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ut123(醉魂)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1-10-28 10:22:41), 站内信件
|
小时候爸爸妈妈教导我,要以学习为重,闲书少看,但在他们的眼里,闲书不过是我捧在手心的金庸作品罢了,若是《永别了武器》,或是《亲合力》这类作品,他们顶多说句考试前别看也就算完了。想来,我父母给我的阅读空间是比老师给的多的。
到现在,我没有热爱一本书到了超过《呼啸山庄》的地步,尽管在看《牛虻》《蝴蝶梦》的时候我也在流泪,倒是《呼啸山庄》没有引起我一点的泪水,同情、愤恨、恼怒种种情绪油然而生。
当时不会追求的就是当长大时不得不顾及的所谓意义和中心思想,这恐怕是我一向的散漫造成的,我不喜欢讨论中心思想,我喜欢文章里制造的粗芜、荒乱、燥动、尖锐、萧冷,却总想不起来凯瑟琳的虚荣,希刺克厉夫的残酷算是卑劣——这是人性,普通人的人性。
我不知道别人看书是怎么样的,对于我,倒是从不期望主人公是善良的完美,百分之百的正面角色,《红与黑》之所以精彩,《高老头》之所以凄凉,和里面主人公人性的弱点绝对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完全没必要因为在生活中找寻不见太多的高尚,就给自己在书本中找一个偶像——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会崇拜真正高尚的人,但不是人工制造的伪高尚。
凯瑟琳的爱与现实、物质无法脱离,就象希刺克厉夫的爱与失衡、仇恨也无法剥离一样,这就是人格了吧。他们共同酿造了悲剧,共同在狂风暴雪之中制造灵魂的散步,共同实现了人本身——不完美的可爱,粗糙的精致,狂乱的恒定,可以是他们,也可以是他们之间的感情。
当希刺克厉夫打开窗户说,凯瑟琳,回来吧,我等了你那么多年。窗外还是风的哭泣,凯瑟琳细细的哀诉,“让我进来,我已经流浪了太久。”已经被风声吞噬。我真的是被感动了。这一个场景,就是爱情的现状——若不是生死的界限分离,便是人性的差异分离,爱在一开始就是掺杂着绝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