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happystar(快乐星光)文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皮影

主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皮影
发信人: happystar(快乐星光)
整理人: red_angle(2001-10-04 05:09:15), 站内信件
皮影的历史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十三世纪传入西方。

  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相传皮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兴于隋、唐、宋、十三世纪穿入西方.


    陕西是皮影发源地,尤其在关中一带(西安)十分广泛,仅传统戏剧目就有数百本,唱腔就有几十种之多。

    皮影戏的演出,东路唱腔以碗碗腔花腔为主。而西路唱腔则以弦板、秦腔为主。

皮影的制作 

皮影制作十分精细、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皮影,其中陕西皮影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堪称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演出时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  

皮影的演出   

    物体遮光成影的现象早为古人察知,“云破月来花弄影”能成美丽形象;竹影映窗启发墨竹技法,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名诗都是观察自然光影情趣的艺术加工。 

    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书中已对光影现象作科学研究,群众则早已用纸或皮张剪成人形,以光投射其影于墙取乐,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驴皮加彩,发展成皮影戏。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影戏有三贾三伏”。可见宋代皮影戏不仅已很发达,并有专事皮影的名家了。《茶香室丛钞》:“元吴自牧《梦梁录》云:更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影之彩灯变出,《广德神异录》:“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艺的产物。 


皮影的唱腔

 皮影碗碗腔也属梆子声腔类。板式富于变化,节奏比较复杂,节拍强弱有其 特殊的规格。它的曲调幽雅、婉转、细腻、缠绵,唱词格律与声韵平仄也很 讲究,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真假结合,和谐自然,特别是拖腔的 运用,跌宕起伏,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唱腔板式有慢板、东路、二八板、 慢紧板、流水板、飞板、滚板、闪板、扬句子、垫板、观灯、过关等。彩腔 方面有花花腔、叠腔等。欢乐长于表现欢快、明朗的情绪,苦音长于表现悲 痛哀怨的感情,两种不同调式调性交替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乐曲内容,增强 了表现力。曲牌和板头主要有:杀妲妃、梵王宫、重台、过山、哭乡词、落 江院、石榴花、菩萨台、新春令、粉蝶儿、鬼推磨、头回南路、二回南路、 大起板、小起板、五字头慢板、六字头慢板、东路天杆、紧板正杆。击打乐 谱有二十样锦开场、桂花城开场。伴奏弦乐主要是月琴、硬弦、板胡(演奏 时均戴指帽);吹奏乐器有唢呐、笛子、喇叭等;击打乐器有梆子、碗碗、 干鼓、铙钹、铰子、手锣、马锣、大锣等。

 
 



----

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