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网络专区>>● 铁道通信>>铁通交流>>深度报道:铁通生存理由

主题:深度报道:铁通生存理由
发信人: zhanglu()
整理人: zhanglu(2001-09-14 10:13:48), 站内信件
7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固定电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这项政策影响最大的既不是中国电信更不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而是原打算凭借初装费的优惠价进入固定电话市场的中国铁通。铁通内部有实在人念叨说:我们刚一宣布7月份放号,几十年都没解决的电话初装费就取消了。
  7月12日,铁通开通了一条“京沪穗高速光纤网络”。这张高速光纤网络容量高达400千兆比特/秒(400G),以北京为起点,经上海到广州,覆盖了中国东部所有最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铁通和北电网络去年12月签约,前后建设开通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后继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另外四个环路工程正在招标,今年年底也会陆续开通。铁通对应标厂商的前提条件中的关键词是“快”。铁通急迫地想提升自己,想尽快进入市场,可仍然迟了一步。初装费在铁通进入市场前夕取消了。 
  铁通今年用于网络建设的投资是75亿元,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初装费原本是铁通当初设计中的主要建设资金来源和竞争力所在。铁通北京南站附近永铁苑小区3月份新装铁通电话只需630元初装费,比中国电信低将近一半。但是铁通没有想到初装费居然会这么迅速麻利地被取消了,这笔计划中的收入不翼而飞。铁通有人自嘲说:这只能怪铁通自己没有掌握好时机。铁通网络建设投资的回收速度无疑会大大减慢。
  另外,设备制造商们只好也和铁通一起分担这项风险。据了解,所有向铁通供货的厂商都必须同意“无条件延期付款”。全球电信形势严峻,各厂商自然要考虑这样做的风险。北电网络新兴运营商市场部总经理陈明说,在铁通还是专网的时候,双方就有很多合作。北电对铁通的赢利前景和信用都很有信心。但是有业内人士说,北电没有接受铁通的邀请,参加随后几期工程的招标。国内通信企业对铁通可谓鼎力支持,竞标积极,它们似乎并不太关心风险。
  不通之痛
  铁通总裁彭朋曾在今年2月28日承诺,铁通将在3~5个月内大规模放号。但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遥遥无期?彭朋坦白地说,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联互通的艰难超出了铁通的预想。
  彭朋的话里透着情绪:“现在中国电信还在沿用过去公网对专网的不平等接入政策。铁通每天都有巨大的损失。”彭朋所指的“中国电信”应该是中国电信下属的各个省公司。虽然中国电信总部的高层对铁通表示了道义上的支持,在7月6日达成了“中国电信与铁通互联互通的框架协议”(比铁通原计划晚了一个月),并且很快将协议文件下发到各省公司。但是由于牵扯了太多的利益纠葛,互联互通这个不存在技术疑难和任何创新之处的问题,在各地的谈判异常艰难。很多铁路部门的名片上一般会有两个电话,一个是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另一个是“路电”,走的是铁通自己的网络。北京的“路电”用户可以和中国电信的用户在电话里亲密接触,但是这期间发生的一切市话费都一分不剩交给了北京电信,铁通北京分公司基本没有收入。因为现在的北京铁通在北京电信的眼里仍然是个专网,执行的还是以前的接入政策,虽然铁通在法律上已经成为公众运营商。多年以来,铁通一直是中国电信的大客户,每年贡献几个亿的收入。现在这个大客户却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电信唯一的分食者。根据信息产业部的规定,中国电信应该在铁通提出书面申请的两个月内与铁通签定协议,无条件提供互联互通。
  目前,书面申请已经在信息产业部备案,各铁通分公司都在和中国电信的省公司就互联互通的具体细则进行谈判。目前除了广东、贵州等三四个省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其他地方都还处在胶着状态。铁通的各分公司刚组建不久,以前只管负责维护铁路通信安全的一群人,现在却要和中国电信谈判这个对于世界各国的电信管制来说都是最棘手的问题,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虽然谈判主体是铁通的分公司和中国电信的省公司,可很多问题横向沟通无法解决,又只好绕回到铁通总部,再由铁通总部去找中国电信总部协调。一个大圈绕下来,无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中国电信各省公司都是独立的二级法人,有融资权、建设权、人事权,它们对总部意见的认可程度和具体操作都和地方电信利益密切相关。总部签的只是个框架协议,实施细则都需要另说了。
  铁通有分公司抱怨说,中国电信某省公司表示:你要和我联可以,联接用的光缆和线路必须租我的,每条线路的月租费1万元。根据信息产业部规定,互联互通的线路由双方共同承担。铁通把情况反映给中国电信总部,中国电信立刻表示一定去查。
  有消息说,铁通准备先把北京的互联互通解决了。不管怎么说,北京铁通守在总部的鼻子底下,中国电信总部和铁通总部近在咫尺,北京电信的动向看得清清楚楚,北京的互联互通都不能尽快解决,实在说不过去。在总部的大力促动下,北京铁通估计8月份应该可以完成互联互通的谈判,进入工程建设。
  北京铁通和北京移动、联通的互联互通起步较晚,但是进展却比和中国电信的快。原因很简单,彼此没有竞争。
  铁通的四大业务
  “互联互通”只是铁通放号的前提。即便能够放号了,这点和中国电信相比少得可怜的用户数也不可能养活铁通。铁通很清楚:正在玩命投入建设的新网才是自己可能的命运转折点。
  铁通过去的网络号称中国第二大固网。但有人评价说:铁通的网络80%是垃圾。铁通自己人也承认,原来的网络设备比较落后,中继线很少,根本不能适应作为公众运营商后大规模放号的需要。所以铁通一拿到牌照就赶紧去筹划新建网络。这张已部分开通并即将覆盖全国的骨干光纤网将替代铁通的原有网络,承载铁通的所有业务。到那时,“铁通的网络是垃圾”的评价将不再成立。业内人士认为,这张网上将承载铁通运营牌照上的四大业务:长话、市话、数据传输、互联网接入。但铁通技术总监周惠林称:“建设这样一个大网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经营固定电话”。在这个领域,铁通将和中国电信“贴身肉搏”。
  虽然很多老百姓希望铁通能够尽快在城市中大规模放号,但是铁通和中国电信目前在大城市根本无法抗衡。在大城市,铁通和中国电信的网络覆盖面是1:10,在中等城市是1:7~1:5,在地级城市是1:3,在西部和县级以下城市大约是1:1。北京铁通今年的任务原本只有20万线,后来因为发展势头良好,超过了铁通的想象,才追加到30万线。在每个大城市,铁通都被局限在铁路沿线,想要向城市腹地扩展需要高昂成本。所以,创业期的铁通显然不会在大城市和中国电信打遭遇战。
  属于铁通的固话地盘并不是大中城市,而是西部和县级以下乡镇。但是,用如此先进的网络经营固定电话,尤其重点对象还是西部和乡镇,显然有点“杀鸡用牛刀”。而且固话业务的利润很少,否则中国联通也不会获得牌照后的很多年都没有把固定电话发展起来。铁通凭什么能保证自己到了西部和农村就能获利,从而收回巨大的建设投资呢?铁通的运营成本就真的比中国电信低吗?
  事实上,铁通“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能给铁通带来价值的是运营执照上的后两项内容:数据网和互联网接入,要争夺的是中国电信和网通地盘上的大企业客户。这才是铁通投入巨资建设骨干网的原因。
  通过开发西部和农村市场,铁通能够争取到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第二大固话运营商的形象。这对未来铁通争取大客户市场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都非常有利。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运营形象,铁通就可以和中国电信、网通在大中城市争夺ISP、新兴的小区、写字楼、新技术开发区乃至北京的各大奥运场馆。铁通目前数据网的规模虽然小于中国电信,但从网络结构和设备水平看,差距并不像固话那么大。铁道部每年投入数亿元建设的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着铁路运输指挥、车辆实时跟踪、票务系统等全网的客户信息,就是铁通数据业务现成的大用户。铁通完全可以靠着这棵大树一边建设运营,一边逐渐扩大范围到公众客户。
  铁通总裁彭朋说,铁通还将在今年10月开通高速互联网工程和全国统一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不过,与已有一定规模和运营经验的数据网相比,互联网是一块铁通不熟悉的市场。
  出租带宽是个小业务,但却是一块看得见的利润。铁通认为自己比网通这个“宽带专业户”更有优势。由于有铁路这层便利关系,铁通的骨干光纤网沿途可以下接到各城市、乡镇的车站,落地的点远多于网通。例如京沪穗骨干网沿途经过了300多个车站,骨干网就有三百多个出口,可以下接到三百多个城市或乡镇。相比起来,网通则更像“不靠站的直达快车”,很多城市的ISP眼巴巴望着,但是很难接上去。出口多的骨干网当然更受欢迎。据说现在已经有一些大客户和ISP来找铁通,希望租用铁通的网路。
  除此以外,铁通很希望能尽快开展IP电话业务,但是却还没有IP营业牌照。铁通有人说,IP只是固定电话的延伸,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没有网络的运营商都有了执照,自己这个有网络的固话运营商反而没有。有关部门是想让铁通专心经营固话,好和中国电信开战吗?铁通已经打过好几次报告,信息产业部说,正在努力!大家都在努力嘛!
  这些虎口夺食的打算还仅仅是打算。目前真正实在的能放到铁通口袋里去的钱来自铁路。但是,铁路给铁通的只是吃饭的钱,解决了生存,解决不了发展。目前有资格建主干网的几大运营商都在抢着铺设网络,能开展的业务也都大同小异。既然有人说铁通是为破除垄断而生的,那么也就不用指望它进行什么赢利模式创新了,生存下来就算完成历史使命。
  突破铁路线
  铁通想要把业务卖出去,尤其是要卖给有钱可赚的大客户,前提是铁通必须进城。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铁通,反过来的意思是,没有铁路的地方就没有铁通。铁路只能帮助铁通进入城市的边沿,只能守望在例如北京西直门铁路巷小区、三家店火车站这样的城市夹层里。
  要实现自己设想的任何业务,铁通都必须建设自己的城域网。铁通的骨干网沿着铁路开挖建设,铁路不会向铁通要“买路钱”。但是,独自开垦城域网却非常艰难,城建部门不会轻易允许铁通重新开挖建设,而租用中国电信的管道成本非常高。例如北京铁通更多地是在租用电力系统的管道。另外各个城市都已经有多股经营城域网的势力,很多地方政府也建设了城市信息港,铁通作为竞争者进入,首先得先和它们比试内力。
  相比铁通这个后来者的窘境,中国电信的网络却已经无处不在,连铁通的住宅区都长驱直入。拉一个企业客户进来,对于中国电信可能只是举手之劳。对于铁通来说,接近它们却意味着跋山涉水,绞尽脑汁。最后证明得不偿失。
  处境相似的网通很成功的做法是和地方势力共同建设城域网。通过参股地方广电的有线网络、宽带公司等形式,网通已经把很多地区的落地时间提前了好几年。铁通目前没有资金也赔不起时间自己重新建网。于是,“借力”成为铁通的第一战略。
  铁通和地方势力交换的筹码有两个:固话牌照和高速光纤骨干网。这对于众多缺少骨干传输网支撑又没有电信运营牌照的城域网所有者来说弥足珍贵。它们看来很愿意向铁通伸出橄榄枝。据说现在铁通的一些分公司已经在和地方广电的有线网络密切往来切磋。网通那个“数据网络与有线电视线路并行延伸”的办法放在铁通身上一样适用。但是通过和铁通的合作,有线网络可以经营的就不仅仅是数据业务了。还有若干上市公司也在紧紧盯着铁通,例如某家据说拥有“无线增值业务”牌照的公司就表示非常想和铁通合作,让铁通的固定电话也能适当地动一动。
  北京铁通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玉山说,现在北京城域网建设的主要合作对象是网通。由于网通比铁通先行一步,已经占据了一些小区的地盘。铁通可与网通合建网络,然后将铁通的固话和网通的宽带数据业务捆绑在一块销售。铁道部是网通的股东之一,有了这层姻亲关系,两家的合作似乎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当然此类合作的前提是铁通只经营固定电话,不经营宽带业务,才能保证不发生竞争。铁通大概也考虑到了这层关系,目前宽带业务主要由铁通的全资子公司铁通网络经营。
  能否盘活这张固话牌照,与地方势力结成上下游的产业链,是铁通从狭小的铁路沿线走向公众市场的关键。一张骨干网,一张固话运营牌照,一张有产业链支持的城域网,铁通的这三颗极其重要的棋子,是我们能看出来的铁通可以生存的理由。但有个前提,铁通得有本事先把它们做“活”了。
  周惠林说,铁通的野心不大,目前的目标只是从中国电信手中分杯羹罢了。铁通准备在2003年占有固定电话市场10%的份额。媒体都说铁通将在3年之内占据1/4的固定电话市场。周惠林说,这纯粹是异想天开,铁通从来都没敢这么想过。 
  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
  2001年4月29日第6次信息产业部会议通过了《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于5月10日发布施行。对新兴运营商与主导运营商互联互通中涉及的互联费用的分摊、网间结算以及互联互通的时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使用,并不得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条件。为互联而建设的传输线路及管道由双方各自承担一半。互联传输线路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规定标准收取租用费。暂无规定标准的,相关费用以建设成本为基础由双方协商解决。
  另外,《规定》对互联互通的时限给出了明确规定: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情况或网络运行情况,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当面提交互联的书面要求,并向信息产业部备案,互联工作开始启动。互联双方应当从互联启动之日起两个月内签订互联协议。
  互联互通的网间结算
  目前,互联互通的症结在于费用。其中,最直接的是互联所需工程费用(一次性费用)的分摊,用于互联的电路、管孔、杆路、机房的租费和通话费结算。对于一次性费用,一般来讲互联双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双方矛盾的真正焦点,是互联的电路租费和通话费的结算。根据资料显示,中国电信在互联中得到的费用与国际上16个国家的主导电信企业平均得到的费用相当。而新的电信运营企业在互联中支出的费用远低于国际上16个国家的新的电信运营企业平均支出的费用。
  在本地网范围内,移动电话用户呼叫固定电话用户时,移动公司要向中国电信支付互联的接续费。2000年,中国移动向中国电信支付的互联接续费约为34.6亿元,中国联通向中国电信支付的互联接续费约为5.9亿元。
  移动电话用户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以及固定电话用户呼叫国内异地移动电话用户时,互联双方是一种长途通话费的委托代收关系,移动公司交付给中国电信长途通话的费用不属于互联接续费。比如:移动电话用户呼叫国内异地固定电话用户时,呼叫时使用的是中国电信的国内长途电路,按照“谁的长途业务谁收费”的计费原则,正常的计费和收费情况是:此次呼叫应当以中国电信的计费信息为准,中国电信把计费账单交给中国移动,由中国移动向移动电话用户收费,中国移动留取互联的接续费(以0.07元/分钟计算)后,把长途通话费的剩余部分返给中国电信。同样,固定电话用户呼叫国内异地中国移动的用户时,也应是这种委托代收关系。
  鉴于上述情况,对于过网长途呼叫,只有电信运营企业从长途通话费中留取的费用(按0.07元/分钟计算),才属于互联的接续费支付的范畴。2000年,中国电信的互联接续费支出约为6.2亿元,占中国电信业务收入的0.4%。中国移动的互联接续费支出约为38.2亿元,占业务收入的3.4%。中国联通的互联接续费支出约为5.4亿元,占业务收入的2.6%。中国电信在互联中得到的通话业务收入约为230亿元,占其业务收入的13.5%。中国移动在互联中得到的通话业务收入约为520多亿元,占其业务收入的46.6%。中国联通的移动通信网在互联中得到的业务收入约为90亿元,占其业务收入的36.7%。而对于中国网通、吉通公司来讲,其全部的业务收入均来自于与其他电信网的互联互通。
  根据国外先进的电信管制经验,信息产业部在制订结算办法时,把互联成本合理地分摊到用户头上,一方面注意让主导电信企业在互联中尽可能多地得到一些费用,从而调动主导电信企业对互联的积极性,有利于互联监管;另一方面注意让新的电信运营企业在互联中尽可能少地支付互联费,减轻新的电信运营企业的财政负担,有利于尽早形成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局面。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