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d_angle(凉夏心情)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4 22:25:55), 站内信件
|
想的多了,写的多了,会变成少年老成,最终导致灵感的匮乏。这是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提级到的。以他这种思维,这种学识,也会有在写字台前不知所措的窘迫的时刻,可想而知,他的文化领域到了何种苍白的境界。这是他选择一段苦旅的原因,也是《文化苦旅》的主基调。
读了自序,我不免为余秋雨的困境倍感担忧;同时也对他的这次苦旅有所期待。事实证明,我等来的是徜徉在文学中的余秋雨,徜徉在中国古文化魅力中的余秋雨。他拥有了太多的思想和灵感,他在写字台前的写作更是行云流水,满腹经纶而急需要表达。
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称之为“文化苦旅”呢?苦在何处?读了之后,才一目了然。余先生是为中国古代经书被祖先无情的抛弃而悲哀,也为洋人以低价获取珍贵的经书而愤怒。他对于这次的旅行带有了太多的感情,对于旅途上的一些名胜抑或是残迹,他都可以窥视到从前,窥视出一些与他相关的人或事,这使他的思想飞溢,灵感无边。
有一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极深。它讲的是余先生费了好大力气爬到一座沙山的顶峰,此时此刻的感受却是落寞的。站立于极少平方米的山顶,有的是太多的局限和缥缈,当他看到山脚下的那潭清澈泉水时才真正寻找到心目中的最美。在如此沙漠境地,你会认为站在沙丘上快乐呢、还是站在泉水边快乐?答案是唯一的。傲视群雄时只会让你觉得高处不胜寒,你需要的只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就像当你灵感缺乏时千万不要凭空捏造,要像余秋雨那样进行一番文化苦旅,收获方会无穷噢!
余秋雨,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他做到了用中国文化来作为自己写作的基石,这将是一块非常牢固的基石,面对枯燥的学习生活,面对穷尽的写作素材,我们还无动于衷吗?至少我会尽可能的触及到身边的每一个领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正确的坐标轴。
---- 帅哥为何哭泣?
凉夏扁过的痕迹~
中国文化版 自由职业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