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民俗风情〗>>【闽南风俗文化】>>[转载]:台湾布袋戏概说文

主题:[转载]:台湾布袋戏概说文
发信人: tony1979(沧海笑~学走路)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1-11-04 18:44:40),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Taiwan版sacobo的《台湾布袋戏概说文》★
一口说出千古事 十指弄成百万兵──台湾布袋戏概说文/江武昌
壹、 
前言   布袋戏是多数台湾民众童年最深刻的回忆之一,对三、四十岁以上年纪的人来说,印象尤其深刻。庙前广场、乡间野台、电视,甚至在戏院、广播电台,布袋戏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经验!   
二十多年前,电视布袋戏虚构的人物──史艳文,是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其魅力,不下于商业媒体刻意塑造的青少年偶像;忠勇爱国形象超过文天祥;武功的厉害不逊岳飞;渊博的学问叫李白、杜甫汗颜;更曾经是中、小学生作文中描述的「民族英雄」。他的死对头──藏镜人,比教科书中「万恶的共匪」罪孽更加深重。街头巷尾到处可听到电视布袋戏的口头禅「到哒你才知」、「哈麦、 哈麦」;中医师考试考题「人体有多少块骨头」,有人填上布袋戏说的「三百六十五骨节」;披上被单当披风的小孩,站在桌上大喊「哈哈哈,我是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啦,看我的纯阳掌」然后跳下来摔倒……。   
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到一点,是电视布袋戏播出的时间,这三十分钟当中,街上的行人车子稀少,也是造成「工人怠工、农人倦勤、学生逃课(包括老师)甚至省议会流会」的关键。虽然在当时电视布袋戏所造成的社会现象,让执政当局深觉不妥,而终于采取了禁令。如果我们反省一下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毋宁说是社会出现了问题,而使得问题反映在对电视布袋戏的沉迷当中,罪不在史艳文。   
但是单凭电视的一出布袋戏会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偌大的争议,除了是社会本身出现问题之外,「云州大儒侠」所代表的布袋戏文化,也应有其特别之处。   
七○年代对电视布袋戏特别迷恋的一代,如今正是三十五以上至六十岁之间的社会中坚层,也正是这一个世代的努力,加上八○年代以后的政治解严,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尤其是台湾本土的传统艺术逐渐受到文化界重新的认定,执政当局再也不敢予以忽视,主宰全国文化艺术经费分配的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对台湾本土传统艺术的经费预算也一年比一年多,教育部的「民族艺术薪传奖」、「民族艺师」更象征教育体制触角的延伸进入台湾本土传统艺术范畴。   
一九四五年战后至今不过五十年,台湾社会型态由农业进入工业,又快速地进入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文化调整的脚步却远不及社会型态的急遽改变。而八十年代以前,因政治、教育对本土文化的压抑,对本土文化有过一段错乱的价值认定。无可否认的,因为过去政策性教育对本土文化艺术的错误贬抑,造成许多本土文化资产无可弥补的损失,目前社会上三十岁以下的年青一辈,对本土传统艺术文化也几乎是毫无概念的。虽然目前社会上普遍非常重视本土艺术文化,现在国家文化教育政策也积极在提倡本土文化艺术的教学,却也面临表演艺术衰微、没有教材、没有师资的另一些问题。   
布袋戏虽然是台湾最盛行的传统表演艺术,也曾经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经验,但是一般人对布袋戏艺术的观念仍然陌生。国内也出版过多本布袋戏或偶戏方面的书刊,但多是古董商的「艺术论」或台湾「国粹论」、表演「经验谈」中谈论布袋戏,真正可供参考的书刊仅有少数一两本。这本《台湾布袋戏概说》,限于篇幅,虽无法对布袋戏艺术做比较详尽的介绍,但对喜爱和关心台湾布袋戏艺术文化的朋友,如果能达到为读者提供一较全面而浅简易懂的概念解说,是编写本书的最大心愿。 





----
在滚滚红尘 辗转反复 为寻你在梦中清丽的容颜 天上人间我已寻觅多回
即使梦里残影都恋恋不忘  芸芸众生 唯妳  伫立在尘嚣中  
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之姿 才女之气  集于自在之身 
天女之心 怜惜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