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83187(只爱陈超嫦)
整理人: lanyu111(2003-10-13 19:14:56), 站内信件
|
四、美丽的谎言
谁不想把广告做得别出心裁,引人入胜?哪一个广告人不是思接千载,神飞万里?一个小小的脑筋急转弯或许能让人耳目一新,出奇制胜,然而有些人脑筋却转过了头,转岔了道。
行走江湖,有黑道白道之分,广告界也一样。
有些人的广告创新的确让人大开眼界。他们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鲁迅先生曾倡导的“拿来主义”,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不说“拿”,他们说“借”,借一借,又何妨?
只是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反正他们是先用了再说。
他们借楼作广告、借名字作广告、借人作广告、借地方作广告,更有大胆者玩儿起法律来,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如果不是一名普通员工的偶然发现,某药业有限公司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厂房竟然在一份宣传页上被他人据为己有,A公司也就不会坐在被告席上。
1994年4月,某药业有限公司一名员工无意间看到了某公司的一张广告宣传页,上面一张图片所拍的大楼很像自己单位的厂房,但图片下却注明是A公司的厂房。
这位员工马上告知了公司总经理,在确认是自己的厂房无疑后,人事部经理打电话联系。
得到的解释是:为了参加去年冬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星火计划产品展销会赶制单页,误拍了厂房。
据查,在同一份广告宣传页上,这一公司所拍的大楼没有一个是自己的,除厂房以外,还将开发区综合办公大楼称为自己的综合大楼,将“市证券交易中心”称为自己的办公大楼,将市开发区东区四号通用厂房称为自己在东区的厂房。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而耍小聪明,钻法律空子的也大有人在,事发之后,不能振振有词。让人佩服,这便是轰动一时的青岛的一个房地产广告官司。
1994年1月下旬以来,青岛一广告公司受房地产有限公司委托,在青岛市胶州路、湛流干路、流亭民航机场等位置推出了路牌广告:“迎宾馆预谋大拍卖”,下面一行小字为“您将拥有自己的迎宾馆——某某御园”。
这则广告让青岛迎宾馆大吃苦头。迎宾馆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建成的具有欧美风格的西方古堡式建筑,当时称为“提督楼”,1934年,改称为“迎宾馆”至今。提到“迎宾馆”,谁都知道是指青岛迎宾馆。
然而这则广告却给人造成了“迎宾馆”即将拍卖的印象,让人对其经营和服务状况产生了怀疑。广告是打出来了,一鸣惊人,然而迎宾馆却因此不明不白地损失了客源。忍无可忍,只能对薄公堂。
被告一方声称“迎宾馆”一词范围很广,怎可说是指哪一家?
法庭调查中,法官出示了委托青岛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有关迎宾馆广告认知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此调查结果显示,120位受访人员均知道青岛有一个迎宾馆,其中95%的人知道它的位置,94人认为“迎宾馆”与“青岛迎宾馆”是同一个地方。97位受访者认为广告语“迎宾馆预谋大拍卖”中的迎宾馆是指青岛迎宾馆。
事实如此,岂容狡辩?如此文字游戏,不玩也罢。
“三八妇乐”干脆把人借来一用,事儿也惹得不小。
1994年4月13日,《陕西广播电视报》第七版刊登了1A4版咸阳三八妇乐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其实,女人更需要爱》的广告,广告最醒目的是居中的两位妇女乐呵呵的照片,露正面像的正是郭凤英老太太,下面的广告词是:
“长年累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可享受丰收的喜悦太短暂了!难言之隐使他们难得一展愁眉,经过长期痛苦选择之后,她们和三八妇乐结缘了,你看她们谈得多开心,笑得多么有滋味,这朗朗的笑声里蕴含了多少丰富的感情……
该广告称三八妇乐治疗和预防外阴瘙痒,各种阴道炎、痛经、宫颈糜烂、性衰退等症。
4月14日,《陕西广播电视报》发送到郭凤英老太太居住的咸阳市渭城区渭阳乡,立刻引起村民交头接耳;过去移风易俗的郭老太太今天向市场经济看齐,又做起广告;这70多岁的老太太怎么还用这东西……
郭老太太是该地妇孺皆知令人尊敬的先进人物,1981年1月至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等纷纷报道了郭凤英出嫁四个女儿不收彩礼移风易俗的事,在当地引起很大轰动,当时的新华社记者为宣传婚姻法,在采访中拍下了这张引出今日纠纷的照片,只是广告照片中将其右侧的男子像去掉了。
当73岁的郭老太太知道此事后,气不打一处来:“他们登广告未征得我同意,我也从未用过他们的药品,广告内容是对我极大的诬蔑!”
事发之后,“三八妇乐”也乐不起来了。
其实类似情形早在50年代的德国就引起了法律纠纷,1958年3月14日,德国最高法院判决:因某广告商把某骑士的照片滥用到增强性功能药物广告上,损害了该骑士名誉,判决广告商赔偿一万马克作为精神损害赔偿。
不过也有用错了人正好撞上枪口的倒霉鬼。在我们看起来有些古怪的美国,女孩子们也的确不好惹。她们成立了一个“抵制厌食宣传”的组织,去找那些聘用“瘦骨嶙峋”的模特儿做广告宣传的公司,号召消费者抵制他们的产品,迫使其改掉用“瘦”模特儿的习惯。她们先点名惩诫的公司是可口可乐和calvin klein Inl,它们任用了“营养不良”的模特儿当汽水和牛仔裤广告主角。
其实,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广告形象对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有不良影响。纽约精神学教授哈尔姆指出,由于广告(包括时装杂志、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强调纤细为美,致使不少女性盲目效法,不顾后果地节食,结果难免患上厌食症等疾病。
不过,可口可乐公司的发言人表示,他们并没有鼓励女性节食的意思,只不过那个模特儿的形象较为特别,与“传统美”有所不同。
还有更大胆的,竟异想天开,让法律帮着作广告,管它什么名垂千古还是臭名昭著,反正出名就行,某总经理在开庭前一天直言不讳地承认:我并不关心官司的输赢,我只在意打这场官司我们企业知名度能提高多少。
眼下,一些企业对靠打官司制造广告效果青睐有加,乐此不疲。有的企业挖空心思找出理由打官司,一交诉状便迫不及待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制造轰动效应,却对官司输赢并不关心。
有的为了知名度甚至故意去侵犯知名企业的权益,然后心甘情愿地去当一个必败无疑的被告。当然,并不是说企业不可打官司,企业只要有诉权,法院均应依法受理,但当事人若在法院尚未作出判决之前大造舆论,只会干扰法院的正常办案。
那么,打官司果真是一种有利无弊的广告手段吗?一些广告界人士认为:一场合情合理合法的官司,企业若把握得好,的确能为企业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积极作用。但若一味地为了广告效应而挖空心思制造官司,把握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
作广告需要一个活脑筋,然而活过了头,走歪门邪道的小聪明却不可取。借来的东西总没有自个的用起来畅快,不是吗?
画上一个大饼
睁眼一瞧,在飘飞的气球上,高高的电线杆上,拥挤的地铁上,多姿的T恤衫上,……到处都是广告、广告、广告。
即便如此,喜人的场景也有它的另一面。
有人调查,目前消费者中有一半左右认为广告“部分可信”。只有1A4认为“完全可信”、“基本可信”。这一调查的权威性、准确性如何,且不在这里评论。但我们可以这么说:
消费者对虚假广告、“吹过了头”的广告的确已反感了,即使只有10%。
“上帝”的信任哪里去了?这还要问问我们广告人自己。
如今的广告已变得花俏起来,“水分”太大,有一说二,有二说四;有的干脆就假戏真做,诱人上当。这样的谎言一个比一个说得漂亮,屡屡上当之余,谁还敢信?
从前有个吝啬的主人,为客人画了一个大饼,以充饥。哪里想到,今天有些广告人也是画饼的能手,而且越画越传神,饼也越画越大。
谁不想发财?但是树上长不出馅饼。骗子为我们吹了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广告就往往成为他们吹泡泡的工具。
“家养一对海狸鼠,一年变成万元户。”正当更多的人们抵挡不住这则顺口溜的诱惑去做发财梦时,那些捷足先登者猛然发现,被各种传媒炒得沸沸扬扬的“海狸鼠”、“乌骨鸡”、“珍珠熊”、“齐卡兔”、“荷兰猪”、“四季鹅”、“地鳖虫”等等“财源”,只不过是一些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美丽骗局。
然而这样的骗局在中国却不只一例两例。
有两个骗子,打着四川安岳县束梅养殖场的招牌,推销獭兔、麝鼠。他们通过长寿电视台广为宣传:“饲养獭兔、麝鼠包回收,一年左右收回成本,两年就成万元户……”城乡居民见有利可图,纷纷前往签订合同。据初步统计,长寿县有400多养殖户与安岳束梅养殖场驻长寿办事处签订了养殖回收合同,共计交款40多万元。
半年之后,当兴致勃勃的农民如约而至时,这两人二人却早已溜之大吉。
据自贡市消委会反映:彭山县畜牧局良种场在该市设立分场,以“星火项目”、“扶贫”等为名,大肆推销“四季鹅”。该场以幼鹅35元一只,产蛋鹅140元一只的高价出售,并和养殖户签订了保证幼鹅长大产蛋及产蛋回收合同。去年四季度,自贡市消委会和富顺县消委会同时收到20名消费者的联名投诉,反映彭山县畜牧局良种场不执行合同的欺骗行为:长期不回收种蛋;养殖户交销子鹅,养殖场开白条或不回收;退还种鹅不退款等等。去年10月底以来,射洪、三台、盐亭成群结队的农民和居民上访,反映三台县宏发珍禽养殖场以每组乌骨鸡(三母一公为一组)1400~1800元的高价卖给养殖户,签订了种蛋回收合同69份,收款12万余元,但现在却“人去楼空”。据悉:这个养殖场目前又以同样手法继续在南充、苍溪、阆中、武胜一带行骗。成都电力机械厂8名职工看到某报的一则消息称:“速购一对齐卡兔,半年成为万元户”,怦然心动,以每对500元购回8对,并拿回了回收合同,可近日得知,回收者已逃走。
狗年伊始,高县月江镇一个姓何的屠户家的饭桌上,又添了一道洋菜——红烧海狸鼠肉。
曾被炒得神乎其神的海狸鼠,一夜之间身价陡跌,从每对上千元的宝贝沦为一钱不值的累赘,送不掉,赶不走,实在讨厌!何屠户灵机一动:何不剥它的皮,吃它的肉,开一次“洋荤”?于是,两只“洋裔”很快被请进了油锅。一家人对着这千余元的“洋荤”举筷踌躇。该镇享受如此“异国情调”的还有好几户人家,他们都苦笑着说:“味道还不如中国的老鼠呢!”可怜一辈子节俭惯的人们开了一顿嚼之无味的“洋荤”。
动物无罪,设下圈套诈人的骗子理应受惩。然而他们的骗木也的确有一套。我们不妨听听这些专业骗子的自白:
首先是搞养殖回收的动物越稀奇古怪越好。其次就是广告和公关技巧了。
要合法地骗,就要找好挂靠单位,单位牌子越大越好,沾点科学研究开发的更绝。你把营业执照一亮,人家见你单位硬,注册资金几十万,又是国营全民,专门研究开发经济动物,先就相信了一半。舍得花钱打广告吹牛皮绷面子,广告打得大打得多,住宾馆坐出租出手阔绰,让人觉得你有的是钱,吹你养的那东西能发财。编好示范户,让当地先买我动物的真正回收兑现,他就会成为最有诱惑力的活广告,不怕你不动心来买我的动物。要签好回收合同,为以后扯皮打官司做准备。这里头猫腻多得很,随便找一条就把你的嘴巴堵死了:包医包换包赔包料,你就不准用别人的料,不然出了问题我概不负责。回收价每对多少钱,那就必须公母成对,单是公的或母的我不回收。回收档案更绝,产仔几天之内必须向我报告产了几只,几只公母,你不报告我就不回收,你分不清公母乱报我也不回收,我可以说你是在别处买办,回收成兔,那么什么叫成兔?几斤几两,还是什么标准?乌骨鸡蛋我可以说你的未受精,不是种蛋不回收。最好的办法是钱收得差不多了,就脚底板揩油一溜了事。
聪明也好,狡猾也好,说到底一个“骗”字。“上帝”容不得欺骗,利用广告,一时嚣张的骗子,终究难逃制裁。
人命关钱
顾客就是“上帝”!而如今的“上帝”感觉很不好。好象上帝的命越来越如草芥了,“人命关天”变成了“人命关钱”,“上帝”口袋里的钞票似乎更引人入胜。
不知您有没有闻到药品大战的火药味?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荧屏上,好象到处都在劝“上帝”多多吃药。铺天盖地的药品广告让人眼花缭乱,把“上帝”团团围住,难怪有人说卖药的,只要毒不死人,就赚。
有一种治头痛的药,电视广告使它几乎家喻户晓了。某记者出差在某地采访时忽感头痛,自然就想到了它。到药店里买了一盒,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服下,将手表闹钟调到早晨起床赶车的时间,便怡然入睡,不料第二天竟昏昏沉沉误了赶车。这时方明白此药有安眠作用,这一点在药品的广告及说明书里均未提到。又据报称,某制药厂生产的一种叫酮康唑的药品,治疗癣病效果显著。但广告里并没讲此药对肝脏损害较大,患者必须定期检查肝功能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结果一患者服用此药,仅一个疗程不到,便由于肝脏本来就不好,加之此药的毒副作用而致死。难道一条人命也抵不过一剂药钱?
在那些制药厂的产品推销员中,也不乏假药的促销者。这些人无孔不入,只要能卖出药去,什么都敢说,再加上丰厚的回扣——这有力的敲门砖,更使假药通行无阻。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患者不反对,医生的处方就会开得很长,过去还有医生开药只限3天用量的限制,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有的药店为了多卖药,不惜以搭卖化妆品、高压锅等其它商品的办法来吸引顾客买药,这无疑投那些享受公费医疗者之所好。顾客在买药的同时,又搭车买了别的东西,回到单位又一概可以报销,何乐而不为?这样,即使吃了假药出了事,与药店对薄公堂也理不直、气不壮,最终吃亏的还是“上帝”自己。
有人说:“50岁前用命换钱,50岁后用钱换命”,很有道理。抬眼一望,各种大补小补,这个精那个液炒得火热,虚假广告也越作越多。如南京克立公司在《江苏健康报》等报刊上发表宣传文章,谎称该公司的6名“洋博士”历时6年研制出凯拉口服液,引入上钩。而实际的补品中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又有几家。
沈阳市消协配合有关部门在市场上查获“人宝可乐”、“桂圆精”、“蜜乳宝”、“八宝乳精”、“太阳神乐口福”等16种劣质保健食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地下黑加工点生产,所标厂名、厂址均系伪造。
经检验,这些劣质保健品的脂肪含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A 450,蛋白质含量仅为国标的1A47,而大肠杆菌却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如今啤酒瓶爆炸事件也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上帝”被炸得心惊肉跳,尤其是每逢盛夏酷暑之际,不知是因好饮者众,还是瓶中物不耐高热之郁闷,或是那包装瓶根本不具备“包容”啤酒的能力,反正是啤酒纷纷冲天而起,为自己炸出一片天地。
仅据17个省市消协的不完全统计,1994年夏季,发生瓶装啤酒爆炸伤人的事件就达近300起,其中仅安徽省就发生111起;各地因啤酒爆炸而炸伤眼睛的有22起,其中造成失明的高达9起!
如此草菅人命,岂能容忍?无论你是厂长还是促销人员,奉劝一句——请对“上帝”负责。
谣言可畏
20年代当红女星阮玲玉芳龄早逝,弥留之际,仅有一句话:“人言可畏。”
在商场上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换成了:“谣言可畏。”
1994年夏天,北方某海滨度假胜地空前冷落,客源大幅度减少,不仅旅游景点门可罗雀,连相关的铁路交通业因此都出现了亏损。
为什么?原来这里流行一个谣言:这里有某种传染病,一时间,造成了严重的恐慌气氛,有人说,这实际上是相邻的另一海滨胜地散布出来的。
由于影响颇大,一些旅游者到了此地不出车站,或者立即打道回府,或者继续坐车前往不过几十里路的另一海滨。
那么,此地究竟有无人们风闻的传染病呢?据了解,当地医院确实收诊过染有此病的患者,但是只有极个别的两三例,根本不能算是流行。
倒是另一海滨因为对前两年客源上的竞争挑战,一直耿耿于怀,此番借机小题大做。谣言的性质决定了它无从查对,很难找出始作俑者,作为受害者,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咽。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有的人明枪斗不过人,脑筋便乱转一气,忽而计上心来,以暗箭伤人。
西北某中心城市有两家很大的啤酒厂,原先是平分秋色难分上下的,可是其中一家突然出现大量滞销积压,因为社会上传出很离奇的消息,说是这家啤酒厂的发酵池里发现一个死人,而且此人此前已失踪很长时间。
不言而喻,这意味着相当长时间里生产的啤酒质量就有了可疑之处,本来两种牌子的啤酒在市场上就是并驾齐驱,难分高低,有了这一新闻,不少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于是便纷纷选购没出事的另一牌子的啤酒。
这家遭受无妄之灾的啤酒厂的领导怒火中烧,但是又无从发作,因为尽管他们认为是有人故意捣乱,可是却拿不出具体的证据。
政治上怕谣言,经济上更怕。有的人瞅准了,狗急跳墙,把“谣言”作为杀伤力极强的秘密武器。
山东某地是外地两家火腿肠厂争夺的地盘,起初两者名气与实力相当,打了个平手,各得一半市场,但是没多久就有了变化。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说是从生产地传来的消息,其中一家火腿肠厂是与当地火葬厂联营的!好家伙,这还得了,他们不敢再买这家晦气厂家的产品了。
事实上,任何食品行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与殡葬行业合作联营,火葬厂属于民政部门专管的特种行业,政策性极强,是不可能跻身其他经济领域的。
显然,这一联营谣言是利用了人们的联想心理,手段很拙劣,但收效却颇灵验。
饮食行业最容易受谣言影响。吉林某市一家号称当地最“火”的冷面餐厅,但被传为服务员有伤寒病,消息一出笼,这家餐厅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不到两个月里,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额减少30万元,而其他冷面餐厅却格外生意兴隆。经营者急得又请卫生防疫部门,又找新闻媒介,辩白辟谣。
过了一个多月,事实真相才为人们所了解,顾客才渐渐恢复了对这家餐厅的信任,但是餐厅的损失却无法弥补了。
想找到是何方神在作崇?只要问一句“受益者谁?”十有八九便能找出突破口。
但有的谣言只对某行业有利,而不危及其它。
如四川某地入夏以来出现奇怪的猪蹄脱销的现象。原来,当地盛传有一位能预卜未来的神人,测出阴间将有大战,要阳间补充兵源,很快有一大批男人要死掉。欲避此灾,丈母娘必须给女婿买两个猪蹄,女婿全部吃掉,才能免于一死。
流言四起,煞有介事,此谣言略有理智的人一听便知纯系无稽之谈,但是它的主攻对象是老太太,而这部分人又恰恰是最迷信的,同时又往往是操持家政大权的,于是,全市老大娘不约而同涌向肉食商店,平时销量有限的猪蹄当即成为抢手俏货,很快脱销,商贩们乐不可支。
用谣言刺激“上帝”,从中大捞一笔的也大有人在。
烟民们都对下面的这种说法可能已耳熟能详:一种牌子很响的外国卷烟,每多少盒里会有一支加上海洛因或大麻的,抽起来格外舒服过瘾,一些“老枪”还喜欢故作见多识广的样子以证实。
姑且不论别人,仅论这家西方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的规模与地位,就不可能暗中从事这种非法毒品加工,但是,这种传言由于迎合了部分瘾君子的好奇心,使得客观上有利于这个牌子的卷烟的销售。
当然,这不大像是空穴来风,因为谣言本身似乎正是在帮工厂和烟贩的忙,所以我们大可私下揣度谣言八成是烟厂或烟贩自产自销。
连锁谣言在近来的商战中也开始露头。
吉林某地一度因猪肉检查出病菌,人人都觉得市面上猪肉不保险,都不敢买,猪肉生意一落千丈,一时间家家大吃鸡蛋,鸡蛋行情一路看好。
猪肉商贩感到忍无可忍,随后便抛出报复的“炸弹”,说本市养鸡场的饲料有病毒,导致鸡蛋也含有病毒,猪肉商贩指望因此能挽回市场颓势。
但这一回马枪却让他们失望了,人们并没有回过头去买猪肉,而是两样都不买,造谣损人却未能利己,而是两败俱伤。
商场竞争激烈,然而做人也需有原则。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德法则,玩火者自焚。一些歪脑筋,还是少动为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