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彩云之南>>◆ 掷地金声他乡赋——精彩转贴 ◆>>2001年10月精彩转贴>>与诗歌有关(一)

主题:与诗歌有关(一)
发信人: moonjj(月牙)
整理人: moonjj(2001-10-26 18:15:25), 站内信件

                   
                   1文本
                ---------------
1.1文本反传统作品,它是纯粹的语言创造活动。
1.11文本突破题材等所有界限,独立成形。
1.12文本自身有坚定的状态,顽强的生命力。
1.121文本是对能指的放纵,它不会聚拢,也没有收口,它是一直向前,而不会后移。
1.222文本拒绝引语用典,它凌驾于各种文化语汇之上,呈现多义性。
1.3作者不是文本的起点,也不是终极,他只是个过客,或者退场者
1.31文本倾向于读者,与读者是合作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两者相互驱动(创造)的关系。
1.32文本不单单指向快感,它还指向快感背后的疼痛。
1。33文本有支离破碎的特征,完整是它的大敌,空白是它的原点。
1.34文本天生具有生命感,文字语言在跳跃,没一个段落都有脉搏。
1.345文本的终极指向虚无,但虚无不是目的,虚无是在文本之外才能体会的东西。
1.4文本是清晰澄明的呈现,而不是混乱的叙述。
1.5文本享受孤独,没有任何一种强大的东西高于内心的孤独。
1。52文本不可分析,不可琢磨。
1。6原文本反价值生成,它的文学价值恒定,不可用商业价值衡量
1。65文本是被认同,认同属于统一标准,只有时间是认同文本的一个向量,同时认同也只体现了情趣相契合的可能,文本有多种可能性,但从不依赖可能。
1。66文本主旨在于扩张,内敛是为了更好的彰显,文本不是后退或者掩饰,它是对某种边界的入侵,始终处于临界状态,即兵临城下的状态。


                   2虚伪
               --------------

2.1虚伪源于内心的不真实,反映在作品和做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
2.2虚伪表现为A逃避和B佯装。A(逃避文化/逃避智慧/逃避现实/逃避人性/逃避语意等)B(佯装大师/假洋鬼子做派/伪前卫/伪另类/伪先锋/伪姿态/伪民间等)。
2.3虚伪背离远离人的(生命/生活)本质,忽略了语言,形式,诗歌内部的质感。
2.4虚伪膨胀或萎缩了个体的生命和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自恋自艾,一方面表现为自卑自虐。
2.5   我们貌似真诚地谈论自己,一层层剥开自己孱弱的灵魂,请原谅我用孱弱这个词,这个词矫情。一切形容词副词加大情感的容量,却使叙述背上沉疴。我们为了表达而有目的渲染,强调自己的主观情绪,从而活在某种语境中,继而设置场景。可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个世界每个场景都有它自身的目的,这些自然的东西不是营造出来的,还有一种时候你是一个侵入者,可在观察别人时自己恰恰成为别嘲弄的对象,原来整个场面都不该外露,你作为我在解读---就仿佛是个极端的戏台,你有时参照后别扭---这对于反常人来说,这才过瘾,所以有时侯尴尬也需要个群体来烘托,才可以达到效果,你作为个个体真正处于某个位置,自动被人指使愚弄,最后成为牺牲品,尽管你一声不吭,这种情景有意味着什么?


                     3真相
                ---------------
  
                      (A)
     君特.瓦尔特夫出生于科隆附近的布而塞德,中学毕业后当过学徒,服务员,服兵役,做编辑。1969年他的报告文学集《17篇不受欢迎的报告文学》轰动文坛,书中揭露了联邦德国社会一些违反宪法和反人道主义的现象。1973年他与人合著的《你们在上面,我们在下面》轰动一时,1974年他只身前往希腊,参加反对军事独裁统治的游行示威被捕,3个月的铁窗生涯后其写了《昨天的希腊与明天的教育剧》。1977年瓦尔特夫化名汉斯.艾塞尔在《图片报》编辑部工作,其后他将3个月的见闻写成《头条标题》其中揭露了这家报纸如何操纵大众媒介,捏造歪曲哗众取宠的事实真相。随后《图片报》向地方法院控告其“伪造证据罪”最后经过复杂的纠缠最后宣布其无罪。。。
    1983年他为了写《最底层》乔装打扮成土耳其人,先去几家报纸登广告,在自己稀疏的头发上加上些黑发,把自己装扮成被人瞧不起狗屎不如的人,还要学着说土尔其或希腊人讲的“洋泾浜”德语,经过几次实验获得心理安慰,后去全国各地打工,专拣最脏最重最危险的活干,以体验他的同胞对外籍工人歧视和侮辱,他的确爬到最底层,他去了核电厂,只有去那里,他才真正地看清德国的真相。
    瓦尔特夫的作品都是亲身体验而得,他深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他通过描写真实的事件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瓦特拉夫让我们这些所谓的作家诗人一次次的脸红,深感自己愧对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无法和真实直接对话,即使写的现实也大多是隔靴搔痒,我们无法涉及一些具体实践的过程和说出一些人的命运,往往逃避或虚构生活,根本就没有进入事物和生命的内核。。

    针对于写诗--我们有许多时候是超验,而不是体验的,有时侯为了突兀(刻意)反而失去了效果,所以没必要为了营造而设置,更重要的是宽容面对世界,而不是紧张状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所以要放松,对日常场景和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关注现实要提升生活,进入本质,指向核心,这样我们就会逐渐找到独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同时不断地剔除自己虚伪的劣根,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找到自己心灵的东西。

              (B)败坏赫特莱堡的人
     
     有个镇子叫赫特莱堡,号称世界诚实之地,这引起外乡人的怀疑,他想了个败坏的诡计。某天他背着一代金币来到此地,拜访某名人,说他曾因赌博输的身无分文,有个赫特莱堡人赠他20元钱,劝他改邪归正,从此他走正路发了财,所以来这想回报那个好心人,但可惜不知其名字,面容也记不清了,唯一可以证明的方法就是他记住那好人指教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在此召开大会谁能说出这句话,就是救他之人,可得到这袋钱币。
    后来有19户本地知名人士都收到远方寄来的一张纸条,里面就是那句指点的话,那19人自知未做过此事,却被那钱币诱惑.....
    不久赫特莱堡召开大会,不料申请领取黄金者竟有19人,且都是名人,都回答的一样,至此赫特莱堡假诚实假文明的真相昭然已揭,赫特莱堡从此更名,一个神话破灭了。
   前一段时间有人匿名发了一个帖子“更为可耻的行经,《芙蓉》,韩x和萧元”揭露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
   “最新一期《芙蓉》刊登了一个叫“北方”的小说专烂,韩x和他的一批哥们一起为北方鼓噪。人们以为出了什么了不起的写小说的人才。看了小说,才知道,不过是和韩x朱文互相模仿,而且写得更差。正如当今一些高绘画的,连素描都不懂,借着后现代,观念解放,反传统,连基本的技艺都没有,就妄称画家。这叫北方的,也差不多。再一打听,原来这北方就是《芙蓉》的主编,萧元。身为一个国家刊物的主编,不是同人刊物,在自己的刊物上,拉一帮人,吹自己,真是中国式的后现代的行为艺术。啊。再看韩x,他指责人家于坚投靠商人,他自己和萧元的关系,就是一个小文人和一个无耻的文化掮客的关系。”
     我觉得这个匿名者就象那个败坏赫特莱堡的商人,他说出了显为人知的真相,《芙蓉》和韩某扬言重塑70后打着先锋旗帜的虚伪本质昭然若揭。围绕他们发表只属于内部的人一些关系,还有想利用新人树立自己形象姿态的年轻作者。后有人怀疑是我发的此消息并纠缠不休,非要找出其人,也表明其狭隘虚弱的一面,并体现了对此真相被揭露的惧怕和对发消息者的仇恨,小啊 ,面对“小”我们无话可说....
               
              (C)剥开网络的画皮
     
    法国小说家特罗亚有部短篇小说〈画家〉其中写了一个职业画家,,专画人像,他在巴黎为其他画家不齿,因为他是靠买杀重剂赚钱的,他一心扑在危险的爱好上,后来他将生意托付他人,在泰纳雷罗的小镇,用古罗马塔的石头砌造新居。他开这小汽车来到镇上,引来镇民好奇,当晚他约请镇长做客,席间介绍自己是个画家,他说:那些蹩脚的画家才醉心于静物或人物,往常画家只画人的皮囊,而我只画灵魂,深入人的内心世界,透过他的皮肉和骨骼,捕捉他的灵魂,最后出来的人像是不能修改的......其后镇长请画家为其画像,大约折腾到凌晨,他才扔掉画笔,让镇长观看,镇长张着嘴,感到自己快要晕了,他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头像,淡紫的肉,充血眼球,红棕色头发鼻涕虫般吊在前额上....
   其实目前的诗歌网络就象这个画家,它将某些诗人的人性裂根暴露无余,一些是名宿诗人的忸怩作态,还有一些被遗忘的诗人想重出江湖,甩出一系列猥劣的作品和弱智观点和理论,让人怀疑难道这些老家伙还让年轻人启蒙,告诉他们怎么上网,怎么写诗。网上还有一些无聊网友有的是无能的写作者,他们追随于某大腕,不遗余力攻击谩骂,他们匿着名的发傻,露出蠢像。有些人则疯狂炒作以谩骂成名诗人为手段,这些网上的诗人和旁观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目的....但对于一些有眼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另当别论,不可与前者混淆。精神分析学家容格的哲学有个常见词:人格面具,“人格”在拉丁语就是面具的意思,人格面具是公开展示众人面前,给人一种印象以便达到社会承认,但其中还有某些成名者为巩固提升其地位佯装成各种姿态。人格对于人生存是必要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世俗成功的手段,她可以使人与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所以每个人都过着双重生活,一种受人格支配,一种隐藏在心灵深处。我个人比较喜欢人格文品及网上表现统一的人,作为诗人/写作者应该为自己内心说话,永远保持自己的个性,如果总虚伪地带着人格面具来委曲求全,那写作还有什么意思...
   我从来都认为上网的诗人与网络诗人不同。网络诗人从来没有风格方向,他们爱诗但不知道其内在本质,他们的作品浅显表面,适合在网上阅读,实质他们只是把诗歌文学当成消遣娱乐。而前者本质还是诗人,只是诗人上了网而已,他们严肃地面对诗歌。网络使人浮躁,浮躁使人心塌实不下来,少了许多思考的时间,看到别人的评论也影响情绪,当诗人堕落成网虫是可怕的,网络应该受制于人,为人所用,而不是受其控制,上网只是传播作品,从明智者的评论中获得一些启示,不断沉隐找出不足,以期写出更好更高水平的作品。


                4现实主义----


    (a)包含再现外界真实,也包括再现心灵真实。写实性描写,只是诗歌初期阶段特征,从生活出发与再现生活不是一码事,表现心灵与从生活出发并不矛盾。现实主义主张表现人的心灵,主张展示诗人的意识和直觉,这时候人的因素突出强调出来,所以从生存/生活出发是自然而且自觉的。现代生活与人与社会世界息息相关,社会物化了人,扭曲了人性,这一切是自然的,也是难以琢磨参透的,这样需要作者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体验,洞察到社会以及人们心理的躁动和变化,所以心灵的呈现就需要理解世界.体验生活。现实就在身边无所不在,你存在就在场,关心当下已经是写作不言自名的有效途径。
   (b)诗人无法脱离时代,不是与世隔绝,必须溶入社会,进入社会的内核。这样才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理解人们世俗生活 。 
   (c)现实主义抵制排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往往强调彰显个人品质情怀,常常借助于吟咏和歌颂,是为了抒情而写作,即诗言志,主观色彩浓些。现实主义往往很客观,即使运用荒诞夸张变形的方式也完全不脱离身边的人或事物,现实的东西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有一个层面还要深层次挖掘,透过现象见本质。
  (d)现实主义不是艺术创造的唯一原则,但它永远独立为一个侧面。
   附(e)后现代拒绝阐释,现代是建构,后现代是解构的时代,作品里没有深度,后面,也没有隐藏着的本质。


                5“70后”----

   1指生于70年代的诗人,与卫惠棉棉的身体写作的70后无关,1996年南京的陈卫等人出版了〈黑蓝〉其中提出“70年代出生的写作人聚居地”的概念,1999年1月〈诗林〉第1期推出70年代出生的专辑,同年深圳诗人安石榴的〈外遇〉诗报总4期做了70后诗人版图,2000。1/2001。1广州的黄礼孩的民刊〈诗歌与人〉连着两期作了“70后诗人”展,影响很大,随后一些国刊民刊都辟出70后栏目,70后诗人纷纷亮相闪亮登场,根据以前的基础黄礼孩在2001年出版了〈70后诗选〉。。这几个选本对70后诗人的出场有重大意义,善莫大焉
   2你们不给我们位置,我们给自己位置,70后独立呈现出来一反90年代的血气不足,这些展示也排除了遮蔽,自从有个网络又有许多诗人横空出世,此时遮蔽成为了不可能。
   3“70后”以群体形式出现,但是存在不同风格的写作,绝对不可一概而论,即使同一年龄的诗人歧异也很大,目前诗人代际划分越来越短,2-3年就可以划一代,所以有的人将70后作为一个年龄概念一言以蔽之是错误的,它可以看作一种现象,一股新的势力集结破土而出也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年龄并不重要,任何时候还是诗说了算,所以80后就很难出现这种现象了,再有这些70后诗人虽然随潮而生,历史总是大浪滔沙,写作永远是残酷的游戏,优胜劣汰之后省下来也不过寥寥几个而已。
   4“70后”大部分上网做网站,有的急功近利有的哗众取宠搞事,有的无原则谩骂,面对一些伪先锋,伪另类那些词语狂欢口水四溅的“70后”只说一句:1愚弄游戏诗歌的必将被诗歌愚弄游戏,有时侯以为自己在牛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其实是在名利的道路上一路摔跤。




本贴由任知于2001年10月24日21:53:17在乐趣园〖 ★ 文踪侠影 ★ 〗发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