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凉夏小筑(red_angle)>>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的根源 (2)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的根源 (2)
发信人: red_angle(飘一代·凉夏)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3-02 05:21:53), 站内信件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儒生就是指知识分子。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性本善”为前提的理想文化。被儒家尊为“至圣”的孔子的理想人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君子”,而其理想社会是一个“仁”治的社会,每个人生来都表现出相近的“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习惯使人的德智相去甚远,即“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如果说“人性本善”的前提性在孔子的思想里体现得不够明了的话,那么在“亚圣”孟子的思想里则可以说是洋溢着“人性本善”这一根本前提。孟子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然的﹑纯粹的“善端”﹑“不忍人之心”。更进一步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并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公孙丑上》)。且举例证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超功利的瞬间行为袒露了人性先验的“善端”。此后,“人性本善”基本被作为后世诸儒“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的人生前提。儒家确认的这种先验的“人性本善”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早熟免除了许多后顾之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殊不知另一方面却又成了中华民族后来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其一,“人性本善”导致了中国文化固有的封闭性。有位西方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人性本善是说出了一种理想,但说人性本恶却无疑是说出了一个真理”。在这里,我无意讨论人性的善恶问题,而只是讨论“人性本善”给我们的文化带来的影响。由于“人性本善”,所以“万物皆备于我”,成仁成圣的工夫由己不由人,个人只需“扩充善端”﹑“唤醒良知”便可外通于他人及天地,因而不必求于人学于人。这种方法虽然注意了自身的“躬身反省”却又固于狭我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有效交流。这里可能有人会以历代大儒的博览群书﹑遍历山水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俗语来反驳我。是的,作为个体来讲我们的历史中的确不乏其人,但从一个学派来看,却是充满了狭隘之见和门户斗争,特别是从整个民族文化来看,古代中国从未有过“海纳百川”“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大开大阖时代。即使开放如唐代,也只能作到不禁往来,在物质资料上互通有无。考察文化,除了在音乐上有所沟通,在其它方面我们从未放下过高高在上的“天朝大国”的架子主动而虚心地向其他兄弟民族学习他们的特色文化,而是总把自己当作文化的光辉中心去普照天下﹑接济众生。  
  佛教文化是外来文化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支,下面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说明情况。佛教产生于印度,经由中亚传入新疆地区,西汉末年传入内地。最早的信徒多为帝王贵族,如楚王英“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当时的人把佛当作一种祭祀,近于神仙方术;并且把佛教教义理解为清虚无为,“省欲去奢”近似于黄老学说,并且其地位不过是“道教”的附庸。尔后,由于东汉末年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后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和民族征服战争,动变不居﹑流离失所的生活使人企求精神上的宁静,加上佛学与玄学的彼此渗透,佛学应运发展。十六国时期,胡族统治者力倡佛教,企图用佛教这一“戎神”作为统治汉人的精神工具,也企图在兴败不常的民族战争中用佛教寄托自己的幻想。而自南北朝末年始,中国佛学开始出现宗派,每个宗派不仅有自己的教义,而且有自己的寺院,其时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唐朝初年,玄奘(596-664)为了解决“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的佛性问题,毅然西行求法,回国后创唯识宗曾风靡两京,但因其教义烦琐且不受统治者重视不过三四十年便逐渐衰落。七世纪末禅宗慧能出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佛在心中,心外无物,“直指人心,见性即佛”,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即可“担水砍材,无非妙道”。此后,“众生不异佛”﹑“顿悟即可成佛”成为后代各宗理论的共同特点,其实,这种观点不过是化用了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孟子曾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语,认为只要扩充本性即可达到“知天”的最高人生境界,孟子口中的天如果换成佛,两者大同小异。自唐武宗毁佛后,只有深受儒家影响的禅宗一脉仍然广泛流传。纵观佛教兴衰,,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出路似乎只有3条:一是为中国文化所化,变成中国文化“旧酒”的“新瓶”;二是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担其前提是必须本土化便于为人理解;最后一条便是呜呼哀哉了事。因此,我认为“人性本善”造成了中国文化重内省﹑轻外放的局面,说它是中国文化封闭性的罪魁祸首应不为过。  
  其二,“人性本善”导致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懦弱性。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善人总是难与一个恶人相抗衡的,并且“好人不长命”。尽管儒家一再告戒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担试想,一个满怀善良的人,一个毫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经验的人,又怎能以自己的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去想到恶人的一肚子坏水呢?实在是防不胜防啊。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