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历史·宗教·民族 ☆>>历史>>诗家切玉刀:3.诗与禅

主题:诗家切玉刀:3.诗与禅
发信人: plume001(羽)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9-01 15:53:13), 站内信件
                   3.诗与禅
    朱光潜这样说:“诗虽然不是议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注①]
    王瀛更说:“诗不入禅,意必肤浅。”[注②]
    姑且不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在诗与禅水乳交融之后,盛唐诗便登上了诗境的巅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分为以禅入诗[注③]、以禅参诗[注④]、以禅衡诗[注⑤]和以禅论诗[注⑥],盛唐诗人偏重前两者,而后两者在唐人书札笔记中也时有出现。
禅是如此深刻地契入盛唐诗,仅仅是因为诗人艺术思维的需要吗?不。
    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注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就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与诗一样力求创新,所谓“禅关悟后宁无物,诗格玄来不傍人”。[注⑦]
    诗与禅一样难言难评,所谓“禅玄无可示,诗妙有何评”。[注⑧]
    禅家要求“自觉”,诗也是。
    否认人通过逻辑思维认识客观真理的可能性,要从人生种种矛盾的思维模式中借助悟性摆脱出来。不向外驰求满足,而向内寻求自我内心的自由自足。诗和禅在最高状态上达成一致、相聚共生。
    禅道和诗思都是无形无象的,它们有相似的本体。一方面,“禅心尽入空无迹”它所要体证的是无形的“道”。另一方面,“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 [注⑨] ,诗所要捕捉的也是无形的“诗思”。
    禅道和悟诗,要有相同的心理条件:“道性宜似水,诗情合似冰”。[注⑨]
从来没有哪一种宗教或哲学象禅宗这样地切合中国诗,因而禅宗也就比任何一种宗教或哲学更加深刻地影响中国诗。
    盛唐诗人将禅意引入诗中却并不在字面上拘泥于禅;而是在写花鸟、绘山水、吟闲适、咏渔钓之中寓有禅意。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入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的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诗中有画而又含蓄平淡。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画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被贺知章呼为“谪仙人”的李白以他绝世的才气融儒、释、道于一身,禅理与诗思在他的诗中水乳交融。“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注⑩]内向反省的结果是世间万物本自我心,诗歌也就突破了词句的局限而蕴涵了深邃的禅机。“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注(11)]等等句子脱口而出,更是深得禅家机锋应答的三昧。
    在盛唐风气下,连执着于格律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许多充满灵性的作品。“水流意不竞,云在意俱迟。” [注(12)]意旨何其恬淡平静。“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注(13)]虽不合他一惯严谨的格律,却更显得自然洒脱。
    其余如孟浩然:“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14)]高适的“眠时乙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注(15)]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注(16)]等等皆富禅机,俱入理趣。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盛唐诗人,独一无二、横溢着禅家气息、令后人无法超越的盛唐诗。
************************************************
①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②见《诗人玉屑》引。
③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④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⑤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⑥以禅论诗,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诗的奥妙。
⑦齐己诗,摘自《全唐寺》P9442—9546。
⑧同上。
⑨齐己诗,摘自《全唐寺》P9442—9546。
⑩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1)李白《劳劳亭》。
(12)杜甫《江亭》。
(13)杜甫《不见》。
(14)孟浩然《题义公禅房》。
(15)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16)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http://www.rongshu.com/rss/ws_viewimg.rs?temp_no=0&imgno=0&no=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