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happystar(快乐星光)文集>>[整理]中国传统护身符

主题:[整理]中国传统护身符
发信人: happystar(快乐星光)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9-24 03:00:06), 站内信件
    护身符仍然在我们当代人身上佩带着。也许它的愿意仍保留着,也许它的愿意已经泛化,变成人们的一种纯粹的吉祥符装饰物了。记得《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校园里流行护身符的情景:“项链,或者时尚地称作‘护身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以其醉人的魅力征服了京城无数青春族,不光在女孩,甚至在更多的男孩的颈间、胸前都 不难寻觅到它的踪迹。” 

  “骷髅、十字架、佛像、属相、星座这些与宗教风俗有关的内容都是护身符的常选主题。一条长长的真银或假银的护身符下端摇曳着一具雕刻精细的死人骨架或是骇人的面孔,男孩的潇洒倜傥仿佛也随着着项坠儿尽情挥洒出来。女孩则更强调护身符所被赋予的深情,那多是朋友的祝福。将这真情常伴身边,不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吗?” 

  现代人也许比上代人更迷信,也许更无神。那些“虔诚者”希望护身符保佑他们平安,而那些“亵渎者”则仅仅把护身符当做赏玩的装饰物来尽情潇洒。这代人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远比过去优越、文化生活远比过去丰富和复杂的环境中。工业文明对人内在精神的异化,远离自然的“城市摇篮”,在这代人身上更增添了人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的飘零感和无根感。回归自然,寻回祖先留下来的保持心灵安宁的财富,便是当代护身符流行的真谛。

 
生育护符篇-- 孩子的镇魂符   

    在贵洲及其附近的各地,流传着给小孩镇魂的种种方法,以此做为孩子的护身符,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最普通的镇魂方法,是在孩子的身上加以种种具有羁制意义的装饰,如在初生的小孩耳根穿一小孔,用金银、铜等类金属作成耳环模样的东西给他带上,叫做“破相”。孩子不长大成人是不能取掉的,也有人长久带着,永不取下。镇魂术的另一种是在孩子的头上带着项圈、银链、小锁等。还有用留“毛头”来镇魂的。这种方法是不给小孩剃头,等头发稍长长、又是孩子愿意的时候才为他剃去,在给孩子剃头时,必须任孩子要一件东西,做父母的必须尽力满足他。

  如果孩子生了病,除到医院看医生外,做母亲的还要在每天的傍晚为他“叫魂”。因为民间认为,只有孩子"落魂”了才生病,因而只是看病吃药而不先唤回孩子的魂魄,病是不能好的。“叫魂”的具体做法是,在夕阳落山时,在大门前放一条长板凳,母亲坐在一边,另一边放大碗或一只升子,里面装满米,在米上播香烛。母亲先拿一个生鸡蛋,让孩子在上面呵三口气,然后把蛋平放在手中,蛋较尖的一端向外,较大的一端向内,便开始“叫魂”了。凡是孩子在最近或患病前经过的地方及一切孩子所闻的 (如鬼怪故事)、目睹的(飞如见着别人打架)或自身经历的(如跌了一跤),认为可以成为理由和事情都要在母亲一刹那的所及念出来,用纡缓的、低弱的、充满着悲沧的情味念出来:如,

  “梦儿的三魂七魄回家来咯,快回家来咯……街头街尾失落魂,庙前庙后失落魄;跌倒绊倒失落魄,鸡叫狗叫失落魄……快回家来哟,梦梦的三魂七魄快回家来呦……”

  据说要一直叫到鸡蛋的尖端向上直立起来的时候才能停止,鸡蛋立着便是魂魄回来的象征,有连着叫三天的,也有连着叫七天的,每一次的时间都在一小时左有。

  假如孩子病得很厉害,并且又从算命先生那里得来了不祥的消息,如有鬼魄作祟,或者是孩子的魂魄已失落在很远的地方,就非得请端公或稗婆了。

  端公神婆用“烧蛋”和 “看蛋”的方法叫魂。“烧蛋”时,除了让孩子在蛋上呵气外,还必须在蛋上写上孩子的名字,用钱纸包裹后浇上菜油放在手掌上燃烧,蛋烧熟后暴现出种种的形状,根据蛋呈现出的各种形状来判断是何种鬼魂在作祟。“看蛋”时也是让孩子先在蛋上呵气,然后根据蛋表面的形状来判断作祟的鬼魂和落魂的原因”。

  当自己的家里,或亲戚家里,或邻里死人时,人们认为这个时期孩子的魂魄最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刚死了人一两天的地方孩子们不能去,否则就会生病或遇灾祸。埋葬死人的时候必须将一个装满糯米的瓶子或罐子一同埋葬,当向这个罐里装糯米时(叫装粮),如果稍不注意,孩子的魂魄便会被装迸罐里,如果罐被埋下后,孩子遭受灾害就没有办法了。因此在“装粮”。时,道士要将这屋里所有孩子的名字不断地念着,母亲也低声地呼唤孩子,认为这样孩子才能免于一难。

  也有的人是用一碗净水,把一把剪刀横架在上面放在案头,据说,这样也能禁住孩子的魂魄外游。

  在挖埋棺材用的土坑时,孩子们是不能站在旁边的。这是因为如果孩子站在坑边,影子容易倒映在坑内,埋棺时就有把魂魄埋在土里的危险。

  小孩深夜在外行走时必须点三柱香,以防孩子的魂被招走。
    
幼儿季节护身符    
    在民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保佑孩子们,各地都借助种种护身符,而贵州地区流传的孩子们在季节中的护身符尤为典型、独特。

  春天,第一次听到雷声的时候,孩子们便撩起衣襟,蹦说着,叫做"跳胳蛋",跳过之后胳蛋便没有了。具体的做法是:用冬青叶一束,先在床前点香燃烛,供以酒食,并磕头祷拜,然后用冬青叶在烛火上燃着让它爆响,一直送出大门外,口中还念着"爆胳蛋,爆胳蛋,吃蛋向着隔壁张家李家跑……"

  清明节,家家门前都挂着杨柳,孩子们也须戴柳,有的是用杨柳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有的是用柳条作马鞭玩弄。不管怎样,这天孩子们必须要有柳。田为民间有一句俗语,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人们不仅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平安地长大成人,而且还关心孩子们死后的灵魂安危。
端午节时,人们要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并且佩带制做精致的"香包",香包里装着一种有药性气味的粉末,叫"香面"。孩子们还要随家人外出漫游,称为"游百病"。这天的正午,家中必须写两张红纸条以十字形贴在璧间,上面写着"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莒蒲剑,蛇虫人地府!"认为这样就可以驱除虫豸。

  还有的家庭是用一张小方红纸写一个"茶"字倒贴,认为这样也可以驱蛇虫。如果小孩害火眼,据说用红纸剪成人形倒贴在门槛内边,则容易痊愈。还有的是写 "出卖大种火眼。的红纸条贴在街上。如果小孩的身上生风湿疹子,必须秉烛焚香向厕所叩头"拜毛厕姑姑"。小孩在晚间时常惊醒啼哭,也可以写红纸帖贴在十字街头,这种文词有很多种,其中最普通的一种是 "天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过,睡到日出!"

  立夏时,必须向邻舍要七家的茶叶混合着泡水喝,叫做"立夏茶",而讨茶的差事多是由孩子去做。这天还要称称孩子的斤数。

  七月中旬是中元节,据说这天祖宗的阴魂要回家,所以鬼最多,不让小孩子回家。

  除夕年饭"时,饭甄中央插一把筷子,据说小孩抽出了这筷子便能长得很高。还有的说法是,太矮的小孩在除夕时隔若门槛扯一扯也能长高、在"年饭"里洒上红色的水,据说吃了这染红的饭能变得聪明。

  如果小姑娘在踢毽时受了大风的扰害,就要祷诉:"风去,大风来,娃娃踢毽不要来,初一、十五慢慢来!"

另外在起居上的护符还有:
爆竹       符咒          钟馗 

门神       兽符          三脚架

新桃换旧符    画箭射白虎

城隍与护国保邦  祭火神

造门楼砌力土   姜太公再此,百无禁忌

红绫与房梁    泰山石敢当

祭灶王      雄鸡

大梁钉碗筷    床公床母

拦门棒      采“腊八人”

苏武的木杆    槐木不上房

灰        福

太阳形      五毒符





----
付出未必获得
获得一定付出
曾经付出的你
没有获得的你
依然绽放灿烂的笑容
那笑容下面是泪,是痛,抑或是无止尽的思念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