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ynnp(林子)
整理人: yujinxiang.(2001-10-26 21:07:46), 站内信件
|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吕后迫害惨死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某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
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旧时登高却是为“避邪”,此说始于东汉,梁 人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 。一日,他对其徒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 羊俱已暴死。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这种神奇故事经过传播,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本来也是要登山的。但不少地方是平原地带,周围没有山,那怎么开展登高活动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这样就简单了,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就行了。好多地方有塔,不仅高出地面,而且比一般的建筑物都高。另外城镇都有城楼,通常都很高,也是个可去之处。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
---- 九月九日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