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历史·宗教·民族 ☆>>历史>>响应号召贴原创:诗家切玉刀:绪论、1.禅

主题:响应号召贴原创:诗家切玉刀:绪论、1.禅
发信人: plume001(羽)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9-01 15:53:13), 站内信件
    若干年前的毕业论文初稿,定稿在前些日子的系统崩溃时丢失。
:…………………………………………………………
                         诗家切玉刀
                     ——禅宗与盛唐诗歌
                          绪 论
    著名诗人兼诗评家元好问有“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注①]这样十四字可以用来概括禅与盛唐诗的关系。而这一行诗本身也和盛唐诗一样,折射着释迦的灵光,并准确反映了盛唐诗风骚独领、后难为继的原因之一。
    对于盛唐诗,《沧浪诗话》这样评论:“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换言之,禅宗的灵气给予盛唐诗太多的灵感。
    禅与诗为什么会在盛唐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盛唐诗的成就,禅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1.禅
    禅,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一种意译为“静虑”,即所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简言之即沉思默想。另一种意译为“思维修”,要求的不仅仅是思虑,而且是对思想的一种修炼,比之前者,有程度上的发展与深化。
    禅从印度来到中国,在弘忍之后分化为以神秀为首的北宗禅派和以慧能为首的南守禅派。禅史上称前者为“如来禅”,称后者为“祖师禅”。郭朋先生将北宗神秀及之前的达摩、慧可等定义为“禅学”,而将自慧能之后的“南宗禅派”定义为“禅宗”,因为两者虽然都强调“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但前者(禅学)要求“籍教悟宗”,后者(禅宗)标榜“教外别传”;前者主张“凝住壁观”(坐禅),后者重在“参”(即参禅,主为静坐是“孽首因缘”,是“大错”的);前者说“渐悟”,后者说“顿悟”等等[注②],有着极大的差别。
    如果“直指本心”的话,二者的差别就在于禅学追求“渐悟”,而禅宗求的是“顿悟”。弘忍传法时,神秀和慧能曾各作一偈,可以分别看作是对禅学和禅宗思想的概括:
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佛性常清静)
    何处有(惹)尘埃。
    神秀偈完整浓缩了印度佛教的“戒—定—慧”三阶段的修行方式,也通俗地表现了佛教对世界和解脱的理解。但仅仅是理解,他明显地把“佛性”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就象后人对盛唐诗的研究,虽然可以很精深,但毕竟是一种局外人的态度。所以禅学是“学”,所以他提倡“渐悟”,认为人必须通过苦修方能学到“佛性”,这就和他的“佛性本有”产生了矛盾,而且他提倡的苦修和繁杂的清规戒律使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盛唐之后,渐趋式微。
    慧能偈是针对神秀偈而作,标志禅宗的正式形成。这一偈里,他抛开了“戒”和“定”,提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可得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他以“顿悟”破“渐悟”,认为既然“佛性本有”、万事万物皆有佛性,那么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本心”的发现与否,一旦“明心见性”,就可“即身成佛”,无须长期修行。
    由于“顿悟”,禅宗抛开了“戒”和“定”,不在乎清规戒律,“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注③]既然“我心即佛”,那么只要尊重自己的心就可以了,凡心所想,必是至理名言。
    由于“顿悟”,禅宗否定了“籍教悟宗”的可能,提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提倡“活参”,因为“佛性” 是本心所有,不可以修来,那么只要去“直指本心”即可,不能也不需要去顶礼膜拜谁,根本就“无佛无祖”[注④]
    禅宗如此不可捉摸又如此简便易行,恰好就切合了盛唐士大夫特别是盛唐诗人的心态。
************************************
①见元好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
②见郭朋《中国佛教简史》。
③见《景德传灯录》卷六。
④见《五灯会元》卷七。


----
大话西游  西    http://www.my169.com/~freevoid/gif/res/grocery/tea/2.gif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