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合纵连横>>关于纪录片

主题:关于纪录片
发信人: sweetarain(鸭子安)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9-01 12:16:47), 站内信件
    任何生命体都需要表达——黑色的树木需要开花。

    人是一个矛盾的生命体——既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又渴望熟识它。由于人的这种特质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症——害怕真实逼近自身。
    人类在原始生活的劳作中创造了音乐、绘画、雕塑和诗歌(文学)来表达对另一个未知世界所托付的美好幻想。所以这些艺术显得秉性温和。而当人们坐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里看第一部电影时,却惊愕万分,都欲要奋袖疾走。电影呈现的真实在它诞生之日就给自己确定了一个令人恐慌的形象,尽管后来,人们逐渐了解它,亲近它,但对它的恐惧感(或说对摄影(像)机的恐惧感)并没有消失。然而,有由于渴望熟识生命的态度,电影毕竟还是出现并且生存下来,非但如此,它蓬勃的生机正如洪水猛兽一样侵占着人们的生活,开启了对自身世界警醒的监视。
    真实是一种伟大。不偏袒地讲,由于摄影机能自动曝光使得电影成为所有艺术中最能真实还原生活本身的艺术手段。正如巴赞所言:“自然真实本身即是电影表现手段。”而在电影的诸多片种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美学内涵和对外界事实真实性的本真态度完成它对现实生活最朴素的叙述和表达。它成为电影中最真实的表现手法。
    所谓“纪录片”最早是在1926年格里尔逊评论弗拉哈迪的《蒙阿那》一片时使用的,而它的出现则早于名字的提出。首先,电影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诞生于世界的。
    纪录片是电影里的“亚当”,是上帝创造给电影的第一个孩子。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放映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其实就是一部一分钟的纪录短片。摄影机的机位固定不动,没有剪辑完整的记录下一辆列车进入站台的全部过程。卢米埃尔兄弟的机器抓住了生活的实景,它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影响,确定了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这之后,卢米埃尔又拍摄了《代表们的登陆》,成为世界上第一次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尝试。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16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采用了部分“搬演”的方法,给纪录片赋予了新的定义——“创造的利用现实”这也是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根本功能所持的态度。1928年法国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雨》给予纪录片浓浓的诗意。它用诗化的语言取代了纪录片原先给人的干涩、直白的表达形式。在真实的影象中,雨的律动成为生活的节奏。用视觉的交响乐、节奏和运动重现出真实的生命。
    三十年代,受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以格里尔逊、保罗·罗沙、巴锡尔·瑞特等的为代表,掀起了英国的纪录片运动。他们不主张在纪录片上追求诗意,而是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由于思想分歧,形成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二是认为纪录片应当更直接地用作宣传手段。
    五十年代,欧美出现了“真实电影”。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如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让·鲁什、克里丝·马克等等。人们对真实现实的重视、肯定和诚实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给予纪录片更大的认可。“真实电影”还将纪录片带进了故事片。纪录片独特的拍摄风格是故事的戏剧情节增强了真实感和现实性。比如在阿涅斯·瓦尔达的影片《无法无天,无家可归》中就可以看出很明显的纪录风格。
    纪录片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风格化的叙事形式以及丰富的表达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文献片、报导片、探险片、科学研究和短故事片。由于类别的不同,不同的内容相应的有它自己的表达形式,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抒情散文,甚至是诗。但总的来讲,它与故事片的叙事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纪录片的纪录性要求它对生活或生命有最真实的还原(即重述)这就不象故事片有很浓重的人为编排设计的情节和人为参与(拍摄现场)。纪录片的表述更直白、明了、简洁,往往是用采访实录,或是旁白解说来表达。顺便在这里提一下,纪录片有主观介入和客观纪录两种方式,采访实录就属于主观介入,即明确地告知观众摄像机的存在。以及摄像机后面的人的存在。我倒比较倾心于主观介入的拍摄方法,给纪录的空间以最大的真实和平等的宽容态度。没有隐藏的暴露状态。而客观纪录多少显得冷峻了一些。
    另外,一般故事片主要是以人为中心。人的语言为主要表达物,而在纪录片中,生活展现出的是包容其内的一切生命实景,所以无言的墙根小草,残破的瓦砾,有目难睹的微生物,弱小的动物……都可能成为视觉中心和主题。它们在风中摇摆的身姿,它们低低的鸣叫……都可以成为讲述的语言,而人的语言仅成为辅助性台词。由此,不得不说——真实是一种平等,任何生命体都需要表达。
    纪录片的实地拍摄也有别于故事片。一般的纪实片都是实景拍摄,在真实完全敞怀的大自然中存在了很多突发性的事件,所以对编导和摄影师有更高的要求。导演不可能完全把握现场,很多突变是不可能靠导演全全控制的。摄影师此时担当的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职务。他需要根据现场特殊的问题作出快速、果断的判断和反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抓拍到意想不到的瞬间。而作为导演则应尽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计划。“什么都不行,惟有导演的执着、意志和本能,他可以花上数周、数月的时间来捍卫自己的计划……”从弗雷德里克·萨布罗的话里可以看出导演需要有怎样的忍耐力和判断力,这一切都考验着他的愿望是否能最终实现。提及编剧,这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生活的流逝把生活自身推到了主编的位置。
    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我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性,一是社会性。从艺术性的角度讲,纪录片是最大程度还原生活的真实语言,所以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其次,纪录片的叙述表达形式是最生活化,也是最简朴的。也可以说是最深奥的,直白的文字后面的情感内涵并非轻易就可完全体会。再次,纪录片具有最大的偶然性,这种不稳定使得他具有巨大的灵活能动力。从社会方面讲,纪录片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很大的教育意义,它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是最直截了当的宣传手段。同时,它还具有历史意义,是历史的见证者。除此之外,它的平等与博爱的态度使得它的社会价值高于一切艺术,它是生命体共有的表达和窗口。
    中国近些年来很有走“真实电影”的趋势。贾璋柯的《小武》,吕乐的《诗意的年代》等影片,用手持摄影,非职业演员,同期录音等拍摄方法,以及没有剧本台词而让演员即兴对话,不加美工处理的现实生活空间都体现了纪录片的叙述特点。这种现象倒让我欣喜,对于真实的关注和不加掩饰的表演与空间都流露出现代电影人坦然释怀的心境和对自身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生命体的重视和珍爱。他们的思索是必要的。
纪录片记录下生活中的生命,生命里的生活!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拍电影,电影也应该随时随地地拍生活。



----
经 典 是 不离不弃的心
浪 漫 是 一生一世的事
用你们的真心 构筑我们的故事……

人文艺术·浪漫经典小说
----->->--Sweetarain--<-<[email protected] 
            鸭子安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