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港 事 錦 囊 〗>>【 香 港 指 南 】>>【香港杂谈】>>一個內地科學家眼中的香港前途 (转贴)

主题:一個內地科學家眼中的香港前途 (转贴)
发信人: bkbkroac(豺狼)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9-09 11:54:06), 站内信件
一個內地科學家眼中的香港前途\ 張 力 光 

與其「東施效顰」不如「各展所長」 

  關於上海是否會取代香港亞洲金融(經濟)中心地位的問題﹐不久前傳媒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其中也不乏目光獨到之士。事實上﹐上海的經濟總量超過香港是必然趨勢﹐無非是個時間問題﹐政府干預一下就快一點(將長江三角洲的部分城市劃入上海管轄)﹐政府不干預就慢一點(因為上海經濟與整個內地經濟畢竟是一體的)。至於工業﹑金融﹑貿易﹑運輸﹑科技等產業﹐上海超過香港也是必然趨勢﹐香港又何必為此而耿耿於懷呢﹖所謂「環肥燕瘦﹑各有千秋」﹐香港自有香港的優勢﹐切莫「東施效顰」﹐以免「貽笑大方」。
 香港最大的優勢在「軟件(制度)」方面﹐上海儘管可以在「硬件(經濟總量)」方面超過香港﹐但在「軟件」方面上海(包括整個內地)至少20﹣30年內不太可能超過香港﹐而「軟件]作用遠遠超過「硬件」。  如果非要比一比的話,那麼香港應該與上海比「質(經濟效益)」﹐而不是比「量(增長速度)」。

  眾所周知﹐內地現在已有數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行列﹐但這些企業均為政府通過行政干預手段引導拼湊起來的﹐因此並不能證明內地企業已經具備良好的國際競爭能力。除非海爾﹑聯想這類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才表示中國企業真正開始有一流的國際競爭能力。繼續對外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早已成為內地的基本國策﹐香港在這些方面的巨大優勢是無與倫比的﹐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港人真正應該仔細斟酌的事情。 

「起了個大早趕個晚集」的香港投資者 

  港人的精明﹑敏銳﹑勤勞與善於投機是無人能比的﹐但港人(也是中國人)捕捉和把握巨大發展機遇的戰略眼光﹐卻明顯不如金髮碧眼的洋人。內地的外來投資多數來自香港或經港人中介﹐但在內地港資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如來自美國﹑日本﹑西歐等地的企業﹐甚至不如來自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的企業。進軍內地這個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港人可稱的上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先機﹐然而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孤芳自賞﹑小富即安的心態使港人不斷失去天賜良機而不自知。
 內地許多行業最早的外商投資企業都是港人興辦的﹐如家電﹑服裝﹑食品﹑玩具﹑日化等﹐可是現在市場上香港品牌的產品已是「芳蹤難覓」了。不少港商投資內地的歷史超過了20年﹐在這期間許多內地創業者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業。如果港商能夠抓住機遇與內地創業者精誠合作﹑優勢互補的話﹐那麽不僅成功的企業將會大大增加﹐而且還能實現陸﹑港雙贏的局面。遺憾的是大量好的合作項目被洋人搶得先機﹐因為洋人看上的是中國內地這個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而港人關注的卻是怎樣盡快在內地撈上一把。
 在內地人眼中的港商是那種聰明﹑精明但不高明的投資者﹐喜歡玩「雕蟲小技」和「渾水摸魚」﹐不擅長「資本運作」和「戰略(風險)投資」。內地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主要有三個﹕一是實現規模化(資源整合)﹑二是實現現代化(科技含量)﹑三是實現國際化(經營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港商完全能夠有所作為﹑也應該有所作為﹐但必須調整投資心態和策略﹐否則依然會是「近水樓台『不』得月」。
      
         西部大開發不是「餡餅」﹑不是「陷阱」﹑只是「題材」
 自從特區政府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到西部轉了一圈後﹐香港立刻刮起了一股西部風﹐有人躍躍欲試﹑有人拭目以待﹑有人搖旗吶喊﹑有人冷嘲熱諷。港人的「羊群」心理是比較典型的﹐有不同的聲音未必不是好事。西部大開發是中國政府根據中國未來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國家安全穩定的需要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目的是縮小東西部差距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長遠目標來看的確是一次機遇﹐但如果把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發生的現象與今天的西部大開發相提并論﹐那就大錯特錯了。
 之所以我們把西部大開發比做「題材」﹐是因為在祖國西部地區確實有許多可供商家大顯身手﹑大做文章的題材﹔但「題材」不是「餡餅」或「陷阱」﹐結果好壞完全取決於商家自己的「文筆」。如果可將改革開放初期港商投資內地的成功者比做「勇者勝」的話﹐那麽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的成功者必然將是「智者勝」。西部地區最大的優勢既非資源豐富﹑亦非勞力便宜﹐而是機會(題材)眾多﹐或者說那裡是「冒險家」的樂園和創業者的天堂。內地目前比較活躍的風險投資公司多為歐美企業﹐香港公司在這方面要比歐美公司有利條件多的多。通過自行收集大量項目建議書和商業計劃書的方式﹐不僅可以發現好的投資項目﹐而且還能發現大量優秀人才和好的合作夥伴﹐這些資源才是21世紀最有價值的寶貴財富。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才能真正「立足香港」


  雖然香港人很喜歡把香港比做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但香港人的內心深卻並沒有太多國際化的東西。港人的生意可以做到世界各地﹐但港人的胸懷則大多只能容納香港那彈丸之地﹐最多也就延伸到珠江三角洲地區而已。當然﹐像李嘉誠先生那樣具有國際眼光的企業家香港也有﹐但這並不代表香港人普遍具有國際眼光和世界胸懷。 

  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復甦的速度不能盡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是房地產業不能盡快重振雄風。其實這是一件好事﹐房地產是傳統產業中泡沫最多的行業。決定房價的主要因素是地價﹐決定地價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經濟附加值(投資回報率)。在同等條件下﹐地價高則經濟附加值就會相應減少﹐地價低則經濟附加值就會增加。過高的地價雖然可為香港帶來短期利益﹐但必將損害香港的長期利益。即使按香港現在的地價﹐已經有許多產業不得不向外轉移了。入世將迫使內地逐步適應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隨著內地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經濟秩序的規範﹐越來越多的產業向內地轉移是一個必然趨勢。香港依靠地緣優勢取得經濟高速增長的空間已經不多﹐只有盡快將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向依靠制度優勢和人才優勢方面來﹐才有可能繼續保持香港經濟的高水平。
 只有與內地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高度融合﹐才能充分發揮香港的制度(自由經濟)優勢和人才(金融經管)優勢。一個企業當中總有高級管理(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的差別存在﹐前者的收入往往是後者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如果離開企業這個舞台﹐兩者之間的差別也就無從談起了。香港人的商業才能也是必須要有一個能夠使其充分發揮的舞台﹐這個舞台就是蓬勃發展且潛力無限的內地市場和正在不斷邁向一體化的世界市場。
 美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高科技產生的高附加值和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戰略。高科技的東西香港學不了﹑也不應該學(因缺乏相應基礎)﹐但設計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戰略卻是非學不可的。其實能夠產生高附加值的不僅僅是高科技產業﹐現代化的科學管理﹑高超的資本運作﹑合理的地區經濟結構等﹐同樣能夠產生高附加值。在世界經濟的大舞台上﹐香港所擁有的比較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任何時候都應圍繞著香港自身特點來思考問題﹐盲目跟風﹑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都是不明智的。
多領域滲透內地經濟是維持香港優勢的基礎
 香港的所有優勢都可以用一個「流」字來概括﹐即﹕物流(運輸﹑商貿﹑中轉等)﹑人流(旅遊﹑過境﹑購物等)﹑資金流(金融﹑證券﹑投融資等)﹑信息流(電信﹑傳媒﹑視聽產業等)﹐因此﹐香港經濟繁榮與否的主要標誌就是「流」量大不大﹑「流」速高不高﹑「流」路順不順。內地加入WTO對香港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所謂機遇﹐是指內地入世將加快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以及世界製造業中心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對香港則意味著各種「流」的量會大大增加﹔所謂挑戰﹐是指中國電信﹑金融﹑航運等領域的對外開放將引入大量世界一流的競爭對手共同「逐鹿中原」﹐對香港則意味著各種「流」的量可能被瓜分。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在歐美競爭者尚未形成對香港優勢的威脅之前﹐香港率先對內地的各個經濟領域進行深度介入和滲透。這樣做不僅有利於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而且還能一舉扭轉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的狀況。香港在與內地的經濟技術合作當中為自己設置了許多禁區(劃地為牢或劃「行業」為牢)﹐不少科技含量和管理運作門檻較高的產業港商都不太願意介入(如大型機械﹑電器﹑採礦﹑石化﹑冶金﹑船舶﹑汽車等)﹐而那些港商願意介入的低門檻行業卻又不太願意把產業規模做大(如食品﹑飲料﹑化妝品﹑服裝﹑家電等)。給人的感覺是只想做「情人」﹐不想做「夫妻」。別忘了﹐「情人」可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通過參股﹑控股﹑合作﹑合資以及興辦獨資企業等方式介入內地各個經濟領域﹐是目前比較通行的做法﹐內地也十分歡迎港商參與內地企業的結構調整和管理運作。中國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之一﹐雖然有些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低於發達國家﹐但也有些項目是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中國工業及科技相對落後的根源不是科技(或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而是因為幹部體制僵化陳舊導致的官員(含國企負責人)素質不高。低水平重複﹑公文旅行﹑官僚主義﹑盲目跟風﹑作表面文章等弊端﹐不知扼殺了多少優秀的項目和人才。歐美企業家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把科技研發和風險投資的重點轉向了中國內地﹐港商也應抓住機遇乘勢而入。儘管內地也在大搞風險投資﹑留學生創業園﹑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活動﹐但在舊體制沒有徹底打破之前(至少需要10年)﹐所有這些活動仍然是「形式」多於「內容」﹐其中的原委也只有內地人才能真正理解。
 
           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聰明地進軍內地資本市場
  組團到香港或在本地舉辦各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已成為內地各級地方政府的一項愉快的日常工作。名義上是「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實際上是「政府唱戲企業捧場」。雖然不能說政府推介的項目都不好﹐但是以這種方式成交的合資﹑合作項目﹐或多或少的總是帶有政府意志的痕跡﹐因此前景不容盲目樂觀。
 俗話說﹕「男追女隔座嶺﹑女追男隔層紙」﹐「女追男」不僅比較容易﹐而且還能找到「如意郎君」。香港應以「女追男」的方式進軍內地進行投資﹐被人追雖然可以極大的滿足虛榮心﹐但風險也比較大。與其等別人給你推薦投資項目﹐不如自已在內地設立辦事處公開徵集項目。大企業可自己徵集(通過廣告傳媒宣傳)﹑中小企業可由社會中介機構(如香港中小企業協會等)代為徵集和評估。內地發展較快的企業大多採取資本運營的方式來擴充其資產﹐香港企業為什麽不能呢﹖只要自己主動找項目(方法要正確)﹐你就不難發現大量的「天賜良機」或「天作之合」。 

   利用內地人開拓內地市場是多數歐美企業和跨國公司的一貫做法﹐如果要低成本進入內地資本市場﹐就更離不開內地人的密切配合。港商在使用內地人才方面遠不如歐美企業那樣放手信任﹐也許港人覺得自己無須內地人的幫助也能如魚得水吧﹖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內地地方政府最希望港商投資的項目是基礎設施和國企改造﹐此類項目雖然比較穩妥但回報率較低。例如﹕購買一段高速公路20年的經營權要花10億元﹐每年的純收益為1億元, 20年共可回收20億元﹔但如果花10億的投資搞一個有前途的產業項目﹐20年後資產可能超過20億元﹔中國改革開放20年間﹐用幾萬元﹑幾十萬元起家, 搞到幾個億﹑幾十個億的企業太多了(當然也有不少失敗者)。 

  內地有的是好項目﹑新產品﹑高技術﹑大市場﹐香港有的是好體制﹑新思想﹑多渠道﹑高起點﹐二者優勢互補﹑緊密結合就一定能無敵於天下。大力開展民間經濟技術合作是未來的主流趨勢﹐內地民間乃藏龍臥虎之地(特別是西部地區)。由於內地普遍存在於國企和政府中的「精英淘汰」機制﹐致使許多優秀人才和科技成果被「體制性」埋沒。那些沒帶「博士帽」﹑沒有顯赫頭銜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人才(物美價廉)﹐那些沒有申請專利﹑沒被授予「重大科技成果」桂冠的成果才真正價值連城。
 以上觀點可能未必能被港人接受﹐然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對香港的持續繁榮總歸是利多弊少吧﹗此外﹐港人在不少方面都程度不同的存在重「現象」﹑輕「本質」的情況﹐如﹕把自由經濟片面理解為政府不干預﹐其實自由經濟的最大敵人是壟斷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與否只是維持市場秩序的手段﹔再如﹕盲目的排外心態是一種淺薄的小市民心理﹐這種人的共同特徵是除了生長在一個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外﹐自己並無任何過人之處(上海人原來也是這樣)﹔雖然香港員工的工資可能是內地同類員工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既然是同類員工﹐那麽他們之間的基本個人素質就不會有太大差別。
 總之﹐港人應好好珍惜和維護香港現行的制度﹐充分利用好現行制度所帶來的種種優勢﹐切不可「生在福中不知福」。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當年在內地獨領風騷的上海貨﹐曾幾何時已有不少產品悄然離開了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的特別關照﹐青島﹑大連﹑天津等不少城市也都想跟上海「叫叫真」﹗香港的未來就掌握在香港人自己手中﹐擁有世界一流的經濟環境和依托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巨大市場﹐香港經濟保持繁榮和興旺是正常現象﹐出現持續疲軟和效益下滑才是不正常的。【作者任職於煤炭科學西安分院】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