的赌注。所以,此
究竟见地系远离、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它甚至不是居于
二者之间,而是完全超越有与非有。 在三转法轮中,佛
陀强调一切众生无有遗漏的皆具有佛性。这个教法恰使第
二次转法轮时的空性教法平衡,它指出圆觉之心更近于智
慧的一面。如果万法皆空,那幺什幺会是菩提心或善巧方
便的基础呢?
两种空性见地:自空与他空
在中观学派中,有两种空性的见地:自空与他空。只要看
一张桌子之类的例子,就能理解自空,因为我们分析它时
,我们无法发现任何东西就是桌子本身;桌子仅仅是由不
同的东西安直在一起,幷赋予一个名相之外,一个所谓的
桌子幷不存在,任何被判定为客体的对象物,都不是什幺
实存的东西,其状态全是完全地空性。但无论如何,这幷
非究竟的见地,否则果真如此的话,现在怎幺可能有佛陀
的事业活动;、圆觉之心的展现、或佛陀的贡献与特色?
想了知究竟见地,我们必须进一步到他空见。除了实际的
术语外,此见地幷不特别关切空或非空。事实上,他空意
谓着佛性是污染的空性,而且造作、污染的人本身也是空
性的。总而言之,在初转法轮时,佛陀教授了苦及其原因
的相对真理。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持续以此教法,就有舵入
常见的可能。在第二次转法轮时,佛陀教授了空性-万物没
有实存的本质。当这方面被太过强调时,我们就变得执着
于空性之概念,而若入断见之虞。这种极端实际上要比常
见更加危险。
究竟实相的了悟
在三转法轮时,佛陀诠释了佛性、圆觉智能,以及佛的事
业活动。这第三种教法系依据究竟真理而发露的。但无论
如何,我们仍有必要去叙述全部的转三次法轮,以开展究
竟菩提心。而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们以具有究竟菩提心
的体会,我们还有必要去体验相对菩提心吗?事实上,我
们若具足了对实相的正确了悟,然后才会有对究竟实相的
了悟。最后我仅以两点结论来总结说明佛性、自空与他空。
一、 佛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身体中亦不在名相内,若
你说他存在,它其实不存在;而如果你说它不存在,它又
实在存在;
二、也就是说,自空显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有体验
空性的能力。在此体验之外的空性生起圆觉智能是空
性的另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他空。因此,他对于
成为佛性的空性幷不讨论,而是对于佛性变成污染的
空性,以及明了圆觉智能的探究。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的心弦 黄英杰 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