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uoshatian(罗※刹※天)
整理人: sewen163(2001-08-28 11:25:20), 站内信件
|
经营危机的来临
--劳动争议
重建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战后四年时间里,战败混乱局面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日本的经济。物资极度紧缺,物价飞涨,恶性通胀率居高不下。在城市里到处可见人们用战火灰烬中仅存的衣物或家具换取一点点大米或山芋等聊以果腹。
为了挽救因通货膨胀而濒于崩溃边缘的经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彻底的通货紧缩政策,所有从复兴金库或城市银行的贷款都被严格禁止。结果造成国内购买力极度低下,对本来就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日本汽车工业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饱受了市场需求锐减和资金周转恶化的双重打击。
丰田也毫不例外地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 尽管每个月有3亿5千万日元的产值,但真正能从市场上回笼的资金有的月份勉强达到2亿日元,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为了填补资金空缺需要从银行贷款,但可供担保用的资产也所剩无几,没能支撑多久就出现了严重的资金不足。在当时那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丰田的销售店根本卖不出去汽车,只能死守着大量的库存车辆靠发行承兑汇票勉强度日。
终于,丰田连给职工开工资都发生了困难,拖欠工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不得不酝酿裁减人员的计划。这种情况发展到1949年(昭和24年)4月,终于引发了工会组织的罢工。工会坚决反对裁减工人,为此劳资之间开展了无休止的谈判。对公司来说,不缩减生产,不裁减人员公司就难以为继,所以不肯向工会做出让步。而工人方面则举行示威活动,坚决要求公司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双方僵持不下,劳资争议发展成了长期对抗,这又使得原本的亏损进一步扩大,公司陷入了随时可能破产的危机。
那一年3月份的汽车产量为992辆,4月为619辆,而到了5月则仅生产了304辆,生产出现了急剧的滑坡。正当这时,有24家城市银行做出决定为丰田提供重建公司的协调融资,但条件是要求丰田的销售部门与丰田脱钩,实行独立经营。于是在1950年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成立,直到1982年(昭和57年)7月再度与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合并之前,所有丰田生产的汽车在日本国内和海外的销售都是通过丰田汽车销售公司进行的。
要不选择破产,要不选择裁减人员重建公司,劳资双方就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反复彻底的讨论后最终达成协议:工会同意裁员,从职工中招募自愿退职者,将原有的7500名职工裁减到5500名;同时资方除社长丰田喜一郎一人外,其他经营管理人员全体引咎辞职。
1950年(昭和25年)6月,历时1年3个月的劳资纠纷终于宣告结束。 丰田汽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丰田喜一郎在其后不到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他最后的生涯。
这次劳资纠纷是丰田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它使丰田的劳资双方都得到了很多教训。经过这场纠纷之后,劳资双方都懂得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没有企业的成长发展就没有职工生活的安定;反之,没有职工生活的安定也就没有企业的成长发展。今天,丰田人把劳资关系看成是汽车两边的轮子,任何一边都不可或缺,正是因为当年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痛苦的经历。而现在丰田所有企业活动的成功也无不仰仗于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良好的劳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