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r.zhe(我佛山人)
整理人: ashleyliu(2001-09-30 23:33:59), 站内信件
|
佛山无山,佛山无佛,佛山又无城雕,佛山有什么?佛山有自唐贞观二年在塔坡山掘得三尊铜佛的历史,有肇迹于晋的文化。有石湾公仔,有祖庙陶雕,有民间工艺。而偏偏城市雕塑,使我们骄傲不起来,很使佛山人闭了一肚子气。非不可为也,是不会为也。城门头名为“腾飞”的《三拄香》被中途炸毁,那活该!问佛山老百姓,有谁喜欢它呢。但问中国人又有谁不为石湾公仔、祖庙陶雕塑称赞。
如今,定名为《古镇情怀》的《公仔柱》《逛街》《卖盲公饼》《叹茶》《趁墟》《婚嫁》《舞草龙》的雕塑羞答答的在祖庙路商业化的环境中陆续亮相了。但我们却高兴不起来。这些东东也确实花了不少家们的心血。但在历史长河中偏取三、四十年代珠三角的风土,这是一种灰暗的心态。为什么不取盛唐贞观,不取八年抗战,不取开国大典,不取开放改革。它能表现的是什么?怀的又是什么样的旧啊?赤膊纳凉——把伤痕拿给人看,还自我感觉良好。
这些,我只能说是佛山环境雕塑的无能,甚至是抄袭——王府井有了,中山市有了。人有我有,佛山就学了。卖盲公饼?不是卖南乳肉吗?婚嫁?三、四十年代中国哪不是长袍马袴?舞草龙?在佛山地区应该是舞火龙才对。公仔柱?不说也罢,丢尽石湾公仔的靣子了。更不应该的是这么一堆三、四十年代的东东,竟然放到商业化极浓的,而并非清末民初的古街头上。我想想,如果放到计划中的步行福贤路,或有动议中改造的松风路也许还可以。在祖庙路真是九唔撘八,我估测不要多久,卖盲公饼的就要搬档的了。
从一个城市的雕塑就能体验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深度。珠海的《渔女》、深圳的《孺子牛》、广州的《五羊》好就是好。而佛山的《公仔柱》?唉,丢架!
哪么佛山是不是没有能人?不是!石湾陶艺,民间扎塑都是名扬四海的。问题是我怀疑决策者有没有集思广益,决心为佛山造件大好事。龚自珍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佛山定会有好雕塑的。
不及格者,叫其下课好了,希望佛山不再出“三拄香”。
---- 朝饮玉兰之坠露兮 夕餐玫瑰之落英
——我佛山人最常去的地方:WWW.C2000.COM.CN 佛山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