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t0078(撕烤的驴)
整理人: moonjj(2001-09-23 23:11:31), 站内信件
|
昨天━━温情昆明
序一
世纪之交,人类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当我们享受着高科技为我们提供的种种便捷的时侯,当我们赞叹着周围的环境正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的时侯,蓦然回首,我们也渐渐远离了那一份属于我们的和谐与温馨。
当然,我们不应浪漫地批判否定科技带来的文明,而应顺应这一变革,在变革中扬弃,努力达到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统一。
──刘明
序二
追忆似水流逝的古朴、自然与和谐,我们不只是为了沉浸其中。
历史永远不会停留,城市永远要发展,感动与怅惘交织....
我们只想让空气中存有一种清新而纯净的味道,只是想让历史少留下些遗憾,只是想让未来文明带来现代与舒适的同时,不要带来污染与破坏。
走过了昨天,我们渴望明天。
渴望能拥有更美丽的家园!
──紫藤
序三
一位美国人说:“美国的一切你们都会有,而你们的文化、你们的传统,美国永远也不会有。”
难道那个飘荡着慵懒的温情气息,孩子们可以在广场上打水战的城市就此逝去了?那泛光的石板路,上着朱漆的木板楼,以及老人们溜鸟的长春藤架....那个让人们可以着迷的城市难道就此了无踪影?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正在失去他们拥有的──温情气息。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气质,如今,还未等我们搞清怎么回事,它已经变质了。
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
──姜亮
序四
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成与发展,难道一定要以牺牲历史与传统为必然代价?
凝眸已然逝去的旧城故影,痛惜之余,我能为她的明天尽份薄力而倍感欣慰。
──平义
昆明,曾经清澈见底的大观河,曾经宁静的西坝苗圃,热闹的长春路和武成路,有一条曾经在梧桐树荫下的金碧路和文化过的青云街和北门街,曾经野趣的白沙河....生活简单,休息天常看着从洋草果树尖升起的新月,满耳蛙叫虫鸣。
当前保持和发展我们自己的城市人文生存形态才是硬道理。
为了这些已经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小风景”,为了昆明的明天,该是我们认真反思并有所行动的时侯了。
倘若昆明人全然不知道昆明的历史,有时难免私下里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来路不明的私生子。
──老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