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irmao()
整理人: aokven(2002-11-01 17:33:19), 站内信件
|
不死的新经济与亚洲的发展
经济学动态
随着NASDAQ股市的暴跌。美国经济下滑,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网络企业纷纷裁员,华尔街上传来了“新经济已经死了”的叹息,到处都可以听到新经济的哀鸣。
新经济真的死了吗?
一、被误解了的新经济
新经济是在如下一些主导概念之后成为主导概念的:后工业社会经济,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新经济。
不同的人对新经济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人认为,新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甚至就是网络经济。还有相当多数的人认为,新经济就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所代表的的经济。实业家、券商则把新经济视为网络、基因和纳米技术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和相应的经济。还有不少人认为,新经济是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建立在发达的传统经济之上的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先生认为:新经济=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世界当前的经济被划分为两个范畴:新经济与传统经济。
新经济代表着新技术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如:电脑、软件多媒体、网上消费、网上查询、网上通信、网上娱乐、网上交易、移动通信、新医疗(设备)服务等新需求。这些需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而传统经济则是住房、服装、家电、汽车、高速公路、旅游等传统需求所代表的经济。
发达国家的传统经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满足程度已经很高,需求减少。因此它们不得不发展新经济,用新经济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全球化来带动对新经济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经
基于这种对新经济的认识,发展中国家就不得不“二元发展”:既要发展传统经济,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要发展“新经济”,不能由于忽视新经济而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如果把新经济理解为信息与网络技术所引起的需求和经济,那么,新经济也许真的像华尔街的舆论一样:它已经死了。除了这类产业的股价无情下跌外,从需求角度看,美国的“新经济”确实出现阶段性饱和,大约60%左右的美国家庭已经买了计算机,购买信息技术设备的大户(企业)压缩了对新经济设备的购买预算.投资于新技术的资金明显减少。购买新技术设备的小公司还不出贷款,风险投资出现萎缩。这样看来,至少新经济是阶段性地死了。
但是,对新经济的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新经济被深深地误解了。
二、什么是新经济
从需求角度。把新技术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所代表的经济理解为新经济,是片面的。
以IT技术为中心的高技术对经济的作用,决不仅仅是自身产业的产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以及自身产业所表现出的新的经济特征。它还有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使传统产业自身发生质的变化。现在的“传统经济”已经不是过去的传统经济了,不论从产品的性能,还是从产品的质量来说,都被高新技术,特别是被信息技术改进了。例如,汽车、火车、轮船、住房、服装、娱乐、休闲,以及伴随上述消费需求的手(排队买票、挂号、等待、报销等)等,都“今非昔比”了。“今”“昔”的传统产业,根本不在同——个技术水平上。因此,即便是从需求角度看。也应当把它定义为“半新需求”、“半新经济”。
如果从人类的经济进程的角度来看,就应当把这些新的“传统需求”及其所伴生的经济现象,也归纳为新经济的范围。人类总不能穿信息、吃纳米、住基因、乘信息旅行。如果机械地把“吃穿住行”的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经济活动,都理解为传统经济,那么,人类社会就永远过渡不到完整的新经济阶段。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只要“吃穿住行”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或者说提供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都大大提高了,就应当逐步把它们都纳入“新经济”的范畴。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在经济上的作用大致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考察。微观层面:(1)改变消费产品的性能与质量,如TV、VCD、DVD、冰箱、汽车、服装、炊具等。(2)改变生产性产品的性能与质量,如数控机床、机械手、机器人等,同时,降低材料消耗、能耗、人工工时消耗等,节约的就不仅仅是信息成本。(3)改变生产过程或生产线的控制。宏观层面:(4)改变企业管理(信息化,决策优化、及时决策,强化对企业财务、物流等的控制)。(5)改变行业管理,强化行业指导,减少过度竞争与垄断。(6)改变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及时决策。正确决策,出台恰当的政策。(7)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改变社会观念。如。对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险、旅游等方面的改进。以上7个层面的改变,可以归纳为:信息的存、取、传、浓缩、优化等5个要素。
因此,高新技术结世界带来的决不仅仅是自身产业的产出和由此而引发的需求。而是所有产业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变化,是整个经济系统的变化。新经济、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产出与需求的经济,而是被它改造了的整个经
从人类经济历史的角度看,新经济的现是—个渐进过程(见图1)。人们很难在个渐进过程中划出一个准确的分割点,在个时间点之后是新经济。
人类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之中。本文称之为“新经济过渡朗”。这样理解的新经济是不死的,是人类经济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方向。这样理解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恰当地为自己定
三、新经济过渡期的管理与经济的主要特征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在新经济过渡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1.在新经济过渡期中,大规模制造的生产方式与随市场需求而变的柔性生产方式并存。不论哪一种生产方式。都将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控制、精准生产,依据市场需求而变的生产能力将越来越强。在生产过程中,将更逼近Just in time”和“零库存”的目标。
2.在新经济过渡期中,不论是高技术公司,还是非高技术公司,都重视知识的作用,都承认“知识产权应当入股”、“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已不再完全适用于新经济过渡期的经济发展了。
3.在新经济过渡期中,企业对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对货币资本的管理和使用,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企业对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管理和使用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在高技术产业还是在非高技术产业之中,这一趋势是相同的。不重视对知识的管理,都会在竞争中失利。即便是非高技术产业,在企业领导岗位中,设CIO(信息主管)或CKO(知识主管)的也越来越多。
4.在新经济过渡期中,企业的技术内化(例如建立技术中心)与技术外化(指定技术参数的要求,委托开发)并存。企业采用何种形式,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关,而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都或多或少地向“有利于知识流动、有利于创新”的方向发展。不论哪一个行业的企(哪怕是农业),不论采用何种具体的组织形式,都不得不重视如何有利于创新的问题。
5.在新经济过渡期中,企业对人员的培训与组织学习日益重要。高技术企业尤其如此。并且,培训与学习也逐渐从他动式(教师、教材为中心,学习者跟着教师、教材走),转向主动式。
6.在新经济过渡期中,与知识管理(例如,对R&D的管理,对专利的管理等)相适应的方法陆续出现。如并行工程,弹性工作时间,自我管理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相继出现。即便是在非高技术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弹性工作制方法。
7.在新经济过渡期中,计时、计件之类的激励方法与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激励并存。不论是高技术企业还是非高技术企业,对企业骨干人员、特别是技术骨干人员,股权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地位越来越重
从经济规律角度看,新经济过渡期的主要特征是:
1.在新经济过渡期中,经济周期与以往的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表现在新经济特征最为明显的美国。从1991年下半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约持续9年处于上升波中。上升波拉长了约1倍。在这个波段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一高(高经济增长)两低(低通胀、低失业率)”的良性状况之中。
2.新经济过渡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与生产函数。在新经济过渡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正在由单一的货币资本向“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转变。而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又由三个要素组成:人的知识水平,掌握知识的人的创造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知识的环境(包括实验条件、获取知识的硬软网络和有关管理制度)。度量这三个要素,可以用如下三个变量来表达:教育的投入(其存量为人力资本)、R&D投入(存量)、社会文化环境对创造和使用知识的助力或阻力。前两个量是易于用数量表达的,第三个量的精确表达较为困难。故而,在研究知识对经济作用的生产函数时,通常把第三个量省略掉。
四、新经济过渡期与亚洲经济发展的应对
如果仅仅从需求角度,把新技术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经济活动,理解为“新经济”,那么,亚洲就不能不采取“二元发展”的策略:同时发展传统经济和“新经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传统经济。诚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那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产业仍然是亚洲经济增长的源泉。亚洲必须先发展传统经济,先完成工业化,才能重点发展“新经济”。亚洲也应当发展一些“新经济”,只是为了不被发达国家甩得太
按照这种对新经济的误解。中国的发展也不能不重点依靠传统经济,因为“新经济”产业直接引起的经济增长,在发达国家每年也只有3个百分点,中国每年大约只有1——2个百分点,中国要按照7%——8%的增长率发展,经济增长的另外6个百分点,就只能要靠传统经济。
这样的策略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误解,把发展传统经济作为一种补课措施(补“发达国家发展传统经济”之课),从而用“发达国家曾经用过的传统的方式”发展传统经济。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当今的“传统经济”已经不是过去的传统经济了。不论是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与质量),还是生产的技术含量,都今非昔比。今天的亚洲、今天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今天的中国,只能用全新的方式,发展新的“传统经济”,其实就是发展过渡期的新经济。
这个所谓全新的方式,就是特别注重用高技术发展非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渗透非高技术产业,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只有这样,亚洲、中国,才有可能在新经济过渡期取得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跨越式发展,而不是拉大差距,被发达国家甩得更
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渡期的新经济(提高所有产业的技术含量)时,应当警惕掉入“盲目先进”的陷阱,应当讲究实效,讲究购买信息设备的投入产出比,注重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不一定都要买最先进的设备。否则,盲目购买先进设备,会出现如下三个结果:(1)救活的只能是美国已经落潮的网络经济;(2)由于自身人才不足,所购买的先进设备还没有来得及较充分地使用,就被更新的技术贬值了;(3)本国的高技术企业并没有因为购买先进设备而发展起来。中国在大搞“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时,也必须考虑这一问题。
五、新经济过渡期的亚洲社会变革
1.高速电子信息网与民主、平等。高速信息网络是当代民主与平等的新的物质基础。信息占有的不均衡,是不平等的基础之一。电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大削弱了这种不均衡,因而必将对社会平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信息传递的时间越长,信息越容易失真,越不利于民主的实施。电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把信息传递的时间缩短到几乎可以不计的程度,同时使信息失真率非常小,必将大大改进民主的进
即便是发达国家,其民主程度也会由于电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而进一步提高,至少不会出现戈尔与小布什的尴尬,也许还会出现更多的党派竞争,从而使其平等、公正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种族歧视能够得到更好地控
在高速电子信息网络的基础上,一切维持信息占有不均衡的制度,都难以为继,一切维持信息占有不均衡的努力,都将最终徒劳。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也必然会得益于高速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发生进一步的变革,向着更加民主、平等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整个人类社会都会得益于新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向着更高的阶段演
2.高速电子信息网与政府机构改革。基于高速电子信息网的政府建设,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建设高效、勤政的内部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系统,二是建设高效、公开、公平、勤政、廉洁的对公众服务业务系统。这必然引导出政府业务流程的再(GPR: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引导出政府职能的变革。网上审批、网上办证、网上招标、网上政府采购等等,都将大大减少黑箱操作,减少腐败的孳生,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开、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有利于政府机构的进一步精简,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有利于建设更贴近于民众的政府。而这些,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在新经济过渡期中,必须完成的任
其实,欧美等西方国家政府,在高速电子信息网的基础上,在建设电子政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GPR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再造各自的政府,也需要使各自的政府更加公平、公正、廉洁、高效,也更加贴近民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