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学资料>>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诠释

主题: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诠释
发信人: adamlee9(adamlee)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20:47), 站内信件
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诠释※华藏金刚上师讲述
对未成就者而言,佛法是一个法,修行亦是仅修一个法,勿须两个­­­­­──有两个法,即有两个心。依随一个法,一行澈悟,一切皆悟;然,若一个不悟,纵使在学一万个法,亦是识不悟。佛法本来即是一个法,即是般若波罗密多。般若即是WISDOM(智能),但与世间之智能相异,而是无上智能(SUPREMEWISDOM)此经原在灵鹫山讲授,其时,一切罗汉、菩萨等悉皆齐集,释迦牟尼佛惟入光明定,观世音菩萨同时入定,舍利子因问;「修般若波罗密多,如何用功?」
全部经文即是观世音菩萨知回答,上段开经或序分从略,后段结归或流通分亦省略,祇余正中分中心之一段。此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即是中心之一段。
〈按:兹录序分二则,以为行者参阅。
1宋施护三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白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2唐法月三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坐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言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密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
唐玄奘法师祇译心而不译心要,实乃简译;盖若以英语而言,是为HEART SUTRA以心即是HEART故。而其实心并不作HEART义,却为俗义之CENTRE。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凡六百余卷,此一段属于中心,故俗义言之,即是CENTRE OF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而胜义言之,即是EXTRACT OF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亦即是梵文「声达雅」,最重要之?精华之义。
鄙人根据梵文原本从译如下: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失。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住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超越颠倒。究竟涅盘。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证大圆满觉。是故住持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按:附录唐玄奘法师译本以为行者参考:) 
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真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般若即智能,波罗密多是到彼岸,但何为此岸?何为彼岸耶?脱离生死轮回,是为彼岸。身处五浊恶世,不能跳出轮回,是为此岸。而运用般若波罗密多即是运用自性智能,以期到达不生不灭涅盘之彼岸。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 原文本是如此,但与当时唐朝皇帝李世名讳大相抵触,唐玄奘法师避讳,故简译为「观自在菩萨」,而甚略「圣」与「世」字。现在民主时代,勿庸避讳,故能直译。观世音菩萨乃由耳根成佛,即观一切声音,将其来返观自性,而至明心见性成佛。盖声音乃六尘之一,既纳入耳根,扭转后,普渡众生,众生闻声即来求度;菩萨闻声亦去救度;故外面是闻声救苦,内里即是闻声反观自性而成佛。故观世音即是观世间一切声音,返闻自性而得自在解脱之义。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一心修行之义,即一心三观,实行甚深智能,由智能脱离苦海,度登彼岸 照见五蕴自性归空。
何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色──非颜色、女色,而是VIEW:眼所见之一切对象,无论天地山河,植物动物,森林宫殿,一切有形有相之对象,不论男女,皆色。狭义而言NARROW SENSE,色蕴即是人之色身;而广义而言BROAD SENSE,色蕴表示眼所见一切东西。受­­­­­­­──五根:眼耳鼻舌身,接受五尘:色生香味触之义,此为凡夫境界;若五根不接受五尘,此是佛菩萨知境界。五根如何接受五尘?譬如眼见鲜花,欣然喜悦,爱而取之ACCEPT即是取舍:然若不爱不恶LIKE AND DISLIKE,惟分别DISTINGUISH,即是不爱不恶,不取不舍,而分别也。若不分别,则为佛眼境界。想──第六识胡思乱想。行──心里起妄念,亦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胡思乱想。想与行如何不同?两者均是胡思乱想,然想蕴是对于外境所见之有形有相物事,有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行蕴属内在,即对于一切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之内事而生起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前者属有形有相之外境,后者属无形无相心之内境。识──第八识阿赖爷识,自身之灵魂也。唐玄奘法师译文为「五蕴皆空」,亦是简译,并未将经文真义译出,其实五蕴源自地水火风空识:地大˙吾人身体之皮肉、骨骼、及一切硬故东西。水大˙血液、眼泪大小便利。火大˙身体之温度。风大˙呼吸,手摇动。空大˙(一)狭义,有限制空SPACE,如吾人色深之持度,位置。(二)广义,虚空无量无尽之空,包括十法界。故一切物间皆由地水火风空,无生命之五大组成:而动物则是由地水火风空,加上是大作为灵魂。是以「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即是五蕴自性本体还归真空性之义。盖五蕴由六大构成,此六大还复归元,亦即是还复真空之义,并非五样悟间皆空也。
度一切苦厄 若明白六大归元之道理,则能自度,进而度众生;然若不能看破五蕴自性归空,则自度尚不能也。而看破五蕴,自性即现前,与佛性打成一片,究竟成佛矣。是故若能明白心要经,念心要津已经成佛,勿庸更修任何法矣。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大弟子舍利弗,其母眼似鹙鹭,因名舍利;以舍利为鹙鹭梵名故。舍利子即谓舍利母之子也。色为有形有相,空属无形无相;色乃实相实物,空无实质,如何不异?色为地水火风空五大组成,空意是地水火风空五大组成,故色知本体为五大,而空之本体亦为五大;本体不异,亦即是返本还元之本体一样也。故谓色与空还归真如本性,一样皆是五大所构成,如此不异而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上所述。
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 唐玄奘法师译为「世诸法空相」;而空实无相,如性空之性质一样。无相无不相 无相是空,无不相是有,故云非有相非无相,如性空之性质一样。不生不灭 不会生亦不会灭。不垢不净 不骯脏亦不清洁。
不增不减 不会增加一不会减少。自性乃是无相、无不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休行至此,倘若白,五蕴自性归空,即可成佛也。而无色受想行识,本可成佛,此处更为详细,进一步而言: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乃是有形有相,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将六根看空;空六根,亦即成佛。无色香味触法 清静六尘,一尘不染之义。盖身处五浊恶世。有种种烦恼,然心若住持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乃不为五浊所污染。故净六尘,亦即成佛。事故一句话:空五蕴、空六根、净六尘,即成佛矣。无眼界 应译为无眼识界,即SENSE OF THE EYE,眼之觉。此乃言六识;六根六尘六识。眼之知觉是假、是空;眼识亦属虚假,不实UNREKL而六尘亦为虚假,故换言之以智能照见六根体性空,还归一真体性,六尘相假,返染还净,还归实相八识,而各种妄不临用。何谓妄用?譬如眼见对象,爱LIKE而取之ACCEPT,不爱DISLIKE而舍之REJECT;不爱不恶而分别之DISTINGUISH。乃至无意识界 SENSE OF THE MIND六是对于一切物事,在吾人未获智能前,眼见色,爱而取之,不爱而舍之,不爱不恶而分别之,是即为凡夫境界。然若心不动。意根不动,眼见物事无爱恶分别取舍,一切平等取消,是为佛眼境界。意根如此,余五根一如此;此即是将凡夫六识转为佛之六识,久而久之,转识成智,即成佛矣。无无明 无明生起之相。无明乃是缘觉、独觉、辟支佛证圣果所用之方法。无明乃是心愚痴,犹如凡夫,一切皆不明白;凡夫以所见属真,因有爱恶分别取舍,盖不明白真性也。无明有十二因缘:1无明˙心愚痴。2行˙分三种解
(1)欲界­­­­­─执欲(2)色界─执相,即执色身相。(3)无色界─执空 3识˙第八识阿赖耶识。4名色˙受想行识四蕴加上名色,即为五蕴。5六入˙胎生六根、六尘。6触˙出生7受˙出生后,有爱恶分别取舍,接受外境。8爱˙对外境起爱欲。9取˙追求造作。10有˙三有、即三界。11生˙在生。12老死˙再老再死,轮回不息。亦无无明尽 十二因缘──无明灭尽之相。前者乃为生相,此为灭相。倘若看破无明,十二因缘皆灭,皆空;然若一个不空,十二个亦皆生起也。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即至最后,有生有死。然若一个看破,十二个皆破;若一个看不破,十二个亦皆生起矣。
无苦集灭道 此为阿罗汉成就之方法,阿罗汉须要看苦。吾人受苦皆由于积集恶因而致,若积集善因,则受乐。「灭」即为思维方法以蔑苦;「道」即是灭苦之方法。无智无得亦无失 「无智」即未无假世情之聪明;「无得」谕一切皆无有,纵得万亿美金,亦犹梦也,如俗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义。唐玄奘法师译为「无智亦无得」,其实得失均属虚假;而明白真智能,得失更是一场梦矣。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住故 此即依止住也。菩萨本为简称,原文实为菩提萨埵。义及休行者。「依」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而休行,「止」息一切妄念,安「住」正定。心无罣碍 心无障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一切惊恐慌失均无。超越颠倒 超出颠倒妄想。究竟涅盘 究竟达到不生不灭成佛之境界
三世一切佛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提罗密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 依般若波罗密多,安住正定。「明空」即色空不异。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开显正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具生本有,但为无明覆蔽,此时撇除无明烦恼,乃能复显。亲证大圆满觉 亲身证得大佛之觉。是故住持般若波罗密多 菩萨修持般若波罗密多,罗汉听闻般若波罗密多,均称为住持,或住世,即维持义。故全句乃为住世修持般若波罗密多也。而寺庙之住持即是住世维持佛之正法也。偈云:安住圆觉一心,修持万行无。若误解,则成为主持。而运用般若波罗密多,普都众生,意是住持之义。
是大神咒 是大神通咒。是大明咒 是大光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是无可比拟之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俺 皈依三宝。揭谛 自度。揭谛 度他,波罗揭谛 度登彼岸。波罗僧揭谛 一切众生度登彼岸。菩提野梭哈˙
无上菩提即迅速成就。此为外修境界,内证境界如下:俺 皈依三宝。揭谛 除我执。揭谛 除具生我执。波罗揭谛 
除法持。菩提野梭哈˙无上菩提。其实,明白心要经,即已成佛矣。是故鄙人传法,皆属一元化制度──一个师父、一个本尊、一个法。普通人皆以师父多、法多,为POWERFUK(够劲),时乃错误。盖每位师父之出发点,有所不同:或由心识门而出,或循心性门生起,两个师父即有两条路径。倘若有十数条路径,试问行者何去何从?故师父愈多、法愈多,是愈容易走错路也。修行譬喻钻墙穿洞,亦即钻穿无名窠臼IGNORANCE,从洞里脱颖而出,明心现性成佛也。休多法譬喻随处钻。此处钻一钻,彼处钻一钻,终于是无一能洞穿也。是故若明白心要经,三数句则能澈悟也:「色不亦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是菩萨修行方法;其中「色不亦空」之境界尤为最高,能一说明白成佛也。「。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亦是对菩萨而说,亦即是空六根、净六尘、转八识是也。「无无明˙˙˙˙˙亦无老死尽」是对缘觉、独觉、辟支佛而说,「无苦集灭道」是对阿罗汉说。大众若明白心要经而修行,即能心悟,打破无明窠臼,自性与佛性合而为一,究竟成佛也。此为十二地妙觉;而乘愿再来,普渡众生。建立报化二土,是为十三地正觉也。成佛之道理,一本心经,实已尽述。(按:附录结归或流通分以为行者参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颂是般若波罗密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密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比丘,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干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参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广义」)发愿回向 回──回归本来面目。向──向光明大道修行。
以此功德,上供下施,川流不息,行无缘慈,遍满虚空,普周法界,四圣六凡,圆融无碍
今天预备明天是真稳健
生时预备死时是真旷达
胡适先生之良言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