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83187(只爱陈超嫦)
整理人: lanyu111(2003-10-13 19:14:56), 站内信件
|
四、广告:骗你没商量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广告业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一些“发财有路”者。
当你穿行在大街小巷,翻开报纸杂志,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条条诱人的广告吸引,然而,当你时不时地被这些广告“堂而皇之”地骗得“怒发冲冠”后,你又会发现,这一条条诱人的广告,是一个个布满鲜花的陷井。
拉大旗作虎皮
人们现在对走街串巷推销“板爷”商品的“托”,已经可以明察秋毫了。可对广告中的高级“托”词还缺少免疫力,大众传播媒介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中就象国家银行一样信誉“坚挺”。
可谁想得到如今银行里也冒出假钞,报纸上也会有假广告,这些利用人们的善良无知拉上大旗精心包装的广告,还真是“挡不住的诱惑”……
“大旗”之一:政府机关。
广告声称“眼罩”、“气功信息治疗仪”、“近视恢复器”能治愈近视,言之凿凿是“教委推荐”。但实际上目前没有什么能防治近视眼的器具。
有的药品广告说是“经卫生部推荐的首选药”与“国家教委推荐”一样,毫无根据,这两个部委从未“推荐”过什么,提“首选药”本身就不科学,因为病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同,怎么能一定用相同的药呢?
“大旗”之二:高层人物或名人。
这类人中的一部分,被请来讲话、剪彩、题字,他们自己并没意识到什么,可有的镜头就被有预谋的企业家利用作了广告。
“大旗”之三:法律顾问、公证机构。
假广告贼喊捉贼,在一堆根本无法兑现的许诺后声明与购买者“订立公司合同”,若广告失真,承担法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白纸黑字,貌似公允,实则钱一到手,就溜之大吉。
“大旗”之四:专家。
“风湿病首选药”,当看到报纸上一家企业的药品广告中冒用他的姓名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因为他对该药的研制、鉴定、评价、推广一无所知。
“大旗”之五:“中外合资”。
有的没有注册的所谓“公司”,不仅公然在报上打出自己的招牌,还公开欺骗说自己是“中外合资”,以提高产品身价,连专门负责查假打假的中国消费者协会也难逃此劫。
有个家伙窜到北京昌平租了个房子住下,就自称“昌平健美服务社”,在四川一家文摘报上登了销售所谓“科学增高要诀”的假广告,上面还说消协是他的“监督单位”,骗人钱财。
伸向农民的黑手
农民是朴实的,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上的广告,都十分相信。正因为农民实在,也成了许多骗子的“重头戏”,其心之狠,令人发指。
人人发财心切,于是“致富秘诀”、“致富指南”、“致富捷径”等致富广告铺天盖地而来。
1993年的“十大”虚假广告之一,就是东北的假农药广告,致使上万亩的农田颗粒无收,损失达亿元。
老百姓不惜代价,抛家舍业地交款参加各种“致富培训班”,购买“致富资料”,结果却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某杂志社刊出如下广告:“穷则思变。穷!怎么办!种植中药材,何愁不致富?!种植党参、牛夕、穿心莲,亩产纯利5000元!”湖南省安乡县某乡农民寄出170元钱购回几斤“穿心莲”药种,侍弄宝贝一样精心种了几亩,秋后收割后送往药材公司,收购员一看,原来是假的!全家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
广东肇庆曾出现过一起利用广告“蜗牛惑众”事件。“白蜗牛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养一只一年获利1000元,养十只能成万元户。”一时间,天南地北的求购者蜂拥而至,仅仅几毛钱的种苗,一下子被哄抬到50元、100元一个。
然而,人们不久就发现受骗了。所谓提供良种技术的购种处,不过是几间破屋或租借的客房,既无执照,又无技术人员;所谓“产品回收合同”,不过是一钱不值的一张废纸。
国内市场对这种蜗牛很少有人问津,经营出口的单位更少。
案子惊动了当地的公安、工商部门。一调查,光是“肇庆市塘尾珍稀动物养殖场”一处,上当受骗者就达187人,各地卷入“蜗牛案”的人累计有几十万之众!
广告称:“人工栽培冬虫夏草”,用米饭、棉壳就能当“培养基”,哪都能长,栽20平米就能收入近万元。
这可能算是目前药材生产方面最大的诺言,也许,你种了他们的“种子”,能长出什么草来,但专家负责地肯定,它决不是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昆虫和真菌的结合体,只有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才能形成,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寄生后,于次年清明前后潜入附近的植物根系土壤,5、6月时僵虫头部长出“夏草”才变成此药,整个过程目前根本无法人工模拟,多少代科学家想攻破这个难关都没有成功。如果有谁敢声称能栽培冬虫夏草,甭问,一准他是个骗子。
广告称:参中之王西洋参可以不择土壤、气候,投入百余元种子钱,几十天可收入数万、数十万元。
而事实上是,种植西洋参对土壤和气温都有限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一亩地需投入一万多元。种下四年后才能收获,在市场较好的时候,投入一万可收获四至五万,平均一亩只有一万元的年收入。
广告称:“一直是外贸抢手货”的灵芝,一年四季均可在各地栽培,投入百元,获利数万。
而专家说,灵芝只有在7、8月能种,投入产出比很低,目前只有1∶1,没什么赚头,因为产品已大量积压,销不动。
除了完全造假的广告,也还有部分广告夸大其辞。卫生部在某地的一项调查中曾发现当地广告对12种儿童营养保健品中的11种作了虚夸的宣传。虚假广告这个病毒,已从地方小报传染到大报、电视、广播电台。1993年消费者协会在全国受理了6394起此类投诉。当然,这只是咽不下这口气想“讨个说法”的人,而吃哑巴亏的还“多了去了”。
受虚假广告祸害的,仅在湖北孝感地区就有20万人之多。当地“消协”曾与有关政府部门清查出20多个玩这种“空手道”的“单位”,他们共在全国几十家报纸上刊登了虚假广告,骗到手300万元以上的有四家,最少的一家也捞了几万元,总共骗金额达1900多万元。
“美言”不“美容”
致富有效,生活富裕了,人们开始追求质量,“你爱美吗?
朋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部将向您推出系列特效美容化妆品:特效祛斑漂白霜、特效脱毛霜、高效粉刺霜、消胖美、速效齿灵……”
1993年初,“忽如一夜南风来”,从广州、上海刮至北京的换肤霜之风。除响亮的“换肤”名称让人备感惊奇外,报纸上整版连篇的广告也让人过目难忘。
于是各大商场的换肤霜柜台前很快排起长队,以至于厂家不得不发号限购,控制这京城少有的热销场面。消费者捧着80元一套,名为清洁乳霜、奇妙换肤霜、活性营养霜的三种瓶子欣喜而去,虔诚地等待奇迹出现。
遗憾的是“抢购热”过后,奇迹并未出现,消费者协会门前却出现了“投诉热”,最后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正式下文暂停该换肤霜的广告宣传,文件指出该换肤霜广告宣传中存在不实之处,这也是1993年“十大”虚假广告之一。
靓丽皮肤仅是美的“初级阶段”,对容貌进行彻底的“治理整顿”、“改头换面”,才是追求美的高级阶段。做美容手术,本是件十分严肃、十分严格的精细技术活,不经过长时期的医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多方面培训,可偏有些人“要钱不要脸”,打着漂亮诱人的“美容”广告,毁了无数青春男女的容颜。
有位东北姑娘早想纹眉,面对五花八门的美容店,最后按广播中的广告地址,找了一家“价格优惠”的店,结果两条又黑又粗的“毛毛虫”爬上眼眶,谁见了都吓一跳!姑娘简直痛不欲生!
女人爱漂亮,男人爱潇洒,河北某电子仪器厂的“电子人体增高器”,在广告中声称:“本品可使人增高5—7厘米”。
湖南一青工当即汇款79元购回一台,按说明书一用,非但没有增高半点,却把脚烫起了大泡!
曾几何时,“江湖郎中”始则悄悄继而堂而皇之出现在我们的周围。“郎中”们的“行医”广告随处可见——电线杆上、街道旁、楼道里到处贴,就差贴上你的脑门子了!
一位患者凭着一张广告去治疗白内障,说是不必手术,只点些药水,就能揭去一层膜,治疗费一次就预交了300元,“神医”真的给他上了药水,说是“软化”一下,明天来“揭膜”,可第二天再去,“神医”早已“仙踪”无影!
至于那些“三代行医”专治花柳病的祖传秘方,更是假多真少,有的“祖传秘方”,竟是速效感冒片!
虚假行医广告正是抓住了人们“有病乱投医”和某些病症难以启齿,不好意思去正规医院等心理公开行骗。这类借助假广告招徕患者非法行医的,仅1992年上海就抓获了298人。
“行医广告”坑人害人,奉劝人们,有病万勿乱求医,谨防上当!
一家长看着自己的宝贝女儿眼睛近视,读书写字有些吃力,心痛得不行。病急乱投医,他们见哪种广告说得好,就用哪种方法为女儿矫治,先后用过耳针、增视仪、眼药水、按摩器、加压罩、小孔眼镜等,“神农尝百草”也不过如此。
治了一年多,果然有“奇效”,小女孩的视力从原来的50度加深到了400度。悲愤至极的家长愤然投书新闻单位,希望千千万万近视孩子的家长引以为戒,别再重蹈覆辙,白白浪费金钱和时间了。
“交友”陷阱
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虚假广告也借此来大发横财。
1993年3月中旬,美洲某地一机构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家报刊上刊登了一则“结交朋友新方法”的“交友热线”广告。
谁能想到,这份既看不出“热线”设在何地,又不明由哪一家机构开办,让国人做了一次长途电话的“环球旅游”,把中国大陆两个电话用户的通信线路,从太平洋彼岸加勒比海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兜一圈,绕半个地球联通起来。
当人们尽情尽兴地在电话中闲聊时,国家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本可用于发展通信建设的资金以外汇形式流入了某国洋人的腰包。邮电部电信总局当月所作的业务统计资料表明,去年1月,中国大陆打到这个不起眼的维尔京群岛的电话为零,3月份居然猛增到10915次,通话时间竟高达3 分钟……
无独有偶,除“交友热线”之外,大陆一些传媒也相继刊登了一些诸如“电话派对”、“预测未来人生”以及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算命热线”和少儿不宜的“情侣热线”等。据上海拨打过“交友”、“泰罗”两热线电话的就有6099次,日均拨打135次,每次占线5分钟以上,累计通话时间31669分钟,所耗国际电话费654207.50元。
正是这些神秘惑人的广告,致使一些不明真相,怀有好奇心的青少年钻进了精心策划者设计的圈套,跌入了它们埋设的陷阱,连美国某电话公司的一位经理,获悉两个中国人在国内通电话却要支付国际话费的怪事后也连连摇头叹道:
“闻所未闻!”
十类“陷阱”广告
一、“郑重声明”类。
为转移公众视线,不正面自诩产品,而是借助“郑重声明”捕风捉影地声称有人仿冒其商标,要追究法律责任云云,实乃从侧面吹嘘拔高自己的产品;或“声明”其产品不宜某类人用,否则造成不良后果概不负责,反衬其产品功效灵验。
二、“用户评议”类。
在报上大肆刊载“用户”来信,极誉其产品功效卓著,而落款处的地区、单位、姓名真假虚实,天晓得;或通过媒体搞“某某杯有奖征文”,以奖金诱人用华美辞藻为其吹嘘,即便作者所撰纯系子虚乌有也无人知晓、无人查证。
三、“名人效应”类。
利用名人效应,以巨款拉来“星”、“腕”级人物或权威专家为其产品吆喝张罗。须知上述“名人名言”是以孔方兄做注脚的,言者对其所言之真实性并不负法律责任。
四、“新闻报道”类。
昧心记者或无聊文人以有偿新闻为其产品在报纸上鼓噪,其真实性自然无质疑。此述造成的误导和欺诈后果较之它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奖号诱惑”类。
言其产品得过“某某”国际奖、“某某”国家奖,畅销全国乃至全球。且不论得奖虚实,即便属实,奖号也非终身受用之物,何况如含拿钱可以买到奖号。
六、“奖金促销”类。
在其产品包装里隐进奖号,以“购本品等于获得一次发财机遇”为诱饵,诱使觊觎侥幸者上钩。
七、“无效退款”之类。
“无效退款”的承诺颇令人动心,可“无效”之精确含义谁来界定、谁能说清,真的退款又另当别论绝非易事了,再说即便无效,多数人的态度也只是自认倒霉。
八、“数字游戏”类。
利用人偏信数字的心理,如说某药品“有效率达98%,治愈率90%,”常能令人笃信其药效。数字的来源?统计和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何?谁也不得而知。
九、“暂定价格”类。
如某房产公司以低于市价的暂定价诱人去签下期房合同,拿房时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结算,若你反悔不但要倒霉利息,还得赔上违约金。
十、“低价直销”类。
商品由厂家径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省却了若干环节,理论上于消费者是上算的。但很多时候,消费者易被低价障目,而招致假劣品上门。
虚假广告几乎已涉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天都在提心,会不会再被虚假广告“光明正大”地骗一把?
五、请给“上帝”一个说法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消费者在受骗上当之后,突然明白了,广告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人们经历了好奇——信任——不信——反感几个阶段,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广告行业也开始进入优胜劣汰,春秋战国时代。
丹麦是高福利的国家,丹麦人对电视广告很反感。但是他的抵制方法很文明,很温和:关闭电视机。
丹麦人普遍受过高等的教育,留下一份宁静来看报、读书,读世界名著是他们最大的乐趣,电视广告的轰炸没法炸到他们头上,他们有三大爱好:读书、聚会、远足。抛开电视和混杂在电视中的大量广告,他们的生活照样丰富多彩。
中国的广告业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上帝”的反感也已到了避之为恐不及的程度,看电视遇上广告马上换台,看报刊碰上广告一翻而过的比比皆是。
北京市一家市场调查分析公司最近所做的一项“北京居民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特点”的调查中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当问到最能影响调查对象选择商品或服务的因素时,有效回收的5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调查对象主要受自身经验与知识的影响,居第二位的是亲友熟人的口传信息(占16%);第三位才是各种广告宣传。
当问到“最让你接受的广告方式是哪一种”时,近半数(43.4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用户效果型”广告,其次是“描述功用型”(21.80%)和“情节型”(11.8%),相对来说,选择“宣传荣誉型”、“企业形象型”、“宣传特色”三种明显从厂家角度做的广告形成的比例之和不及20%,从而表明消费者倾向于“来自自己人”而排斥厂家直接推销的广告角度。
另一份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将近50%以上的产品,人们是从广告中获知的,但对产品产生好感则非广告效果。
纵观15年来,中国广告业的效益比值有下降趋势。
第一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广告起步阶段,由于当时广告不多,观众对广告没有抵触心理,无意去挑剔广告的制作水平,就连电视上枯燥的大段文字也能收到较好的效益。
第二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1991年,是广告发展阶段。
企业投入几十万的广告费就能见到效果,投入百万元就能走俏市场。同时,消费者对广告的抵触心理有所增强,制作良好的广告才会对他们产生作用。
第三个阶段,从1992年至今,是广告业停滞与转换时期,消费者每天受到广告的轮番轰炸,久而生厌,由此,许多广告公司感慨,现在投入百万元广告如泥牛入海,不投入500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广告费,很难使一种新产品在市场崛起。尤其是近两年,无效广告越来越多,企业的巨额广告投资常被市场这个猛兽吞噬得无影无踪。
“我们能让你的产品成名。”这常常是广告公司对客户的承诺,据统计,目前100个广告中,只有10个达到预期效果,约有85个被人当过眼烟云,剩下的5个虽赢得注意,达到的却是相反效果,中国广告业已显示出力不从心之态。
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人们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全部记住,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害怕上当。
虚假广告的“出笼”,并不只是广告主的责任,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媒体身兼广告发布和最终审查两任,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了“虚假广告”也浑然不知。
惩罚不重,为政不严也是制造、发布虚假广告者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原因。有的广告主瞎编乱造,认为能骗一点是一点,罚能罚多少?有的媒介也“给钱就登,查出再说”。
我们还缺少一个公众监督的大环境。如果定期地把制造、发布虚假广告者公布于众,定会产生当年首次公布伪劣产品的轰动效应,对其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广告支撑起现代企业的大厦。广告开辟了市场营销的大道。近十年以百倍营业额增长的我国广告业,前景广阔。
使产品变成商品,要有“惊险的一跳”,跳得不好,摔坏的是商品,而不是消费者。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骗子”们大发慈悲,停止他们的“勾当”,我们应当拿起我们手中的武器——法律,去捍卫我们的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