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jp0156(易点点~)
整理人: clarafire(2002-01-03 21:08:24), 站内信件
|
一斋随笔之:生命
这个话题也许过于沉重和过于宽广。就象一句诗说的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其山中。”自己的生命尚在生命之中又如何评述生命呢?
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所以我想,我们的生命虽然尚未完成,但别人的生命却是见过听过不少了,甚至其它的生命自始至终我们都会是一个参与者,那么,我们会怎样理解生命呢?
诸如生命是宝贵之类的话这里就不多说了,那是老生常谈,何况于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也不少。
生命其实是很玄的东西,因为生命赋于人并通过思想感官使人感知。一个人要理解自己的生命便要首先感知自己,才能将已生的正生的将生的生命联在一起构成自己的生命,才能了解自己的生命。而感知别的生命也得了解对方的生命。其实究根揭底生命应该是以思维的方式存在而完美的。象那白痴,植物人的生命都应是残缺的。所以,生命其实应该是很容易让人感动的。哦,又回到老生行列了。
生命既是以思维的存在而完美的,那么思维必定为生命带来疑问,诸如生命的意义等等。作为思维的载体,也就是我们的常常会因为这来自自身的问题而进入一种怪圈,作周而复始的思考。这就让我们想起了“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等词语,我想我们不得不去欣赏先哲们的一些理念,也许文明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努力的只是物质文明并使自己确定自己选定的某种先人的精神理念,或许在全新的物质文明里才能创造出全新的精神文明。我们明白各种道理,知道该如何摆脱生命的痛苦,然而当痛苦来临时却发觉自己身陷其中,这也是难以逃出的怪圈。所以,有时候我们认为感性的生命个体比理性的生命个体的痛苦要多得多,譬如我们不知道鱼鸟草木的痛苦却知道一个正在痛哭的人的痛苦。有思维才能痛苦,有痛苦才有欢乐,人的生命正是如此相对地不断补充使其丰满起来。所以,我们要感知生命莫如感知着生命一点一点地从初生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衰亡。所以古人曾慨然曰:“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生命,对生命采取消极的态度,相反这正是站在对生命的感知上所发的。
既然生命注定终究要灭亡,那么自然便无须惧怕谈论生命,兼且当为自己的生命定下一个目标。譬如生命应当追求什么?
就生命对于局部而言,生命的追求莫过于情感。,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纯思维的,所以只有追求情感才能使生命因存在的思维而完美。生命会消逝,而对于生命的情感会永远留在未消逝的生命的记忆里。所以不要对亲人们有怨言,不要对朋友们吝啬歉语,不要对知心爱人不信任。仇恨与嫉妒永远是生命之剑的双刃。就生命对于整个生命团体来说,生命的追求莫过于贡献。一阵风能绿了大江两岸,我们便记取了春风;一棵草能唤起希望,我们便记取了小草;一个生命能造福于成千上万的生命,我们便记取了该生命,就象我们记取了蔡伦,毕升,爱因斯坦,马克思。。。。。。
局部的生命活在一部分生命的记忆里,贡献的生命活在生命的群体中。当然我们不必为自己的生命作不出很大的贡献而悲伤,小草们便没争论说是哪一株作的贡献最大,正象有句话说得好:“集体的力量才是最大的。”更何况享受生命也是生命的追求及意义所在。
生命要感知,要去认可才能作出贡献来。对于正存在着的生命个体来说生命是唯一的,所以才弥足珍贵,美好。珍惜生命才能创造生命,我们应该踏着生命的脚步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