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神话·传说 ☆>>现代女儿国的传说(转)

主题:现代女儿国的传说(转)
发信人: yiyunz(兿云)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7 21:38:43), 站内信件
     秀丽的泸沽湖,神秘的摩梭族人,奇异的“走婚”制,世代沿袭的母系氏族大家庭。
“女儿国”,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以前,只是通过传媒断断续续了解一点,最初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看到女儿国时,也曾凭想像勾画出一个粗略的“国貌”,及至身临其境,才觉得非常可笑,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
  最近,怀着已久的向往,我终于踏上了赴“女儿国”的路程。我从内地先直飞昆明,然后从昆明乘大巴行程600公里,先来到滇西北高原上的文化名城———丽江市。一路领略了云南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蓝天白云,水秀山清,让人心旷神怡。
  丽江到“女儿国”,直线距离约有100多公里,因新修的路有些地段不太好走,我们还是走了老路,出丽江市没一会儿便开始翻越小凉山。小凉山属横断山脉,山高路险,旅行车在山间盘旋,苍茫的金沙江被踩在脚下。还没感到有一点旅途的疲劳和焦躁,300公里的盘山道已过了大半。当接近“女儿国”时,导游让我们下车稍事休息,等一下后边的车队。我站在盘山公路的顶端,放眼望去,在群山环抱之间,一个美丽宽阔的湖泊展现在眼前。秀丽的湖光山色,奇异的天光云影,立即使人如醉如痴。这就是泸沽湖,养育了世代摩梭人的母亲湖。环湖四周居住着我国一个奇特的少数民族———摩梭族,“女儿国”指的就是这里,但并不是像人们想像的,女儿国都是女人,而是对摩梭族母系社会的一种称谓。摩梭人散居在云南西北部宁蒗县的永宁、拉伯、大兴和四川省盐源县的左所、前所、瓜别等地,人口共有三万余人,云南境内二万多人,这是我国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习俗的少数民族。
  车队到齐后直奔山下,来到泸沽湖边摩梭人为接待游人新建的“摩梭山庄”,一排摩梭族姑娘早已等在那里。她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唱着悦耳的山歌在欢迎游人的到来,很多人争着与摩梭女合影留念。
  我们居住的小木屋是两层小楼,全是木制结构,打开窗户,整个泸沽湖尽收眼底。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喧嚣,平静的湖水、清新的空气、环湖的山峦全被绿色覆盖,一派原始生态。
  晚上,摩梭人专为游人的到来组织了篝火晚会,一个摩梭男子在不停地吹着笛子,一大群摩梭女翩翩起舞。我既不能歌,也不善舞,然而被晚会的气氛所陶醉,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舞队中。摩梭女们一点也不拘谨,拉着我一个劲地跳,一个劲地舞。
  摩梭族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母系家庭成员都是一个外祖母和母亲的后代,即一母所生的孩子永不分家,永远和母亲、舅舅生活在一起,男不娶,女不嫁,家庭内部都是母系血缘的亲人,没有父系成员。整个家庭中母亲处于支配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亲属关系中有外婆、母亲、舅舅、姨妈及子女,没有女婿、婆媳、妯娌、叔侄等关系。家中的女人们,在观念上认为姐妹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不分彼此,孩子们也不分母亲或姨妈,都称作“妈妈”。
(二)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那她们怎样传宗接代繁衍后裔呢?这也正是我们走进“女儿国”后,很急切地想知道的问题。摩梭人的“走婚制”称得上是奇异的婚配了。摩梭男子到了18岁后就开始走婚,平时男女在生产劳动、赶会逢集、篝火晚会等场合相识、了解,然后建立感情,接着便开始走婚。
  在泸沽湖四周的山间小路上,每当夜晚来临,经常能见到匆匆赶路的摩梭男子。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有点神秘,尤其是在夜幕中或月光下的山道上,遇到陌生的男子,你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偷或强盗,在摩梭山寨没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们都是些十分善良的人,怀揣着一腔柔情,要去投奔自己心爱的姑娘家。到了第二天黎明时分,女方家人还未起床时,他们又要踏着薄薄的露水,在山道上悠悠而归。开始走婚时,男到女家要去得晚,互对暗号后人不知鬼不觉地进入闺房;第二天走时起床要早,鸡叫头遍、大地朦胧、星光稠密之际就得溜之大吉,以免碰到女方家人不好意思。尽管如此,这种走婚的形式也不受家族、宗教、父权之类的干扰,更没有母舅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完全以感情为基础,合得来就在一起,合不来就分手。这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叫“走婚”,也有叫异居婚的。在婚姻问题上,完全由男女双方掌握尺寸,母系家庭的成员都无权干涉,更不会出现包办,尤其是甥女,舅舅连过问都不行,打听一下都是害羞的事,更不会做主。但是,一旦发现恋爱双方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舅舅和母亲就会出来劝阻,以便沟通思想,阻止一场危险的近亲婚配。实际上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只是不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罢了。听当地人说,“文革”时破四旧曾强求到了婚龄的摩梭男女,组建一夫一妻式的家庭,男要娶妻女要嫁人。有的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也建立了家庭,但“文革”过后没几年,各自就又回到各自的家。可见母系氏族社会的生命力之强非人为因素所能改变。
  “走婚”,是旅游者与摩梭人交谈的一个较有兴趣,也是内容最多的一个话题。因为通过“走婚”话题的展开,也窥探到摩梭人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的方方面面。摩梭人很健谈。并不忌讳这个话题,相比之下旅游者反倒躲躲闪闪,不敢直截了当。
  在我们到达后当晚的篝火晚会上,怀着对摩梭人奇异婚配的好奇,我首先向与我共舞的一位摩梭女子拉开话匣:“你今年多大了?”回答:“23岁。”“走婚了吗?”“走了。”摩梭女回答时大笑道:“问男的才是走婚。”我突然一怔,也觉得失了口,接着说:“反正都是一回事吧。”我又问:“走了几个了?”摩梭女稍微一顿,若有所思,然后回答说:“三四个吧。”“有孩子吗?”“没有。”摩梭女很开放,无拘无束,交谈时没有一点羞涩和难堪,对她们来说,可能这个话题再平常不过了。
(三)
  在赴“女儿国”的路上,导游一再告诉我们,摩梭男女走婚,完全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因为他们从不举行盛大的婚礼,也不涉及离婚的财产分配,更不受亲人氏族的干预。为印证这些话,也为了更深入地走进摩梭人的生活,我决定以假当真与摩梭女子关于走婚的话题深入交谈。篝火晚会上,有一位摩梭女子非常大方地拉着我跳舞,并不时指点我的舞步,我也适时向她提出问题。我问她:“你们摩梭男女走婚,要的是感情做基础,对吗?”她昂着头显得很高傲地回答:“对呀。”问:“有感情不一定全是对你们摩梭男子,对有感情的外地人也可以走婚吧?”“是呀,可以的。”我又问:“咱们在一起玩得这么开心,算不算有感情呢?”回答:“算呀,但不能算很了解。”问:“如果明天我想继续与你加深了解,约你一道上山下湖走一走,可以吧?”回答:“那有什么不可以呢?”问:“如果我感到走得很累,而且凑巧又走到你的家门口,能进去休息一会儿吗?”回答:“完全可以。”问:“假如说话晚了,天已黑走不了了,想在你家住一夜可以吗?”“我们摩梭人很好客,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问:“假如晚上我还想与你多聊一会儿,就在你的房间休息行吗?”摩梭女听后大笑起来,说:“那不行,那要有感情才行。”我佯装不解地问她:“咱们已经这么熟了,还不算有感情吗?”她说:“我感觉到有才算有,不是你说有就有。”摩梭女看到我一本正,而又显得很失望的样子,一个劲地捂嘴大笑。这一席对话,也着实让我冒冷汗,因为一些假设过于直白,然而摩梭女却轻轻松松,不以为然,反倒觉得我大惊小怪,这也许就是处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吧。
  当我们俩交谈时,另一个摩梭女在一边静静地旁听。当我们结束谈话后,她竟非常坦率地对我说:“你不是要走婚吗,咱们走吧?”这突如其来的发问,使我一时竟无言以对,因为我只是以走婚为话题,并没有其他任何想法,所以对眼前这位摩梭女毫无遮拦又难以琢磨的情感,确实不知如何是好。为不使气氛冷场,我以退为进地说:“你们摩梭女对意中人有一种传递暗号的方式,我没有接到你的暗号怎么‘走’呢?”摩梭女听后马上走过来拉起我的手,对着我的手心抠了一下(这是摩梭女在篝火晚会上同意与男子走婚时发出的暗号)说:“这样行了吧?咱们走吧。”我一下子愣住了,支支吾吾地问她:“你家在什么地方,这么晚了怎么走呢?”她笑着说:“你看,你一点诚意都没有,我们摩梭族的男子为了爱情,刀山火海也敢上。”碍于面子,我只好应付说:“你先走,我随后跟上。”摩梭女寸步不让,马上又说:“我要划船回去,你不是本地人,怎么能跟得上呢?”原来她的家在泸沽湖的那一边,属四川境内的摩梭人。当时已凌晨时分,望着漆黑阴森的泸沽湖,我真无法想像,一个女子竟敢独自划船回家。只见她打点行装,挎上背袋,边走边对我说:“再不决定可没有机会啦。”面对这位摩梭女真假难辨的“邀请”,我再也无言可对了,只有向她招手告别。转眼间,她便消失在黑夜中。回到小木屋,推开窗户,远眺静静的泸沽湖,在昏暗的月光下湖面似有微微的涟漪,这是不是那位痴情的摩梭女正在荡着双桨摇船回家呢?
  第二天,我们乘坐摩梭人特有的诸槽船,在泸沽湖上畅游。划船的是一位18岁的摩梭族男青年,当问起他是否走婚时,他两手用力抖动着双桨不出声,只是笑。交谈中我冒失地问起了他的父亲,(因为在摩梭族,一般是不提父亲的。)他倒没有任何反感,他说他的父亲是法国人,18年前来中国旅游,那时丽江到泸沽湖还不通车,他的父亲翻山越岭走了五天五夜才来到这里,他的真情打动了母亲。他说,他7岁那年父亲来过一次,平时也经常有信过来,他也曾想去法国看看父亲,但母亲不太同意。好在他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母系社会的大家庭里,压根儿对父亲都是淡漠的,所以看得出他并没有过多的牵挂和思念。
秀丽的泸沽湖,神秘的摩梭族人,夜投晨归的走婚制,世代沿袭的母系氏族大家庭,这一切都给游人留下了不尽的话题,然而就对摩梭人的了解而言,这不过是蜻蜓点水,略知一二而已。


----
 http://go1.163.com/954marketing/77.gifhttp://www.yueer.cn.gs/images/006.gif>http://www.yueer.cn.gs/images/005.gifhttp://www.yueer.cn.gs/images/004.gifhttp://weiai_2000.top263.net/01131.gif http://www.chineseculture.com.cn/suo2.JPG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