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nyjchuhong(楚泓)
整理人: aokven(2002-10-31 17:29:27), 站内信件
|
「國藥屬京藥,京藥屬同仁」,創立於清康熙年間的同仁堂,331年來歷久不衰,一直穩居全球中藥界龍頭地位。
去年10月底,所屬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第一天就上漲31%。
在中藥與電腦之間,從傳統到現代之路,同仁堂如何靠新科技擦亮金字招牌?
「我們的確正往電子商務及企業內部電子化管理的方向努力,以加強競爭力!」新上任的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梅群,在早上8點參加「國際生技週」、發表完「同仁堂的現代化」演講後,顯得精神奕奕。
去年10月31日,中國大陸50大中藥企業之首的同仁堂集團持股45%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第一天就上漲了31%。這在景氣一片低迷中相當難得,說明了資本市場對「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的期待。
藉由「同仁堂」,中國的中藥產業打開了向全球市場集資的窗口,並吸收更多管理好手加入。「同仁堂科技」的股東還包括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和黃集團,以及北大方正集團。一般分析師都認為,這也是同仁堂準備「提升科技成分」及「面向全球化」的佈局和準備。
去年營收9億8,000萬人民幣、26家分公司、6,000名員工,同仁堂也可以說是目前全中國最老的一家「生技公司」。除了擁有多達1,200種飲劑、800多種中成藥方,還有50多位中醫藥師;光是將這些生產流程變成現代化、科學化,就是一項浩大工程。而同仁堂科技這次在香港掛牌所募集到的2億3,000萬港幣,就有20.4%是用來投資、並建置電子化管理系統,27.3%用來做研發之用。
「我們在四川有3,000畝的土地,和當地的種植企業合作,一起來扶持內地的中藥植物產區,確定綠色藥品的來源和成本控制,未來有90%產品是來自人工產出,」梅群才剛上任3個月,但對於同仁堂的一貫現代化似已倒背如流。「另外,我們已通過8條生產線的國際GMP的認証,做好打入海外市場的準備,」梅群說。
去年底,同仁堂集團董事長殷順海就曾在《人民日報》上親自撰文,表明了同仁堂現代化的決心。「WTO,對我們民族醫藥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運,也帶來了衝擊與挑戰!」他也同時指出:「進口關稅降低之後,裝備精良、實力雄厚的跨國製藥企業便會大舉進入。」
透過最現代化的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同仁堂正尋回331年來的榮光。
京片子大嬸學電腦
北京之夏,其中有一股「同仁堂」的狂熱。原來大陸中央電視台目前正在上演連續劇「風雨同仁堂」,每天晚上7點半播出,收視率很高,彷彿這家百年中藥老店也有著老百姓們同喜同悲的身世之謎。
「國藥屬京藥,京藥屬同仁,」當地耆老指出,1669年,清康熙8年,祖籍寧波的樂顯揚創立同仁堂;在1773年雍正時期,成為「供奉御藥房」,享受了皇室特權,成為同仁堂幾百年來歷久不衰的主因之一。據同仁堂的文獻記載,雍正年間,同仁堂就曾奏明皇帝,要求撥款4萬兩白銀,用來買特別藥材。
一直到現在,同仁堂為了維持「選料上乘」的傳統,對於虎骨、犀角、麝香等藥材選貨依舊嚴格。但也是這種傳統,讓1996年同仁堂的「大柵欄」店面開始裝設第一台計算機(個人電腦)時,備受挑戰。要滿口京片子的大嬸們學會電腦輸入,得有相當耐心。同仁堂的電腦先以進出貨的記錄為主,在收銀方面,同仁堂管理企劃處長金永年指出,內地消費以現金為主,所以一直沒有連線,而是以營業員算好帳後,全部彙整打入電腦中。
「只能找方法一面維持傳統、又開始進步!」金永年說,其實目前同仁堂的資訊部門還歸在「企業管理部」之下,總部有20位IT人員,而各分店派駐3~4位,整個集團約100位左右。
而總公司的會計、人事管理軟體程式99年已串連在一起。為了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內部資源使用情況,金永年說,同仁堂的e化政策,是「中央集權、地方分權」。而在生產線的「e」化,藥酒生產線是第一條完成全面電腦化的生產線,但很多傳統產品最多只能做到半自動化。
在前門同仁堂2樓,可以很快找到有名的同仁堂藥酒部門,兩名銷售部門的大嬸表示:「現在已不叫虎骨酒,而改名『護』骨酒了!」就是怕國際保育團體的抗議,但台灣客人都知道這酒對風溼特有效。而「護」骨酒也是同仁堂十大王牌之一,據銷售人員粗估,藥酒類一直佔同仁堂的營業部門營收兩成以上。
同仁堂的「現代化」,其實早在1954年成為「國有企業」開始。1992年,北京市政府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北京同仁堂,一步步成為中藥生產、投資、銷售集團。而這時的同仁堂,也已不是家族幾番興衰那個「前店後廠」的古老企業,包括一部部日本的「氣相色譜儀」、瑞士的「半自動定氮儀」、美國的「沃特斯液相色譜儀」等,現代化儀器相繼走進這座老店,過去「丸散膏丹,神仙難判」的年代已然過去。
中藥市場競爭激烈
但另一方面,來自國內其他中藥商的競爭也愈來愈大,「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餘堂」一句俗話,說明了南方已有藥商分庭抗禮。近年來更有白鳳堂集團的崛起。根據上海群益證券的研究資料,大陸的中藥市場至少在200億人民幣以上,也吸引更多人來爭逐這塊大餅。
「幾乎每一個月就有一家同仁堂店面在中國各城開張,同仁堂擴大領先的企圖相當明顯!」群益證券的中藥產業研究員林偉指出,同仁堂的店面收益一向是佔總營業額的3成以上,這種品牌結合通路的快速擴張,讓同仁堂的成長動力十足。今年2月,上海同仁堂開幕,1,300平方公尺的店面、20位駐店醫師,又引起了一陣旋風。梅群更指出,透過分支的終端店面和代理,同仁堂今年的目標是100家分店。
這也讓同仁堂的e化目前仍以生產管理及通路連線管理為主,金永年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IT人才不足,經驗和技術都還不夠成熟,而同仁堂擴張的速度又很快,所以e化的架構常常改變。」
誠如同仁堂五代傳人樂梧崗的藥目中所述:「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其實對許多消費者來說,同仁堂代表的是質不是量,在精而不在速度,而各種著名的「丸、散、膏、丹」的「獨特處方」正是同仁堂的對手難望其項背的競爭優勢。這些處方有祖傳的、有民間的,更有來自宮廷大內的,最多時竟達1,170種。加上同仁堂強調的「工藝精湛」,連續劇劇情也參照了樂氏家人的回憶製作,例如「紫雪丹」的古配方需要用「金鍋銀鏟」,便蒐集了各房的金首飾100兩,放在鍋裡煉成「金鍋」。
這些故事和傳奇,似乎象徵e化的盲點部份。像同仁堂也設有中醫師駐診,每天都川流不息。診察室裡可以聽見大夫溫柔地向病患解釋病情。而站在黑檀木色的藥鋪之前,看著抓藥的師父熟練的技巧,藥材在他手中好像變魔術,也可以感覺這種傳統的文化,是科技無法達到的境界。
「你抓藥多久了?」記者問。「50年囉!」藥鋪的李師父回答。
「哇,那你不已當大爺(北京話祖父之意)了!」
「是啊,我兒子和媳婦也都是中醫師呢!」李師父高興地說。
「那你一定有祕傳一些獨門選藥的方式!」記者續問。
「哈,連我自己都還在學呢!這一行是學不完的!」
從內部管理系統做起
李師父也指出,光是藥材在庫房的管理、什麼藥該在那裡、什麼時侯該進什麼藥,都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所幸現在有了電腦,他很羨慕下一代的人可以省掉更多工夫。金永年也指出,同仁堂未來準備重新建構一套資料中心系統,所有資料都輸入運轉,中醫精華也可以在網路上快速傳輸。
「要做好電子商務之前,還是要做好內部的管理系統!」梅群表示,要從「傳統大型中藥生產企業」,變成一家現代的「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和管理要同步相輔相成,未來也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特別是進入WTO之後,同仁堂的歷史也將進入另一個時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全球大約有160億美元的天然植物市場,這是一塊比光中國大陸本身內需還要大數十倍的市場。
有華人市場做後盾,「拓展海外市場」是今年同仁堂重點工作之一。全球最大的中藥市場其實在日本,但是同仁堂的標記已在日本被搶先一步登記。同仁堂目前先轉進美國,用「天然食品」的名義,而不是「中藥」的名義進攻數百萬的美國華人市場。
「現代經營及資訊管理的目的,還是要讓傳統走得更穩,所以我們講求速度,但並不求快險!」梅群語重心長地說。而以往要經過蒸、炒、炙、浸、水、飛、霜凍等多達40多種手續所製作的丸藥,現在這些程序已在北京市郊一棟棟現代廠房中完成。如何化過去數百年的優勢,結合傳統和速度,是未來同仁堂從清初的老兵,成為進攻世界市場新前鋒的挑戰。
撰文-張殿文 摘自<天下知識網>
---- ------------------------------------------------------------
欢迎来IT人的ITman版交流。ITman版会和我们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