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anxuewaner(道非道(花飞雪)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30:51), 站内信件
|
多久不来,没想又有人跳出来大放厥辞。令人不禁又想饶饶舌。
(请先看楼下"是否该读儒家经典"一文)
我有好些地方不明白,不禁要说几句,问几回。
首先,基督仆人说" 这其中原因何在呢?文革时期,儒学受到了过于不公正得待遇,甚至孔家的祖坟也被挖了,人们对儒学不免有所同情.更主要的是我国现在面临道德严重下滑局面而又苦无良方,于是许多人就把 复兴道德的希望寄托在儒学身上. " 把人们读经,尊孔说成是一种同情,未免偏颇。而说是解救道德危机也有些主观。如果说同情,可同情的又何止孔孟,老庄,佛陀那一样不被洗劫。
孔孟在我们心中不过是传统文化的代称,而读经不过是对文化断代的弥补,真正懂儒的就该知道她的"兼容并畜",她的开放性,她的可贵之处正是她包容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沉淀。那种把儒看成等同于宗教,等同于基督的人其实是对儒的误解。儒是一种文化现象。
至于说道德的下降,儒能不能担此大任,我要怀疑,我们只相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今人做今事,今事今人为,想借古法干今人之事,似乎可笑,(但不否认有可借鉴参考的作用),那种认为可以借古法,外法干今人之事的尤为可笑,一个学儒的人如果这一点都不懂,那不过是范进之流。而以为儒生们会这样的则是主观臆断。
其次,对儒没有一个好的把握时不可胡乱说话。"十年受尽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本是封建统治者对儒的利用,并非儒的本旨。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孔子在与众弟子言志时就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做官显名并非孔子本心。为什么他四处游说呢,不过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想实现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已。事实上真正的儒者从来不在乎什么"天下闻""天子堂",他们想的是实现了"海县清一""海清河宴""周臻大定""天下一统"的那种与民同乐的成就感。
以天下为已任,这是儒的一个重要方面。说一千道一万,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儒者,后代学者又概括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至理。与前人"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可谓本心相照,原旨所在。
当然正好像我们有孔繁森,也有成克杰一样,儒中有和坤也有纪晓岚,有岳飞也有秦桧,这本乎人的人生观的不同,与儒之好坏无干。而至于说王安石和司马光,基督问道,("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个陈腐的观念来自哪里呢? 我想问的就是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又来自哪里呢?是否与孔孟变今世之法,克已复礼一脉相承呢?变也是儒,不变也是儒。唯一不变的是儒以天下为已任的积极用世之心。
再次,至于大家批的较多的他提出的"复周礼"之类,并非是保守。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时期,民人流离,国家四分五裂,那周公时代可谓是太平盛世(事实上周公时代也正是奴隶社会的高峰),而孔子可以知道而津津乐道的也只有这个时期,那么取法周公复周礼本是常理之事。周公看到商虽然重视鬼神仍不免亡国,因此周礼比之商礼、夏礼更重视人的作用,更有进步性,这也是孔子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当然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让他提出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或是为人民服务之类的东西,但在当时,他能做到那样已是很不错了。
至于说日本的改革是否又不是走的"日学为体"的路呢?君何由知之。日本从来也没有废过帝,时刻还不忘为天皇效忠。至于他们对于传统比我们保存得要好。我们的马褂只有电视里才有,旗袍虽是国粹,可也难得见大姑娘们穿几回,(我并不是叫大家又来穿那个)可日本的和服却是国服。倒底谁更保守,谁更有开放性,谁更是变通性,君当深思。
最后,由此而来的就是文化虚无主义,正因为我们现在太善变通了,所以我们的文化在一点点地褪逝,一点点消亡,且不说几次大的运动造成的文化断层,便是我们现在所存的一点点也在被诸如外道的仆人之类败尽。有些人一提到传统,一提到孔孟就想到糟粕,想到烟枪,姨太太。每言社会便是道德危机,似乎天下就他一个善人。事实上这种危机只是由于文化的缺失,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脚步而形成的一种错觉,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冲击所致。
(总结)我不相信读经可以救国之说,或者要去光复什么儒学,但我更不能同意基督仆人在他的文章中对儒的曲解和胡言乱语,如果你要想提出什么基督救国之类的那是妄想,如果想先打倒儒学立起基督大旗,那更是妄想的妄想。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