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uwaittiger(乐子)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30:51), 站内信件
|
一、 介绍
本文是我第一次朝觐的主要经历。 我不是学者,不是陪审员,也不是宣教人员,我只是个普通的穆斯林,对于伊斯兰的了解有限。我介绍此行的目的是使那些有意朝觐的人士多一些关于哈吉的知识,并希望通过我个人独特的经验体会,使那些未曾朝觐的兄弟姐妹们在阅读了本文之后能坚定履行哈吉义务的信念并身体力行。
在决定朝觐之后的几个月内,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哈吉的资料。我很快意识到,尽管阅读非常必要,发自内心的诚意更为重要,哈吉之行的两大要素就是诚意和明确的目的性。除读书之外,哈吉培训班也是获取哈吉知识的较好途径。知识方面的准备远比准备行囊重要得多。出发之前我还特意和一些有经验的人作了交流,他们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建议,也使我意识到此行将充满艰难困苦。
登上飞机我们开始了三周的朝觐之旅。幸运的是我们乘坐的是直达麦地那的航班,而非经沙特港口城市吉达转机,这样省却了中转的诸多麻烦。
二、 麦地那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麦地那都是个光彩夺目的城市,充满安宁和祥和;麦地那的居民则谦和有礼。在麦地那购物是一种非常愉快的经历(有一则建议鼓励我们在圣城麦加和麦地那购物,这样可使那里的居民受益,这解决了我此前关于在圣城购物是否合适的疑惑。)拜访麦地那的高潮当然是访问圣寺和先知的坟墓。在大净并仔细着装之后,我满怀快乐、焦急、渴望和感激之情来到先知的清真寺,以赤诚之心缅怀这位使者不平凡的人生,思索一个人怎样才能拥有像他一样的高贵品质与人格。此时的所思所想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眼泪喷涌而出。我仿佛回到了1400年前,回忆起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希拉山洞中第一次遇见天使哲卜利勒的情景,他为伊斯兰的早期传播而进行的奋斗,他的出走麦加、山洞避难、迁徙麦地那,他参加的数次战斗和他的辞朝。在麦地那的短暂停留是值得纪念的,感谢安拉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三、 麦加
依依不舍地告别麦地那后,我们穿上戒衣前往麦加。在午夜的寒风中我们来到这座城市,一路上感受着麦加交通的繁忙。麦加是个充满活力、不分昼夜的城市。在旅馆沐浴之后,我们前往麦加禁寺作副朝。圣寺内外铺满大理石地板,镶嵌着精雕细刻的伊斯兰图案,巍峨的尖塔耸立于夜空中。这雕刻着古兰篇章的大理石,赤金的拱形大门,宽敞的空间和成千上万虔诚的人们使整个圣寺显得庄严肃穆、气势磅礴。我们经和平门直奔天房克尔白。这座简朴的方形结构所呈现出的美丽和磁一般的吸引力远胜于世界上任何一座人造建筑,它的动感、庄严和神圣只有亲眼目睹才体会得到,令人不禁凝神祈祷。接下来我们随人群从玄石开始逆时针转“塔瓦夫”,人群拥挤,不可能亲吻和触摸玄石,只能远远眺望以示敬意。我们边走边念赞主词,在绕行天房七圈的过程中不停地作祈祷,因为我们坚信,在圣寺里所有的礼拜和祈愿都将得到加倍的报偿。一个多小时的绕行结束后,我们前往易卜拉欣立足处作了两番拜,继而去渗渗泉饮水,清凉的泉水令人身心洁净,精神抖擞。离开渗渗泉,我们来到萨法山,踏着哈哲尔当年的足迹,体会她在萨法和麦尔卧两山间七次往返奔走时的心境。安拉再次启示我们:在伊斯兰没有阶级差别和歧视。哈哲尔是位女性,曾为奴隶,且来自贫困的埃塞俄比亚,这些都可能是在非伊斯兰世界受歧视的理由;而今日我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跟随这位伟大的女性奔走。还有哪种经历比这更能令我们抛弃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呢?
而后,我们修理头发,去除戒衣,以整日的礼拜来等待五天的哈吉。在圣城麦加礼拜的情景令人感慨:每当唤礼声响起,所有的商业活动立即停止,商店关门,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优雅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圣寺;一旦礼拜结束,人流离开圣寺,日常的生活又重新开始。尽管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交流却并不困难,微笑着道一声赛俩目问候,就是排除一切障碍、维系兄弟情感的纽带。
从克尔白周围建筑的房顶看绕行天房的人流确实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验:每一个塔瓦夫的参加者都不再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融入到人海之中。塔瓦夫的神圣之处正在于此:团结的集体胜于个人。这是伊斯兰的本质,也是伊斯兰力量和胜利的根本所在。
四、 五日哈吉
伊历十二月八日终于姗姗而来。在麦加作晨礼之后,我们前往米那,在那里停留一日,为阿拉法特日作准备。次日我们登上阿拉法特山,迎接哈吉高潮的到来。那天,虽然阿拉法特山上聚集着230万穆斯林,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着的,只有你和你的养主进行着单独的交流。所有的时间都在礼拜、祈祷和忏悔中度过,时间过得很快,有时酷热难耐,但一想起先知穆罕默德曾在远比炎热、无水更为艰难的环境下奋斗,炎热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周身的不适也可以忍受了。安拉必拯救我们于地狱的烈火而使我们保持正道!阿敏!
日落之后,我们在穆兹达里法山度过了一个奇妙的夜晚。从阿拉法特山开始我就有了一种与以前不同的感受,身心精神变得轻松,心中充满喜悦、详和的情感,而这种感受此时更为深切了。
接下来的一天是古尔邦节。晨礼之后我们前往米那,揭开了极为繁忙的一天。象征性的击石仪式在形式上简单易行,但重要的是此活动背后的意义,即摒弃魔鬼的诱惑,去除个人的坏习惯和人生成功道路上的羁绊。接下来是宰牲仪式,用来纪念易卜拉欣遵从安拉的命令而献出自己的儿子伊斯玛尔。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伊斯玛尔”要奉献。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履行自己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兄弟的责任呢?是什么干扰我们执行这一首要的义务呢?是名誉、成功,日常会议或商务活动的繁忙,还是懒惰?今天我该脚踏实地地奉献些什么呢?
宰牲之后我们到麦加转塔瓦夫。我剃了头发,妻子的头发亦作了修剪,我们脱下戒衣,转塔瓦夫和奔走。此时身心极度疲惫,渴望好好休息,而人流又十分拥挤,推推搡搡简直达到了高峰,但我们还是振奋精神,坚持完成了所有的活动并返回米那。
而后的两天我们呆在米那击石、思索和洗涤灵魂。哈吉的最后一天是个星期四,击石仪式是在中午到日落之前进行的。不幸的是,很多人或因为疲劳、或因为想早点儿回家而急于完成这一仪式,结果导致人群蜂拥,造成多人受伤和死亡。但从总体来看,死亡人数仅占全体哈吉人数的0.008% 。愿安拉接受他们的朝觐并给他们以佑护。我认为如果官方能组织得好一些,这些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五、 总结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起程前的担忧和消极想法一扫而空。我奉劝每个人都去实践这一伟大的旅行,我本人唯一的遗憾是我作出哈吉的决定太晚。我给那些计划朝觐的人的忠告是:不要拖延。没有所谓的最佳时间,最恰当的时刻就是现在。不论你已为此准备了十年也好,或是仅有十天也好,你都能从你的诚意中获益。如果你的父母尚未去过,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哈吉是一生一次的旅行,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旅行;它使你身心疲劳却使你的灵魂得到提升,找回自我;它使你体会到你在地球上仅有短暂的一生,应有所作为;让你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世界穆斯林需要团结。哈吉的受益确是不可估量的。当然此行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在圣地有人旁若无人地争吵而官员们则袖手旁观;转塔瓦夫和击石时都有旁若无人地或过于失礼地推挤或打架;有些公厕的卫生条件不好;很多情况下需长时间的等待和排队;天气过于炎热,等等。但这些与朝觐的益处相比都无足轻重,实际上,这些都是专门用来检验我们的忍受力、耐性和坚定程度,也给我们机会去帮助别人。如果你牢记此行的目的和责任,那么,整个旅行就会富有意义,时间飞逝而每一天都充满安拉的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