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eic(飞虫)
整理人: fires(2001-11-04 14:34:53), 站内信件
|
作 者: realwish2(天理难容) 2001-10-27 13:11:54
大家看完之后不要骂我败类哦,我才刚开始学写社会学论文,很不规范,很多动西都没有实证,感觉象哲学论文……
一、概述
现今的中学生普遍地对于一种被称作“动漫”(也就是动画漫画的简称)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动漫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大众传媒也开始大量宣传动漫,新兴的媒体--互联网更是被各种风格的动漫所占领。其中,最吸引青少年的莫过于日本式的动漫作品和周边产品,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青睐自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众多的议论,甚至“文化侵略”这个词汇也被引用到了对日本动漫的评论之中。以上的种种现象表明:日本(式)的动漫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有理由相信,动漫已经开始对中学生的社会化产生了较普遍的影响。本文将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动漫(尤其是日本动漫)对中学生的社会化作用,同时还将会分析一些当今的教育模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二、动漫究竟是什么
在开始对动漫对中学生的影响的研究之前,有理由对动漫这一新兴的概念先进行一些研究。这些解释不能保证完全的准确,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动漫的基本情况。
动漫,从字面上理解是“动画”和“漫画”的统称,部分人也认为“动漫”(manga)是区别于 “卡通”(cartoon:尤指面向低龄观众、读者的较轻松而夸张的动漫形式)的术语。而本文中所指“动漫”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动画漫画及卡通,尤指日本舶来的动漫。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没有动画协会,完全靠漫画带动动画,所以“动漫”一定程度上指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又有一部分人理解说“卡通(动画)”就是CARTOON,意指卡通片,动画片,源于西方电影院放映影片之前等待时间里上映的、由漫画形象组成的短小片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影视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漫画”是COMIC,由原先简单的连环画演化而来,现在成为能脱离杂志单独发行的一种出版物。从动漫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其特点是夸张--作为人工绘制的图象,完全可以表现任何可以想见的事物;然后是轻松--这显然是从早期的动画作品的风格延续下来的:早期的动画多面向低龄观众,直到DISNEY公司拍摄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 Seven Drawfs)之后动漫的制作才开始转向其它年龄层次的观众,这一传统同样被日本动漫沿袭下来--作品的主要情节大多数情况下是较为幽默轻松的。而正是动漫这样的特点,才使它有可能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外所希望接触到的就是动漫这种“休闲”的读物,如同言情武侠小说一样,动漫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中学生的这种心理。
日本动漫就其内容来说,主要还是商业性的。其发展早期主要靠单一的科幻(而且主要面向低龄儿童)、神怪、暴力题材吸引读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动漫为了迎合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读者的年龄层次也已扩充到了“全民漫画”的地步,因而现今动漫涉及的内容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等题材都可以在现今的动漫中找到。低俗的作品可以表现纯粹的性爱、暴力,而另一方面,部分的动漫制作人却在商业化的作品中开始涉足“人性”、“自然”等题材,如《EVA》、《物の怪姬》等作品。这是出乎动漫刚形成时人们的意料的。而动漫向这个方向的发展,使得它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也使得它对于读者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也开始变得难于把握。
日本动漫大致是在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动画业由于某些原因停滞了较长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中国的动画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日本的动画祖师宫崎骏是受了中国万氏兄弟的影响才开始从事动画的),在这样一个真空的环境中,日本漫画“适时”的进入看起来是必然会引起中国学生关注的。而当时流行的动漫作品也只是一些主题简单的、轻松的漫画书籍,吸引了一大批小年龄读者,而这批读者成长到了现在大多正好处在了中学时代。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日本(式)动漫
要分析动漫对中学生的影响,我们有理由先来看一下中学生自己对动漫的认识。
首先来看一下在珠海曾经作过的一次调查,该调查主要研究中学生所看的课外读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本次调查对象包括重点中学市一中,普通中学拱北中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这三所学校的高初中学生(职中无初中)。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73份,经过整理、统计、比较,可见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表一:最经常阅读物
━━━━━━━━━━━━━━━━━━━━━━━━━━━━━━━━━━
读物 报纸 漫画 文学作品 生活杂志 辅导读物 影视杂志 科普作品
━━━━━━━━━━━━━━━━━━━━━━━━━━━━━━━━━━
人数 131 88 71 58 47 46 39
━━━━━━━━━━━━━━━━━━━━━━━━━━━━━━━━━━
表二:最喜欢的课外读物
━━━━━━━━━━━━━━━━━━━━━━━━━━━━━━━━━━
读物 文学名著 科普 漫画 小说 生活杂志 报纸 传记
━━━━━━━━━━━━━━━━━━━━━━━━━━━━━━━━━━
人数 94 61 53 22 21 16 15
% 34.1 22.4 19.4 8.1 7.6 5.8 5.4
━━━━━━━━━━━━━━━━━━━━━━━━━━━━━━━━━━
(资料来源http://202.105.177.121:1998/gbzx/world/kyhd.htm)
这说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漫画、卡通连环画作为课余的经常性读物,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则将其作为最喜爱的读物,而有少数学生甚至只读漫画卡通,其余什么都不读。也就是说动漫作品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见中学生看动漫已经是一种十分普及并值得关注的现象。对于这样一种如潮水般涌来的文化形式,我们的中学生自己有什么见解呢?
很大一部分观看动漫的学生认为动漫对他们没有产生过多反面的影响,他们对动漫抱有一种绝对认可的态度。很多学生在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上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来为动漫存在的合理性辩护。著名的榕树下网站刊登过一篇题为《为动漫辩护》的文章就是一例。其中对与动漫是否有“暴力”倾向的问题作者这样辩护:“好,你说漫画‘暴力’?……《水浒传》暴力不暴力?李逵两把大板斧一摆,便剁肉似的将某员外的和人偷情的女儿与情夫一并变成了烂泥!……暴力不暴力?还有《枪杀马德里市民》暴力不暴力?看着那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无声地凋谢,你敢昧着良心说一句认为这不是暴力?”[1]。把动漫作品的暴力因素和传统的文学名著中的暴力描写相互的对比,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动漫和文学名著在思想性上存在的一致性,名著的存在是社会公认的“合理”,“所以”动漫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学生对于动漫作品的维护,从缘由上来看,首先是因为学生本身认可了动漫这种娱乐形式,在观看动漫作品的同时,学生受到了动漫强有力的影响,动漫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社会化的过程使得学生逐渐对动漫表现的内容习以为常,并转而在他们的日常行为及思想中出现了“动漫式”的行为模式。由于这种行为模式的普遍化和大众化(青少年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之强是毋用质疑的),造成了青少年价值观的转变,他们对于动漫作品中的大部分内容保持了肯定的态度,很自然的会为动漫辩护。
中学阶段可以说是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从行为思想较为幼稚的少年转变到成人的阶段,思想上仍然保留了一定的低幼,但同时却又渴望获取到更高层次的信息。深层次的文化形式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不能完全被吸收,又存在一个在理解更高层次的文化形式的指导的问题(这个问题将在第六部分具体论述)而传统的对于低幼儿童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可能使用于中学生的身上,这里就存在一个社会化过程中脱节的现象,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在低幼和深层之间,绝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后者,所以现今的中学生会对言情剧等成人内容文艺形式发生兴趣,而动漫这一在日本的全民的娱乐形式无疑可以来填充中学生的需求:动漫的内容之广泛,其中有成人的思想内涵又有较易于理解的浅俗的表现方式。下面又有一位学生提出的观点:“什么是健康向上?黑猫警长葫芦娃大灰狼小白兔小猫小狗小耗子?只有小动物在一起和平相处才是健康向上!?可笑,……你却要挖苦别人,还把别人的成果玩弄够了之后抛在地上用脚踩,临了再吐口唾沫才善罢甘休!? ”[2]这段同样是庇护动漫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也就是说,对于动漫的内容,中学生(至少是观看动漫的中学生)的态度不能说绝对的支持,至少有理由相信是不反对的。漫画在学生的眼中首先是一种娱乐产品,对于一种娱乐的产品来说,首先提供给学生的是轻松和业余时间的休闲,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很自然的会被动漫的外在形式形式带动转而关注其内在的信息,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学生对日本动漫不论是外在形式还是所表现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认可。这个过程与我们逛商店的情形有点类似:在大街上的店铺吸引你的总是它的外在的装饰、商品的广告宣传等,然后我们才有可能踏进店铺进而选购商品,一般来说,外部装饰华丽的商铺是否更容易使你相信其中的商品的质量?而在中学生看动漫被动漫所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一种的情形。
然而中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较不稳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对于整个社会,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较为传统的社会来说,必然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反应。而中学生处在这个社会中,除了受到动漫的社会化,更多的是受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的社会的社会化,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冲突?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也来观察一下我们的社会对于动漫的认可。
四、社会对动漫的认可
首先,动漫是一种舶来的文化娱乐形式形式,在中国这样的较为传统和稳定的社会中,在历史上也只有在较为动乱(比如近代列强割据的年代)和十分繁荣极度自由(例如唐)的时候才有可能宽容地接受外来文化。而在现今中国大陆刚刚开始开放又没有完全改革成熟的社会环境下,动漫的传入势必会引起社会的(至少在一个阶段的)排斥。这也就是象脚穿鞋一样,原本穿的很舒服的鞋子如果混进了异物,一定会感到不舒服,时间长了,不舒适的感觉会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在意它;而另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法当然是想法处理掉异物。现在动漫的出现也就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这双我们穿惯的鞋子中混入的异物。由于动漫是从日本传来的一种新事物,其中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并不习惯的内容,学生们因为正处在这样的阶段之中而很容易地接受了这一新事物,但社会的其他年龄阶段并不能完全容忍这一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他们所能理解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异类。前面已经提到过,日本动漫作品从早期发展起来就保留着一个夸张,荒诞的故事编写的“准则”,暴力、言情等元素在日本动漫中是比较普遍的东西。而这些内容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上来说是不予以肯定的,虽然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中这样的内容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是习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中国公民往往会避讳这些东西,并直接体现在对文化娱乐形式的公共认识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各种媒体上报道过一些学生集体宣誓与漫画“断绝关系”的事例并表示了肯定的态度。从这些报道上可以看出,社会对于动漫的态度似乎与学生正好相反,这正是因为:动漫所带来的道德观念、思想行为的方式和我们的传统的东西确实有很多的不同,甚至有互相背离的内容。以上的种种论述主要说明了一点:在中国大陆的社会中,动漫并没有能够被大多数的人所认可。
其次,动漫在中国并没有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这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日本动漫的“全民”性没有能够被社会的大多数人所真正的理解。由于日本动漫作品的全民性,使得动漫可以为不同的年龄层次服务,有适合儿童的卡通画,有适合少年的热血漫画,有适合少女的柔情漫画,甚至还出现了“18禁”的限制级(即含有成人内容的)漫画和老年漫画,题材也有深和浅之分。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上动画发展的限制,使得动画这一形式主要为低龄的读者(观众)服务,而使得学生在观看动漫作品时的心态并不能被社会大部分的人所理解。“在念初一的时候就被禁止再看任何动画片,而在这两年之前的看动画的行为也会被称为是‘小小孩看的东西’。……而相较之下,日、美的动漫工作者的日子就要好过得多。尤其是日本,由于起步早的缘故,如今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动漫产业结构,并且各类软硬件产品也有各自的年龄分段,而不象中国的是‘小小孩’的东西”[3]。于是可以说社会基于“动漫是幼稚的读物”观点对于学生看动漫作品的反对的态度并不是全面的。这完全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过太多的动漫作品,可以发现,很多的(甚至是几乎全部的)教育专家对于动漫的评论文章中总是以《奥特曼》等面对低龄儿童设计的卡通作品为例证,而对于一些真正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的作品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似乎就是问题的所在,但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在学生中广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其实并没有多少在中国正式批准发布过,很多动漫作品其实是通过盗版的途径在地下传播的。这种途径传播的作品往往不能直接被大多数对动漫不感兴趣的人所注意,也就直接导致了社会对动漫作品的片面理解。在这个方面说来,社会对动漫的不认可中可能会掺有一点误解或者说是想当然的内容。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由于现在学生主要接触的是日本流传过来的动漫,从历史上来说,中国的社会大众对于日本存在着某种敌对的心理,或者说这是一种民族情绪。从媒体评论美国人改《花木兰》的温和态度和批评日本人改编《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时的愤慨心情可见一斑。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其中反映出了一个社会所担忧的问题:学生观看动漫的同时,是否会被日本的文化甚至是一些右的东西所误导?动漫的普及如此之广,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存在着潜在的威胁的。从这点上来看,动漫对学生的社会化可能已经不仅仅是改变学生几个日常的行为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了,而可能上升到完全(或大量)地否认本民族的价值观,致使整个稳定的社会向一个未知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很可能是将社会的发展推向一个衰败的目的地。
社会对于动漫的不认可态度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在里面,例如年纪稍大的人并不能完全适应动漫作品快速的镜头切换和分镜处理(漫画的镜头处理几乎完全是借鉴电影的手法的),因而无法深入理解动漫的实质等等。但是不论什么原因,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不是人们能够阻止学生去观看动漫作品,相反,动漫作品却越来越受中学生的欢迎,理由似乎很简单:一是由于学生的所谓的叛逆的心理在起作用,二是因为动漫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宣传个人的强烈个性等等先行一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行动的方式。
但现在的社会并不是完全地排斥动漫作品,应该看到的是动漫作品在中学生这个在法律上没有自己的完全行为能力的群体能够合理化的存在,同社会的“许可”或者“默许”是有直接关系的。作为一种娱乐形式,社会一般没有什么理由来限制这样一种并没有和社会整体的价值观有太多违背的东西。所谓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也正好能被使用在这里。然而这样的“默许”其实很大程度上进一步的拉进了学生和动漫的距离,似乎和整个社会原来的意图是相反的,现实的社会原本对学生社会化的目标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复制到学生的身上,所以对动漫的排斥无非是要对学生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但是社会却似乎又不能拥有“禁止”的权力(或者说是一种能力)。这就如同水管里的水一样,如果无法关闭阀门,也就是任由水管里的流水外泻了。
五、客观地看日本动漫的作用
学生对动漫的庇护和社会对动漫的不认可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一方面学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动漫所社会化,而另一方面社会在努力地以自己的道德观念为模范引导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两者的观点或多或少的都可能存在着片面的东西。如果不将这些片面的东西排除掉,对动漫社会化学生的作用也是不可能客观的。
首先应该看到,动漫作品确实有能力对中学生这个群体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其原因部分已经在前面的论述中讨论过了,在这里要再次重申一下的就是动漫作品是商业性质的,其制作的过程中为了盈利势大量必考虑到读者的心理,于是动漫作品大多能够把握住青少年读者(观众)的欣赏口味。如果用吃菜来做个比喻的话,就是说作品内涵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是蔬菜的营养物质,而是吃青菜还是菠菜可能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食客的个人口味和厨师的烹饪方式。而动漫作品就是一道为了读者(观众)度身定做的可口菜肴。而在吃菜的同时,一般来说不大有可能不吸收里面的营养(在这里我们先不论它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物质),同样的,在观看动漫作品的同时(除非是专为批判而去观看)也不大可能不受到其中内隐的东西的影响。这是一个解释的方式。从另一方面看,动漫作品和小说一样,往往具有情节性,有对一定的人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刻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说,读者(观众)更可能因为与作品中人物的互动而不自觉地融入作品所设置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而被其中所隐藏的深层的东西所同化或者受到相应的影响。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并不新鲜的偶像崇拜,动漫作品如同其他大众的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要设置一些偶像和英雄(hero,也可理解为主角)的形象来维持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将他人或团体当作崇拜的对象,期望自己也能羽化成为对方,或将对方视为学习的目标,以享有对方的尊荣,藉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同时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因而,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习得社会生活所需的态度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历程。”[4]。由此可见,有了这样一些元素的动漫作品,必然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然后再来讨论一下动漫对学生社会化的细节问题。日本动漫作品所内含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有比较大的不同,有很多的差异甚至在中国的道德观念体系中是被认为错误的、不合理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虽然日本社会的很多传统甚至道德标准与我国有类似的地方,但这些相似的点毕竟是比较少的,而且在具体问题上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存在着出入。更进一步说,在动漫作品中除了表现传统的东西之外,更多的是一些现代的、突破传统的内容--因为动漫是商业化的,必须有大量的新颖的元素来支撑它的销售量和收视率。而日本这个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能力一向是很强的,在动漫作品吸收了大量的新鲜的元素的同时,也被各种外来文化所影响并被细微地转化。尤其在近代,日本受到西方世界的影响非常的大,这种影响保持了一定的惯性延续到了现在,这样的一种格局也就是人们所评论的日本是“最西方的东方和最东方的西方”。更重要的是动漫在日本的全民化使得它表现题材的广泛化和所表达的思想的多元化,不同的文化元素,一旦被日本的民众(或者说只要有部分的民众)所接受,就可能在动漫作品中表现出来。于是动漫这样一种混杂了各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元素的娱乐形式被我们的中学生所接受,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将不再是“纯”的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那种,取而带之的很有可能是一种掺杂了中国、欧美、日本社会中各个不同层次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其中可以有我们社会所认可的符合我们的主流思想的内容,也可能隐含着欧美等西方社会的和我们社会有着本质差异的观念。比如在中学生中出现的社会所谓的“早恋”的现象在现在的泛滥很大一部分受到了动漫作品,尤其是少女漫画的影响。
如果动漫对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影响只是将一些不同于我们社会道德观念的东西添加到学生的思想中去的话,问题并不太可能显得如此突出。事实上,日本动漫在学生观看阅读它的过程之中并不只是把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复制到学生原本接受的价值观念之中。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日本动漫所内涵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很多是完全背离我们社会原本的那些东西的,这两种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价值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有可能共存?有理由相信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太可能的。而如果学生接受了动漫作品所带来的不同的价值观念,随之而来的很有可能是对他们原来所接受的,也就是我们社会所指导学生接受的价值观的合理性的怀疑,随后动漫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就可能取代原本我们社会的价值观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对动漫的评论里经常引用“文化侵略”这个词。
因此,动漫带来的这种混合的新鲜的价值观与我们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之间必然会有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往往不是显性的,从矛盾双方的性质来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关系,而产生矛盾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动漫文化在与我们社会的文化的其他元素之间整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外来文化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部分要素之间的冲突……发生时,作为接受一方社会的成员往往会对改变中的价值观和规范持有一种矛盾的心情。”[5]所以说,动漫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应该是如上所述的这种矛盾心情的体现。
然而,另一方面动漫对于学生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很可能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动漫这种全民的娱乐形式能够在日本社会中得以发展,并且是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不可能是完全不可取的,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不同的民族也存在着很多相通的内容,动漫中的这些相通的部分完全可以和我们的社会的文化整合。从比较热门的几部动漫作品可见一斑:它们其中的优秀作品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浪客剑心》就塑造了一个一边为过去在维新革命中担任暗杀工作时杀死的无数生命而忏悔,一边又不得不为保卫和平的新时代而挥出“逆刃刀”(刀刃和刀背位置相反的刀);一边压制着内心的刽子手灵魂,一边忍受着脸上十字伤的隐隐之痛和心底的更深的痛的浪客。作品中明显体现出作者正视历史的卓识和对革命中的阴暗面的揭露,对革命政府的中肯评价和对“四民平等”的新时代的终极追求。还有一些作品如《新世纪福音战士(EVA)》追问“为何生存”,《超时空要塞(Macross)》强调文化的意义和反对无谓的战争,《阳光少女》中对“植物也有心灵”的命题阐释中体现出的博爱之心,《天使禁猎区》为了追求最爱而不顾一切藩篱的激情。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不仅仅需要自己本身文化中元素的整合,也需要整合外来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文化。
我们还可以看到,动漫在对中学生的影响上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被表面的形式所感染,也就是说,我们社会对于动漫中表现的不符合我们社会环境的情节和场面刻画似乎表现出了过多的关注,例如对于动漫暴力情节对中学生的社会化的影响的问题,也正如前面引用的文字所论述的那样,有些暴力情节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有些作品中的暴力情节过于夸张,并不可信。需要注意的时,中学生在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有一定的识别“是非”的能力,对于漫画和现实的区别大多有了分辨的能力,就形式上的模仿对社会发展一般是没有直接的影响。而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公众在评论动漫的这种较浅层次的影响时,往往以某个事例来概括大部分学生观看动漫作品的影响,现在看来是与现实状况有出入的。
六、现今教育模式在动漫对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对于动漫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然而,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动漫对中学生的社会化并不可能是纯粹的或者说是不受外物影响的,很有可能有其它的因素在干扰或者是促进着动漫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下面就来讨论一下现今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想象力的标准答案决定一切的权威教育模式将学生推向了日本动漫。虽然我们的教育原本的初衷是要将学生社会化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人,可以说教育和动漫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可是现今的教育模式却的确是在不自觉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动漫。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至今没有能够成功地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标准答案在学校的教育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一个社会对于很多事情如果都有两种以上的说法这不是什么坏事,可怕的是我们只许讲出一种说法,或者说只有一种说法在公众的话语里。”[6]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到的唯一答案的教育,很显然的受到了中央集权的社会文化的直接影响,然而这样的一种教育是否真的能够使学生往预设的方向前进?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有很高的地位,也为社会所推崇,学校教育也自然把鲁迅作为重点文学人物推荐给学生,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
“鲁迅文章的内容离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难让我们感兴趣。语文课上的鲁迅文章已经够多了,课外阅读,我更不会去读鲁迅的书。”[7]其原因是单一的教学思路和考试模式使课本内容显得较为枯燥,而教学的内容也就成了教育的替罪羊,教学中大力宣传的东西成了学生的敌人,学生自然会到课堂之外寻找一些不同的、内容新鲜的载体来满足自己,而动漫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说,单一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了与初衷相背的目的,把学生推向了动漫作品。学校教育是这样,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简言之,教育促进了动漫对中学生的社会化。
然后再来看另一个方面,动漫在日本怎么能够和教育整合,在我们的社会又出现了什么困难?
先来看一下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日本教育制度采用美国制,与我国一样,满六岁后,才能入小学,小学教育为六年,中学系三年,总计九年为义务教育期间,高中三年、短期大学二年、大学四年、学硕士课程二年、大学博士课程三年。日本之国、公立大学及部份少数私立大学之入学考试系采统一考试 ,日本高中学生目前逐渐减少,而大学及学科数却日益增多,故其一般之升学率颇高,但若想进入“明星大学”或“热门科系”,其竞争相当激烈;所以日本的升学补习班到处可见。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的形式和我国的大同小异,然而教育的内容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日本的学生和中国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不同。“第一:自主与依赖。……日本小学校是8∶30上课,日本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在日本,孩子很少向父母要钱,否则被视为耻辱。第二,节俭与奢侈。……穿着很平素,吃饭剩的很少。第三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门问好,不叫去的地方不去,不让看的不看,不告诉的不问。”[8]日本的学生接受的动漫作品(更广泛的说,不只是动漫作品,还有其它的大众娱乐形式)远比中国学生丰富得多,但是他们似乎在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用我们社会的标准衡量起来更符合道德规范,这与两个社会的教育或者说早期的社会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动漫在日本文化中整合得更完美一些,或者也可以说是日本的教育本身足够的强健。但教育在观看动漫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由此可见,动漫作品对中学生的社会化,甚至极端的说是负面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由动漫作品本身造成的,而很有可能是由我们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说,现在如果要解决一部分动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否还能单纯地依靠我们先行的教育模式将会是个很大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太可能专门为了解决动漫和我们社会文化整合的问题对我们的教育制度等等作过多的修改,因为这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教育在当中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指整个的学生的早期的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在家庭,同辈群体等场合的社会化的过程,都在动漫对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七、小结
以上从分析日本动漫的特点入手,从中学生的角度(正面的)认识了动漫作品在学生中的地位,可以认为中学生大多数对动漫作品持一定的赞同态度,再从社会认可的态度分析了一些反面意见以及社会认可对于这个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因为无法适应动漫带来的新思想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挑战,而动漫作品也在一个阶段内很难和社会整个的文化相整合,由此就产生了较为普遍的矛盾。然而动漫确实对中学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第一不一定是很明显的,第二动漫的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是值得口诛笔伐的,甚至有一些新鲜的元素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可以发挥它的“好”的作用。而最后所说的教育问题,也就是早期的社会化问题,可能是动漫作品会产生一些对社会不利的影响的催化剂。
但动漫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了,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再将它驱逐出去,而我们所能作的看来是要解决动漫和社会整体文化的整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成败,也就是学生是否还能被社会化成我们社会的社会人的关键。■
相关参考资料
1、《为动漫辩护》,司马春衫http://www.rongshu.com/rss/viewart.rs?aid=675666
2、《熊掌不会因为某些人不喜欢而变成糟粕》,椎拳崇zdx,http;//www.rongshu.com/
3、《由社会的认同态度看中国动漫的发展》,尼尔,http;//www.rongshu.com
4、《青少年问题──偶像崇拜》,上海热线education.online.sh.cn教育频道
5、《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教育的失误 》,谢泳,http://mind.rongshu.com/publish/readArticle.asp?id=1020
7、《“井上”,你们为何如此“猖獗” 》,杨晓白,新华书店网络版http://www.xinhuabookstore.com/av_info/othervideo.php?CommodityID=4179
----
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