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历史·宗教·民族 ☆>>民族>>藏族和茶(中)

主题:藏族和茶(中)
发信人: gst2170865(跋涉者)
整理人: red_angle(2001-10-30 19:10:41), 站内信件
http://www.mypcera.com/photo/65/res/grocery/tea/3.gif品茗,过去是有闲阶级的一种消遣。喝茶,却成为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在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当你饥肠辘辘时,喝上一杯酥油茶,会浑身增添力量;当你精疲力竭时,喝一碗热清茶,顷刻能消除肌肤困盹,提神醒脑;在那狂风怒吼=滴水成冰的大冷天,什么都不上呆在家里喝几杯酥油茶甜蜜,热茶落肚,全身立即觉得暖烘烘的。甚至有人说,当你身体欠佳、卧榻不起时,喝上一碗浓茶,便能解毒疗疾、消病去邪。藏族有一句流传广泛的谚语:“茶渣如油,让孩子们吃”。连茶渣都这么贵重,那么,那清茶、奶茶、酥油茶的价值,便不必说了。
    茶,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喝法。我国北方广阔的地域,人们喝茶。是抓上一小撮茶叶,放入杯中,冲上开水,泡汗而饮。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福建的漳(洲)厦(门)一带,以及东南亚的华侨中,有一种奇特的“功夫茶”,每一次茶叶重二钱,茶杯小如酒盅,烧水的茶壶、火炉细若玩具,每烧一滚,冲茶一次,茶浓如褐,一杯不上一小口,真是名符其实的“功夫茶”。在高原上居民,无论喝清茶、甜茶,救灾是酥油茶,都是先把久熬深煮成浓汁,再视不同茶种,放糖或放盐,再搅打得水乳交融,温后便可入口。西藏人民这种喝茶方法,与唐朝《茶经》序言的作者皮日休描写“煮饮”记载,是相吻合的。
    我们祖国饮茶的历史,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左右以前便有了。而西藏饮茶的历史,据有文字记载,也有一千五百年左右。藏族民间传说,在公元三、四百年间,吐蕃的居民们喝的并不是茶,而是一种树皮熬煮成的汁。这种树汁,虽不清香,但总比白开水要好。后来,吐蕃王朝强大,出兵掠夺四邻各国,兵马曾到中原大唐王朝的边州,夺得茶叶之类的饮料,运回藏北各游牧民族之中。但是,当时吐蕃人还不知道此物的称谓。正如十八世纪茶叶第一次运到大英帝国时,那些骄横的王公贵族无人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途一样。那时的英国贵族,把茶当作时髦的冷盘菜,放到红灯绿酒的鸡尾宴会上。吐蕃的骑士们虽掠得茶叶,然而君臣百姓,统统不知此物有何用处。有一次,有一个叫常鲁公的大臣,出使吐蕃,烹茶于帐幔之中,吐蕃的赞普看了甚奇怪,便问道:“此乃何物?”常鲁公答道:“此物乃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这位赞普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道:“我也有此物哩!”便命人赶紧拿出七八种茶来,摆在常鲁公面前,一一指道:“此是寿州的,这乃舒州的这是顾诸的,这是蕲门的,那是昌明的。”可见,当时吐蕃地方,已经有茶,就是不知是何名称罢了。
    早期的吐蕃,对战利品的茶叶叫不出名字,正如春秋时期的中原,处于把茶叶视为祭祀珍品和治病良药的阶段,直到公元四百年以后,才形成饮茶的习惯。而高原上的居民养成嗜茶的习惯,却是七世纪文成公主及八世纪金成公主进藏以后的事。这两位汉藏人民的友好天使,不远千里,从长安来到风雪高原,带来的百物之中,也有茶叶,并推广唐朝的饮茶方法。《新唐书》中谈到,中唐以后,吐蕃境内拥有的汉地产物,仅茶叶一项,已应有尽有了。吐蕃时期,高原上以牧业为主,饮茶能帮助肉食和奶油的消化,起着“通利”、“疏滞腻”的作用。这一时期,茶风猛刮,遍及全藏。中原的茶叶也就源源不断地进入青藏高原,汉蒇汉族人把输进藏族地区的茶叶,称为“边茶”或“藏茶”。这种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对高原的居民来说,如同粮食、水、炎一样,每天都不能离开,而历代反动统治者,便把对茶的控制,当作一个紧箍咒来制服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宋朝的时候,与契丹戎马相见,需要大批战马。这些战马,中原地区难以集齐。当时,有一个叫王韶的将领,曾率兵收复过熙河等六州,见到番人赶着大群马匹,到边州交换茶叶,而且常常是边州茶叶供不应求。于是,这位边关大员,便向皇上献策,主张增设茶市,借以换回更多的马匹。这个建议,很快被宋神宗采纳。从此,宋朝便设立“茶马司”这个机构,专门管理边茶换马事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
    茶对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作用之大,犹如盐对内地地区人民一样不可缺少。那些惯于刮民脂民膏的帝王与权臣,看中了茶叶的这种特殊作用,便把“消食解腻”的内地茶叶,作为一种用来贿赂土司官员、封锁边民、要挟边疆民族的特殊武器。明太祖朱元璋,便死死抓住茶叶输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权,一面把茶当作赏赐礼品,买通藏族官员,汉藏官僚狼狈为奸;一面更改茶法,提高茶税。朱元璋手下的一个御史刘良卿献策说道,“番人以茶为命”,应“严法以禁之”。这种“以茶治边”的政策,严重地坑害了边疆人民。但是,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著称的藏族人民,没有拜倒在奸诈的高压政策面前,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在一个时期内由于茶叶禁运,藏族人民到了望茶止渴的境地,人们只好把茶叶磨成,装进挂在脖子一的小袋里,如拥香囊一般,渴得无可奈何时,鼻嗅嗅,用舌舔舔,借此解缺茶之苦,但没有人去恳求官府和头人施舍。
    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以茶治边”仍然是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府的恶毒手段。“边茶”的经营,全部是官办或官赐茶商经理,严格控制运量。然而,在那茶贵如银的日子里,藏族人民的运茶马帮、驮队,却走荒山、爬野岭,运茶的队伍象金沙江水一样,流经川、藏、滇,从没断过。藏族民歌中,有不少反映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到西康驮茶的情景,为了得到茶叶,他们顽强不息,斗争不止。
    自从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西藏高原之后,那些贪得无厌的侵略者,发觉茶在西藏是一棵摇钱树。于是,利欲熏心的帝国主义侵略分子,便挖空心思,以重金拉拢茶工,妄图以锡金、不丹等地作为种植茶树的基地,取代中国内地与西藏边疆的茶叶贸易,达到分裂西藏与祖国关系牟罪恶目的。然而,有爱国传统的藏族人民,宁愿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到西康、西宁等地驮回边茶,也不愿食用帝国主义分子经营的茶叶。(待续)



----
 
跋涉者
欢迎光临 上海社区 《朝花夕拾》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