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彩云之南>>◆ 滇中山色入梦来——景点游记 ◆>>丽江>>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古城丽江

主题: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古城丽江
发信人: moonjj(月牙)
整理人: moonjj(2001-09-16 09:49:49), 站内信件
(2001-09-15) 
  
    每天清晨,当金色的阳光撒落在丽江古城青石板的老街上时,韩国人金明爱就打开屋门,接过送牛奶的纳西族老奶奶手中的鲜奶,然后从门前的溪流中舀起一桶清水,把自己的店铺擦洗得一尘不染,开始了她新一天的生活。

    这是金明爱在云南丽江古城生活的第四个年头了。4年前,她和她的中国丈夫来到云南旅游,被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情所吸引,立刻决定留了下来,在古城中开起一家小咖啡厅。如今,这家原本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已经扩展成集韩国菜、酒吧等多种经营于一体的休闲茶室。它的两旁,杨柳岸边清一色地冒出10多家露天酒吧。4年里,金明爱还领到了中国的结婚证和居留证。“过去一直是在空中飘来飘去的人,现在终于把根扎了下来。”她还打算将来在这里生儿育女,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从二十世纪初第一位美国人在丽江一住27个年头开始,丽江的美名就逐渐传遍世界各地。现在,古城中长期居住着80多名外国人,来自10多个国家。每年还有300万各地游客前来寻梦。

    蓝天、碧水、雪山,小桥、流水、人家,古道、杨柳、街市,许多人认为,这里便是传说中的的“香格里拉”。金明爱把对丽江的亲身感受告诉她的外国朋友,甚至还带来了韩国国家广播电视台的摄制组。她说:“我喜欢这些古老的纳西民族建筑群,蓝蓝的、干净透明的天空,还有这里浓浓的人情味。”送牛奶的老奶奶总爱和她多唠叨几句,让她吃自家炒的瓜子;到县医院去看病,不管什么科室的医生护士都会围住她聊个不停;心情郁闷时在古城里走一走,很快就轻松起来。“古城里是那么安静,虽说房租贵了些,但我还是愿意住在这里,外面的新城太吵,汽车多得不行。”

    始建于宋末元初的丽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建筑特色,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云南旅游的王牌产品。最近,丽江又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的称号。据调查,2000年在全国最令人向往的小城市排行榜上,丽江古城位居第一;中国环境检测总站检测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10个城市,丽江名列其中。

    如此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得益于丽江人强烈的环保意识。早在1958年,丽江县委、县政府就确立了“保留古城、另建新城”的思路,在以后多次城市规划修整中,始终把古城保护放在第一位。丽江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用于规范古城居民的生活习惯,全面管理丽江的旅游市场。只允许消防车和垃圾车出入古城,就是其中一项举措。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依靠人力车,所有汽车只能停在古城外。

    “对于古城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应当是门前这些小溪了。”在街边柳树下,沐浴着熙日和风,金明爱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起了纳西人和水的亲密关系。“每天早上10点以前,人们从河里取的是饮用水,10点到12点,大家就用河水洗菜,到了下午,才能在河里洗衣服。丽江人爱护这河水,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古城内现在居住着6200多户居民,其中纳西族占60%。清澈的玉泉河水从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流下来,分三条支流穿城而过,构成了古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连金明爱这样的“外来户”,也不由自主地严格遵守着纳西人的用水公约。

    不仅普通百姓关爱这河水,政府部门更是把它当作了保护古城、整治环境的重中之重,编制了总投资达1. 5亿元的古城排污系统规划方案,目前已投入7500万元,古城核心区的排污系统和一个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同时,还关、转、停了周围所有污染企业,改造了全部燃煤锅炉,从污染源头开始治理。对此,丽江县主持工作的副县长和良辉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使丽江古城的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不仅如此,为了保留住古城特有的风貌,当地政府还对基础设施作了全面修建改造。今年年初,所有珠宝玉器商店、卡拉OK厅、舞厅、游戏厅等场所全部被迁出古城。紧接着,古城内原有的两大集贸市场也逐步疏散,搬迁到新城,以维护城内和谐安宁的环境。几年中,古城内一度林立的现代化砖混结构水泥房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修旧如旧的纳西族传统民居格式的木楼。对于重点保护的民居建筑,政府部门每年还拨付20万元作为维修专项费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古城重现出一派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依山傍水的布局,错落有致的房屋,疏朗和谐的街景,引得游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当然,在长期居住在古城中的金明爱眼中,丽江还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越来越现代化了。那是因为近几年来游览观光的人数剧增所致。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2000年,丽江古城接待游客250万人次,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收入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今年1——6月份,游客人数已超过150万人。预计今年收入将达到17亿元左右。“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古城,连我都成了人家照像的景观了”。对此金明爱无奈地摇摇头。

    面对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丽江县及时推出一整套管理市场、文明服务的规章制度。首先是与古城内800多家经营者签订了无假货责任书,并定期进行检查监督。最近又筹建起一个“古城游客服务中心”,负责接待游客医疗保健、投诉等问题。此外,据和良辉透露,古城马上还要出台一项名为“旅游商品一天可退换”的措施,以杜绝回扣、宰客的现象。通过系统整治,丽江旅游环境向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游客投诉率都在5%以下。

    在丽江,金明爱还喜欢去逛东巴文化博物馆,并和博物馆的馆长李锡博士成了好朋友。如果有熟人告诉她谁家又在办红白喜事,征得主人同意后,金明爱就会乐此不疲地把老东巴主持的纳西族传统仪式看个够。

    纳西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东巴文化和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渗透,民间懂得东巴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东巴礼仪、唱腔和谚语逐步被淡忘。39岁的丽江县黄山小学老师和尚花对东巴文化唯一的印象就是儿时在火塘边听村里老东巴念颂经文,传唱古老的歌谣。

    东巴文化的传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古城边的黄山小学,我们看到黑板上写着不少象形文字,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和丽珍告诉我们,那是她们自己写的板报。“人生学不完,日月莫虚度”,每个星期五上午,东巴文化传习院的老师就会来给学生们上两节东巴文化课,教大家认东巴文字,念东巴经,讲述纳西族的历史,学习东巴礼仪和舞蹈。现在,老师和尚花和她班里的40多名学生已掌握了300多个东巴单字,10多条谚语,学会唱两组东巴唱腔了。和老师说,“通过开设这门课,我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原来还有那么丰富优秀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后继无人,我们的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博物馆等单位发起开办的东巴文化传习所,如今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许多年轻人都自发地前来学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以研究、传唱纳西古乐闻名的古乐传习院,则已培养出二三百名古乐乐手,并坚持每天在古城中演出,成为展现古城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毕生致力于东巴文化研究的李锡博士欣慰地说:“丽江古城真不愧是一座文化之城,艺术之城,我感到这里呼吸的空气里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而这样的文化氛围才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之所在。”  

                    新华社昆明9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曹滢  黄毅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