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08:04), 站内信件
|
把原文后附的问答也贴上来
问:我听到过的劝人做善事和正事的说法大部分是:"先积功德,为善去恶,则日后甚至连毒瘾都易戒掉。"您看这种作法如何?
答:如果我们从幽默感的观点去看,这种"戒掉"或"放下的想法似乎太认真、太天真。如果你想放下一切,做个好人,讽刺的是,那根本不是放下,而是拿起更多,这便是可笑的地方。有人也许认为自己能够放下所背重担,但重担的不在或放下,比那重担还要重上百倍。放下什么,容易,但随放下而来的副产品则可能含有某种非常沉重的伪善之感。每次遇见人,你都会想,甚至会说:"我放下了这个、那个。""放下"会变得越来越重,好像你是在背着一大袋的细菌;最后,它可能成为一个大蕈,而且越长越快。到了某个阶段,一个人会因放下了很多事物而自觉了不起,以致开始变得让别人根本受不了他。
禅修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件大事,一项要务,那它就会变得难以对付,变得十分沉重而把我们压垮,让我们连想一想它都受不了。我们会像是吃得大多,消化不良,快要撑坏了的人,心想:"我希望肚子饿,那至少也会让我觉得身轻。可是现在我的肚子太饱了,快要撑坏了。我真希望从未吃过。"我们不能对修道那么认真,那么认真乃是弄巧成拙,违反"放下"的真义。
问:开悟的人已经克服悲剧感了吗?
答:不是一定要开悟才能放下悲剧感。如果你涉入高度的紧张情况,卷入悲剧的强烈感情,你也许会同时看出其幽默。这就像是听音乐,当我们倾听不断升高的乐声时,如果音乐突然停了,我们会立即开始把这突如其来的寂静当作音乐的一部分听。这不是什么殊胜的经验,这很常见、很平凡;此即为何我说它是最微不足道的经验之一,原因就在我们不对它作价值判断--这种经验几乎等于没有。当然,我们若把"我"的牵强附会本性发挥出来,便可继续说,就是因为这种经验几乎等于没有,就是因为这种经验如此微不足道,所以它才是一切经验中最有价值、最不平凡的经验。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运用戏论来证明你所涉入的是件大事,其实,它一点也不大。
问:幽默感与顿悟有什么关联吗?
答:当然有。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哈哈大笑而死的人。这个人是纯朴的村民,他问上师:"阿弥陀佛是什么颜色?"依传统画像,应为红色。不知为何,他误以为上师说阿弥陀佛的颜色如火中之灰。这项错误影响了他的整个观修,因为他在修弥陀观时,所观想的是灰色的阿弥陀佛。
临终时,他在床上,想要再确定一下,所以又问另一位上师:"阿弥陀佛是什么颜色?"这位上师说阿弥陀佛的颜色是红的。他一听此言,突然大笑起来,说:"好哇,我一直以为他是灰色,现在你却告诉我他是红的。"他又大笑起来,就这样笑着死了。所以说,顿悟的经验是克服某种严肃心态的问题。
有很多故事讲到某些人因突然大笑而得见觉境--看出相反情况的对比及所含的讽刺。例如,有位隐士,他的信徒住在数里外的村庄,这位信徒供养隐士食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通常都是叫他的妻子或儿女送去。但有一天,隐士听说施主要亲自前来看他,隐士心想:"我得给他一个好印象,我得把佛翕打扫干净,把每件东西擦亮,让佛龛和我的房间都整整齐齐,一尘不染。"于是,他动手去做,彻底清理一番,直到佛龛焕然一新,有盛着净水的净水碗,有火焰光明的酥油灯,庄严肃穆。做完之后,他坐下来开始欣赏他的房间,环顾四周,一切看来都非常整洁,有点不像真的,佛龛看来也同样虚假。他猛然惊觉,看穿了自己的伪善。于是他到厨房去,抓了两把灰来,往佛龛上抛撒,直到整个房间变得一塌糊涂。施主来了,看到隐士房间那种自然不整的状况,极为感动。隐士忍不住大笑起来,说:"我本已尽力把自己和房间弄得整洁,可是后来一想或许我该给你看现在的模样。"此话一出,施主和隐士都放声大笑。对他们二人来说,那是伟大的开悟的一刻。
----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