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zgezi(凌云阁)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20:47), 站内信件
|
见 性
元音老人
《楞严经》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个性是妙有的真空体,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有丝毫形相,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真空万能体是构造、变现一切的主体。就是说,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为一切色相无不都是真空妙有的体性所显现的,都是我们的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无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则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与真空妙有本来没有两样。但是,世上的人往往都执著有形象的色为实有,且迷入心窍、牢不可破。佛悲悯众生,教我们认清真理,强调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不异者,就是没有差异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为性空之故,才能显现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经成为一种有色有相的实体,就不能显现诸相。为什么?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我们这间房子空了,才能搬进来桌子、大立柜等等。相反,这个房间堆满了东西,已没有空的地方了,那就什么也搬不进来了。所以,性体是真空无相,才能显现一切色相,才能变现千差万别的妙相。
正因为自性无相,是不可以眼见的,所以又称性为妙体。无论在身体内外的哪一个部位都找不到它。把头脑打开找不到,把身体解剖了,把心脏剖开了,也找不到。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了无踪影,了不可得。这就是说,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用眼见的。眼前一切的有相的境物,虽然可以借其“见性”来看见到,但是谁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个“见性”呢?因为眼睛只能看见有相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与其相对的东西,不和眼睛相对则不能看见。譬如: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因它不和眼睛相对,就看不见了。而自性是绝对的真心,不是相对的东西,所以不能眼见。假如有见,就非真见了。
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眼见。所以,性为真空。虽然是真空,但它能够应缘起用。就是说,对境之后,它能够发识,能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顽空。当“见性”通过眼睛对一切色相分别的时候,一切色相才显现。譬如,我们看见一个人,你怎么会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东西呢?你又怎么会知道是男是女、是张三还是李四呢?这完全要靠意识的分别,才能把这个人的相显出来。既然色相是由见性所现,所以色相就是性。
依此可知,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作用,从而显现一切色,也就是六尘。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色不能离性,性也不能离色。离性就没有色,离色也没有性。
有人问,如以“见性”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还是先有见呢,我们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说先有见,后有色相,那么见应在前,色相就在后了。但没有色相,你能见个什么呢?又怎么能谈得上那是“见”呢?所谓见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见到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若无色相,又从何而起“见”的作用呢?所以,“见性”只有从色相上才能显示它能见的作用。反过来说,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见,那么色应当在前,见应当在后。然而,没有见又何能显色呢?既然没看见,怎能会知道有什么色相呢?也就是说,没有“见性”,这个色相从何而显现出来呢?大家都没有见,那么,色相虽有也等于没有,也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性与相是不能分离开的。“见性”如此,其它的诸如闻、嗅、尝、觉、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说,色之于性,两者之间是不能分离开的。性的本体即空,那么色的本体又何异于空呢?因此,色和空是了无分别的,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不二法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都不二。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说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说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体,不能分离出来。你一定要分别,那就误入歧途了。我们曾反复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为水和波浪同是以湿为体。水是静止相,而波浪是以动为相,水因风起了波浪,相又则由静变为动了,相变了,看起来是两样,但都是一体。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镜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无论用什么材料,或作成什么样式,只要是镜子,则都能显影。倘若不能显影,就不成为镜子了。因镜不能离影、影不离镜故,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故称之为不二法门。我们人从生下来一有知识就把性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等一切影像都当成真有,而去捕风捉影。也就是说,只看到影子,晓得影子,而不晓得影子是镜光显现出来的,没有认识这个镜光。倘若我们能认识了这个镜光,也就识得佛性了。为什么呢?因为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而镜光总是常在。镜子是猫来猫现,狗来狗现,所显现的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从不变异。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们常说“沧海桑田”现在是沧海,将来可变为桑田;过去是桑田,现在却变为沧海了。譬如,我们中国的云南从前是大海,现在变为山和田了。虽然这些色相和刚才所说的镜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断变化,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和性体一样,是没有生灭、如如不动的。
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透过,就是明心见性。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谈到明心见性,犹如谈虎色变,不敢靠拢。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难以成就。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不是没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其实,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万能智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都具如来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见性高推圣境,而认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这能见、能闻等八大作用处,回光一照,认识这能见者是谁,能闻者是谁,在这上面一见而肯定,再不生疑,进而绵密保任,不要让它沾染色境,时时空灵。才有念起,便予觉破;刚将着境,随即牵转。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自性是无相的真空体,性空无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无须企求,无须患得患失。《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自己做得主,不为别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
摘自《恒河大手印》
----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佛说三世因果经》节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