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aiyun.lin(開元)
整理人: qiang-1973(2001-10-14 15:44:22), 站内信件
|
(星島日報報道)對於新加坡政府日前開倉四百八十五億救市﹐本港多位經濟學者均不表認同﹐認為「開倉派米」成本效益非常低。更有學者批評﹐新加坡政府過往一直以父母角色指導企業方向﹐令他們大多變成「裙腳仔」﹐缺乏獨立性及應變能力﹔反之本港企業雖有獨立性﹐卻與政府有「代溝」以致政策經常出錯。
昨日十名本港頂尖經濟學者及商界人士出席一個討論施政報告的論壇時﹐大部分均認為現時並非開倉派米的時機。中文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廖柏偉認為﹐派米方案人人受惠﹐未能針對真正有需要人士﹐成本效益非常低﹐「派米變派糖﹐多做多浪費……如豁免差餉﹐負資產人士中﹐每人的情況也不同﹐有些人失業﹐連供樓的錢也沒有﹐但有些人仍有其他物業補貼﹐未必需要派米幫助。」
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認為﹐派米是新加坡政府干預過大的後果﹐「新加坡官員很叻﹐平均能力甚至可能高過本港高官﹐但仍然犯錯誤﹐就如香港一些父母﹐見到個仔成日做錯事就教佢﹐畀好多意見佢﹐意見可能很對﹐但個仔就成日跟住屋企人變成『裙腳仔』﹐獨立能力及應變能力均不足。」
他又批評﹐回歸之後政府試圖效法新加坡給予市場引導﹐可是政策多變又未認清形勢﹐反而窒礙經濟發展﹐「香港父母又不是太叻﹐政策又多變﹐又不熟悉子女的能力﹐不熟悉屋企發生甚麼事﹐所以經常搞錯晒﹐代溝非常嚴重。」
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講座教授張仁良則認為﹐新加坡的經濟措施有利改善市民對政府的信心。他舉例指﹐新加坡政府發行二十七億元股票﹐花費不多﹐頭五年只需發放八千多萬坡幣股息﹙約三十四億港元﹚﹐以新加坡有二百萬人口計算﹐每人也只是四十元坡幣﹐較本港的生果金還要少﹐卻有助鞏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十分划算。
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指出﹐現時本港市民最缺乏的就是信心﹐不少手頭資金充裕的商人﹐也因為看不透前景而不敢投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