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nhan(笑流)
整理人: ashleyliu(2001-09-15 14:31:11), 站内信件
|
粤北山区,居住着能歌善舞的瑶、壮等少数民族同胞,由于长期民族杂居的结果,汉族风习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变得好歌善舞起来。在那里, 歌舞活动相当普遍,而且是全民性的,从春节初一开始, 便有唱春牛、舞纸马、唱花灯、舞推车等活动,村村寨寨之间还互相邀请, 唱歌贺岁,这种风俗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春节过后,还有二月二, 三月三, 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十月十六等,都是唱歌跳舞的传统节日, 八月中秋的“月姐歌堂”便是其中流行最广,最有群众性的一个民间歌节。 “月姐歌堂”,顾名思义,是妇女们在中秋“月亮节”前后聚会歌唱的一种形式。 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各村各寨的劳动妇女们就分别聚集到本村最有名望的几个歌手家里, 摆起花灯和供品(饼食、水果等),唱起接月姑的歌来:“月光光,月娘娘, 打开房嫁衣裳, 衣裳白蒙蒙, 嫁相公……”以后每晚如是,到处歌声缭绕,唱口不绝。 成年妇女多唱叙事性长歌, 或叹五更,骂媒人,咒骂封建婚姻制度; 女孩们多唱短歌、 童谣,边唱边舞,兼做各种游戏。这样的歌堂,一个村寨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初五以后,各歌堂、各村寨间还互相邀请“斗歌”。“斗歌”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比双方会唱歌的人数多少; 二比双方歌手会唱的歌多少;三比歌声是否优美动听。这样斗歌一直要斗到中秋之夜,不管是否会出胜负,结束时大家都要一起唱“送月姑歌”。 歌堂活动中唱的歌统称为 “月姐歌”。 据说有40多个调子。“月姐歌”优美、舒畅,可叙事, 亦可抒情,内容大多是唱妇女在旧社会里所受的苦难,表达她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如:“十八娇娇三岁郎,手提灯盏牵入房,等得郎大妹又老, 等得花开叶又黄”(《十八娇娇三岁郎》)。又:“禾燕燕,碰碰飞,做人媳妇真吃亏,滚茶滚饭人吃了, 冷水冷饭留我归”(《禾燕燕,碰碰飞》)。她们在哀叹凄凉身世的同时, 也愤怒地表示了她们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反抗:“红子花, 黑子花,有女不嫁富人家”(《八月中秋麻饼香》)。 正因为有这些讽刺时政的内容,所以歌堂活动一般地富家庭的妇女是不参加的, 贫民百姓也不欢迎她们参加,在这方面,阶级阵线可非常分明的。 此外月姐歌中也有不少内容是歌唱劳动,歌唱爱情和日常生活的。 解放后,月姐歌的内容大为更新,时间也不限于中秋了,一年四季,田间地头都有唱,它成了粤北农民歌唱翻身解放的一种山歌。
---- 想认识我吗?快到http://danhan.51.net/来吧!!!
——找我吧http://go6.163.com/danhan1/介绍FLASH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