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无神论>>既爱又恨 半推半就 ——耶稣混乱的父母观试析

主题:既爱又恨 半推半就 ——耶稣混乱的父母观试析
发信人: lei_zenmaster(磊 禅师)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1:05:45), 站内信件
既爱又恨 半推半就 ——耶稣混乱的父母观试析

上次我提到“基督教对"地上父母"的态度,中国人恐怕接受不了.”并顺便举了耶稣拒认母
亲的例子。接着便受到了昔我往矣和罗七两位先生的大不以为然。昔先生和我是初次对话,
罗先生却是老相识。他们分别举了圣经中的一些章节,论证的是基督教对父母的态度是可
以的、不错的、甚至是非常模范的。

谁是谁非,且让我们先看看以下一段同出自圣经马太福音耶稣之口的话:

Mat 23:9 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

——怎么样,如果哪个门徒照做了,肯定很合乎我提到的“在中国的官府里,是准可以被告
以"忤逆"的.”吧。

不过,也别说,确实这两位先生举的例子也是白纸黑字写在圣经上的,小计如下:

Deu 5:16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
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Eph 6:2 要孝敬父母,使你们得福,在世长寿。 
Eph 6:3 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Exo 20:12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Lev 9:3你们各人都当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华你们的 神。 
Deu 5:16当照耶和华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 
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Mat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Mat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 
Mat 19:19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Mak 7:10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Mak 10:19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 不可亏负
人、当孝敬父母。 
Jhn 19:26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
看你的儿子。 
Jhn 19:27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他到自己家里去了。 

很多吧,看来是东风压倒西风,圣经的意思还是要我们孝敬父母,至于磊 禅师所举恐怕是
孤证一条,虔诚的、难以容忍质疑的教徒此时觉得基本上放心了,所谓卑之无甚高论,磊 禅
师是断章取义的惯犯,何况我主耶稣基督会有什么矛盾,那肯定是人自己理解的偏差...

且慢,我的手里还有其他引文,我希望大家略有点自我思考能力的,还是继续看下去为宜
——
Mat 10:34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Mat 10:35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Mat 10:3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Luk 12:51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
Luk 12:52 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
Luk 12:53 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
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
Luk 14:26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
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这句话最奇怪了,考英文版,原文
明明是 “恨”[hate],中文圣经的翻译家却偏要毫无根据硬生生地改成了“爱我胜过爱”
这样一个明显的歪曲之笔,想来是照顾中国人的接受能力。-但是又不放心,生怕被人谴责
不诚实而穿梆,所以就又加前面的注,何其莫名其妙。)

现在你是否有点稀里糊涂了呢?为什么同样一本新约,同样是出自耶稣一个人之口,却又
如此两极的矛盾。比如说吧,一方面耶稣教育教徒与父亲生疏、与母亲生疏、与婆婆生疏、
乃至于家里面还要斗争,颇有大革命时期革命青年与旧家庭决裂的味道;但一方面却又要
信徒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在中国忤逆之子顶多是被官老爷打一顿
板子),真是矫枉太正。基督啊,你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好?不过,我还没打算就此止笔。
且让我们再看看磊 禅师所指出的,但被熟习圣经的罗七先生矢口否认的“圣子不认圣母”
事件吧。新约中马太、马可两福音都有记载:

Mat 12:46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
Mat 12:47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Mat 12:48 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Mat 12:49 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Mat 12: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Mak 3:31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 
Mak 3:32 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
找你。  
Mak 3:33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Mak 3:34 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Mak 3:35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我又去查了查KJV的原文,发觉有一个细节被中文翻译家漏掉了。原文中弟兄是复数,
看来耶稣还有好几个不争气的弟兄,这次全家都来了。)

耶稣能被这么多人崇拜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此人确实有点小聪明和小手腕。想象一下,
这位众人眼里的神的儿子正在夸夸其谈地讲天国的大道理,忽然自己土的掉渣母亲和不争
气的兄弟们却出现在门外要跟他亲近,这是多么的尴尬。他料想让他们进来的话肯定会破
坏自己布道的效果,好不容易在信徒脑子里加添的那股神秘感和个人崇拜必定被自己母亲
和兄弟的真实存在所冲淡,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面孔一板作不认识状了。然而强不承认肯
定会遇到正面的冲撞,不但其它认识自己的乡里故老要是听说了会到处散布不利他的言语,
而且母亲和兄弟没理解他的苦处的话更有可能当场闹翻。所以耶稣便避实就虚,话锋一转
谈起信仰和忠诚问题来了。“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既然说,
各位信徒都是我的比喻意义上弟兄姐妹和母亲,大家都是弟兄姐妹和母亲,那么门外几个
人的身份自然就被无形消解了。可谓是一石二鸟的一着好棋。

上面所说的耶稣的心理分析,并非完全出于我的杜撰,让我们再看看马太和约翰两福音中
另一段有趣的叙述:

Mat 13:54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
慧,和异能呢?
Mat 13:55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有
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
Mat 13:56 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Mat 13:57 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
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Jhn 6:41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
Jhn 6:42 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
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中略)
Jhn 6:66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中略)
Jhn 7:1 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看来耶稣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
尊敬的。”,上次我看电视揭批李。洪。志。,找了一些熟人、包括李大师的母亲,他们一致
反映这孩子没什么“功能”、“治不了病”、“不是释迦牟尼生日那天生的”、“都是吹的”,可
谓是老底尽穿。古今中外其实一也,不过是小巫和大巫的区别。

但是大家发现,在上面,“弟兄姐妹和母亲”耶稣都说到了,但偏偏没有提到父亲。他不说
“凡遵行神的旨意的人都是我的弟兄姐妹和父亲母亲”或许是因为我前面已经提到,在他
心目中从来都觉得“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
父。”确确实实,在耶稣的眼里,父亲只有一个,那就是耶和华。而把小耶稣辛辛苦苦养大
的木匠约瑟却是从来没有在他心中占据什么地位的。另一个证据是上面提到的马太12:
50,KJV的原文是“my  Father which is in heaven”云云,中文简翻为“天父”,这在中
文的语境中是不和“地上的父”冲突的。但在英文中(希腊原文很可惜我不认识,但KJV
是最权威的从原文翻译过来的版本,而中文却是从KJV翻译过来的。所以,KJV肯定比中
文“信、达、雅”),耶稣实际的意思是“...我的父亲,他在天国...”,也就是说“which is 
in heaven”是对“我的父亲”状态的修饰,而不是“天父”这个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的抽象
概念。换言之,“my  Father which is in heaven”是排他的,耶稣不承认“天上有一个
真真正正的父、地上还有一个给你吃饭的父”的并存状态,父亲只有一个,他在天国。

那么,比照两位先生提供的这些原文材料,我们就遇到了必然的一个难题:究竟耶稣的教
义是有前后矛盾的内容呢还是没有?如果有的话,究竟信哪一种解释好,如果没有的话,
上面看起来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

让我们先从后一种假设前提出发,即耶稣并没有自相矛盾。那么参照前面的分析,Mat 15:4、
Mat 15:6、Mat 19:19、Mak 7:10、Mak 10:19中的“孝敬父母”,耶稣意指的只能是那位居
住在天国里的父。我承认这样解释很牵强,毕竟耶稣还提到了“母”,而且他在临终一刻,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述,虽然口头上还对马利亚说“妇人、妇人,看你的儿子(门徒某甲)”,
不过确实以实际行动显示了对自己母亲的关爱。虽然过于拘泥又过于异想天开的基要派可
能会有更加圆满的“解释”,但事实上他们的解释经常是引入了大量在原文中根本反映不出
的前提和假设,牵强和附会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他们过于野蛮和过于自由的解释疑难方式
正和他们自己都不否认的保守的、不允许有不忠于圣经的态度相违背,但由于他们事实上
力图消解圣经中的种种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之处确实常常在信徒的心中阴魂不散、让他
们疑惑和苦闷,因而种种解释虽然透出古怪和不充分,有些甚至是毫无根据和全无逻辑的
一派胡言,但却受到了“不求甚解”也不愿意继续追究下去的广大信众的欢迎和无条件接
受。(虽然无神论者和左翼的基督教徒常常会因此产生更多疑问:神为什么非得要采取这种
曲里拐弯、设置谜语的表述方式而非更直接地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这样做的意图何在?
为什么上面一句话还可以从字面上领会、耶稣说A而他的意思也是A,但紧接着下面一句
话却必须采取曲里拐弯的方式领会、这时耶稣说A而解经家却坚持他的真实意思是B呢?)
究根结底,这些解释从一开始就毫无探究事实真相的志向,他们所作的不过是“补洞”和
“圆说”的工作,至于洞补好了还是搞出更多的洞、说法弄圆满了还是弄成超现实主义的
怪形状他们就不管了。因为虔诚的信徒给一个解释就满足了,而那些还不满足的人也成不
了虔诚的信徒。

看来我们还是最好承认圣经确实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即便是基督教内的学者也承认,耶稣
的许多思想是与当时的正统犹太教统不能一致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他的学说之
产生正体现了当时一般之民众在罗马铁腕统治下的一种精神反动。因为犹太人曾经有过军
事上的辉煌,然而此时已经衰弱不堪,在罗马人的卵翼下,傀儡政权苟延着残喘,但对待
老百姓却依然是十分的残暴。当时各地的大小起义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方面是反抗罗马人,
另一方面也是反抗旧的犹太统治阶级,可惜实力太悬殊,总是给镇压下去,屡战屡败,人
民失望之余,结果便寻求另一种方式的解救了。与此同时,以文士为代表的旧的教统却强
调严守律法、维持现状,维持既得利益,在新的实际环境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底层民众的
精神诉求。而耶稣正是以革命者的面目应运而生,所谓“圣之时者”也。从耶稣本身的需
求来讲,他不仅仅因为自己从小生长在底层从而对客观上旧教统的代表即有钱、受过教育
的“法利塞人”心存不满;同时身为一个开宗立派者,他也迫切的要信徒打破旧的宗族与
信仰纽带,全心全意地接受他新的教诲。因而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耶稣说到“人的仇敌,就
是自己家里的人”时的那种迫切心情。我们不能忘记,他布道时所面对的,都是一些知识
低下的文盲老百姓,他们在耶稣遇到危难时常常因为信心不坚固而纷纷逃散,所以,如何
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放下各种心理包袱全心全意地信托自己,是耶稣要思考的当务之急。很
多人肯定有家庭拖后腿,有些家里人反对他们抛弃旧的犹太信仰而听从耶稣的“异端”主
张。所以耶稣庄严地提出:“Luk14:26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
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If any man come to me, and hate not his 
father, and sisters, yea, and his own life also, he cannot be my disciple.”是
必然的。考新近兴起的法。轮。功。教派,也是要求信徒抛弃家庭乃至自己的生命这些人
世的拘绊,一心一意追求“大法的圆满”,而对于阻碍自己修习的家庭亲属,则从教义上肯
定为是“魔”在干扰,鼓励学员与之决裂乃至将其铲除。再比照耶稣所说的“从今以后,
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
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
不但正确反映了当时基督教刚刚拉出一杆人马时的实际状况,也是耶稣对决裂行为的一种
肯定和鼓励。只不过比法。轮。功。温和一些罢了。

然而,新生的力量总是薄弱的,为了不让强大的犹太正统把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小教派
扑灭,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教徒、保留目前的教徒,耶稣不敢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地标榜
与旧教统彻底决裂,何况耶稣的思想也仍旧是从旧约文化土壤上开出的新花。面对法利赛
人的挑衅和试诱,耶稣采取了不正面制造冲突的策略,他对他们说话、回答问题往往迂回
而不直接,并且常常引用律法进行回击,让他们无话可说只能悻悻而去,这其中也恰恰充
分体现和成全了耶稣的语言艺术、构成了耶稣魅力的一个部分。但不止是法利赛人的敌意
使得耶稣对律法不敢公开说不,那些从小在律法中长大的教徒也会对耶稣的一些做法常常
产生质疑:他真的是弥赛亚吗?为什么他说的跟先知说的不一样?等等。有鉴于此,耶稣
也就无可奈何地只能一方面大而化之、虚与逶迤地肯定律法:“Mat 5:17 莫想我来要废掉
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一方面又暗渡陈仓地做一些和律法不相符
合的行为,著名的有“石块砸淫妇”事件、“安息日”事件等等,对此耶稣只能解释为自己
是真正符合律法的内在精神,而非其字面意义。而另一些律法的条款,有时耶稣在软弱之
余,也就姑且口头上承认其合理性,以免招致不利的后果。例如前面所举的Mat 15:4-6节
的例子。然而仔细究考,耶稣大部分时间不过是言不由衷地口头说说孝敬父母的意见,在
内心和作为内心一面镜子的实际行动中,他可没有这么容易就和旧道德中的孝道和解,在
他的道德体系里,孝敬父母是无足轻重的,孝敬他也是孝敬他所宣扬的天国的道才是头等
重要的,从下面的这个例子或许便能窥见他凉薄的父母观真相:

Mat 8:21 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Mat 8:22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Luk 9:59 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Luk 9:60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从上述的种种例证、分析,我相信不抱偏见的朋友应该可以略知耶稣教义中父母观混乱矛
盾的缘由:这是他内心矛盾、又想革命又只能妥协的结果。而教徒们接受上述的这点,付
出的代价也许并不如有些人所想象的那般昂贵。大家都知道耶稣只是一个三十三岁的青年
(至少他的肉身是如此,这点大家都承认吧?),而且从小生长在乡下一个叫做拿撒勒的村
子(除新约以外,此地从未见于任何之前、同时的史传。有考证家分析了大量的历史和地
理资料后,甚至认为这个地名不过是《绿野仙踪》里的“奥兹国”,纯属虚构而已,这里姑
且不表,下次有机会再向大家绍介。),在当时的那种文化和社会条件下,他能够产生四福
音中描述的系统思想,确实是惊世撼俗的。不过,佛陀也好、老子也好、大成至圣先师孔
夫子也好,后世的学人在肯定了他们思想体系的成熟、深刻和富有创造力的同时,也都或
多或少地认识到了其中不完善的、漏洞的、前后矛盾的、不适合当今社会的种种缺陷。如
果我们从人的角度、理性的角度来看待认识的话,并不妨碍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发
挥效力、并不妨碍我们领受和学习他们成熟的思想和教诲。他们的缺陷,既再次证明一个
朴素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进取和超越;另一方面也
为我们深层分析他们的学说的根基和产生原因提供了一些线索(“Follow the rabbit!”);最
关键的是让我们这些学生和后人时刻保持牢牢把握一个原则:任何学说或者宗教再对你脾
胃也好,决不要放弃自己思考的权利和能力。韩非子有句话说的很好:“无参验而必之者,
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