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c-tiger()
整理人: happywang(2000-01-17 10:24:45), 站内信件
|
转载:中国电信对外开放六大问题
作者: 高仰止 ( December 06, 1999, 10:36 AM )
连续20年大发展的中国电信业,正面临“入世”的考验。
电信服务市场与电信设备市场不同。就电信设备市场来
说,“入世”后虽然会对我国民族通信工业带来压力,
但也带来更大的机遇。我国的电信设备市场早已开放,
开放程度较其它许多国家为高。为了鼓励引进国外先进
通信设备和技术,过去也曾长期实行过“0关税”。由
于我国成功地实行“技术引进、合资生产、自主创新”
三层次技术发展战略,扩大引进对我国民族通信工业的
振兴有着促进的作用。
但就电信服务市场来说,对外开放首先遇到两个难点:
一是怎样保证国家的安全机密。有些人士认为,现在科学技
术手段这么先进,强调通信保密是否还有实际意义。恐怕不
能这么说。党和国家十几年来三令五申不准境外企业和个人
在国内经营电信业务,其出发点正在这里。
二是怎样保证电信的普遍服务。为了保障全国人民享有基本
的通信权利,国家采取统筹规划、交叉补贴的政策,使广大
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通信同样取得发展。市场开放后,经营
者从追求利润出发,往往不愿经营亏损的业务,将使电信普
遍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联通为何不去西藏推广"如意通"?
难道少数民族人民就不需要"竞争带来的好处"?因此,采取
正确的政策,解决好这两个难点,是电信服务市场对外开放
的前提。
中国正处于电话普及时期和电信多元化时期的重合期。西方发
达国家在80年代初实现了电话普及目标后,用了10年以上的时
间进行从垄断走向开放的体制改革,促进了电信的多元化、高
级化,进入了所谓“信息时代”。中国的电信业尽管发展很快,
但起步较迟,基础电信网和基本电话业务还远未普及,而信息
化的浪潮已经时不我待,急需迎头赶上。各国实践证明,在一
个国家的电信还未普及以前,过早或过度的开放,会带来相当大
的风险。印度、巴西等国都是前车之鉴。我们应当吸取国外成功
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把电信对外开放这件大事做好。
电信业务的对外开放终究是大势所趋。尽管在目前条件下,由于
国力的悬殊,我国电信开放只不过是向外国单方面发放通行证,
谈不上什么平等,但是为了中国加入WTO的整体长远利益,电信
业作出必要的牺牲也是应该的。当前的问题,是要慎重掌握电信
开放的时机、开放的程度和开放的条件。如果掌握得好,电信业
的开放将有助于加快发展、改善服务;如果掌握不好,将不但无
助于网络发展和用户服务,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中国电信对外开放问题上,当前必须注意掌握以下六个问题:
一、先立法,后开放
任何一个国家的电信对外开放,都是从修订《电信法》开始的。
有了国家的法律依据,电信部门才能依法行政,外资企业也才能
依法经营。中国的《电信法》不知叫了多少年,起草过多少本子,
却至今没有着落。建国50年了,连个《电信法》都没有,这在全
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说过去电信是政府垄断经营,没有法律
也还过得去,那么电信要对外开放了,没有国家法律怎么成?难
道还靠红头文件或者首长批示不成?没有《电信法》一切承诺、
协议都是无效的。而且也只有法律,才能约束少数人武断决策,
使电信的改革开放方案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才能对外资进入
中国电信市场后实行有效的管理。这是当前电信业刻不容缓的头
等大事,否则,中国电信“入世”将无从谈起。
二、壮大国家队,增强竞争力
WTO基础电信协议推进了电信全球化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个新形势,
各国电信业近年来出现了大兼并、大重组的浪潮,原先分散经营的
企业纷纷合并,电信企业越搞越大。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增强国际
竞争力,争夺海外市场。从分散到联合、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
这是全球电信业改革的大方向。
与这个方向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我国电信业的重组却是采取了肢解
的方式,即所谓:四分五裂“方案(指中国电信一分四,加上联通
成五块)。这个改革方案或许对活跃国内电信市场经济有些好处,
但对于”入世“后应付国外竞争者挑战来说是绝对有害无利的。中
国电信本身实力不强,总资产还不及日本NTT一家的一半,如果按照
有些人的想法,再对中国电信进一步”横切“、”竖切“的话,那么
除了便于国外竞争者各个击破以外,实在很难解释它的用意所在了。
有一种议论,说是中国电信长期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经验,
现在把它拆开后,组织他们相互竞争,这样一来就可以锻炼队伍,能
更好地对付国外竞争。这种议论恐怕谁都不会相信。打个不恰当的比
喻,日本鬼子打进中国来,因为要对付日本鬼子,所以国民党与共产
党先打起内战来,以取得打仗的“经验”,这种理论岂不荒唐!
电信业应当改革,当前的改革要服从于“入世”这个大局。一切背离
这个大局的改革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以中国电信为主体,实行大
联合,组建自己的航空母舰,努力维护国家公用电信网的完整性、统
一性和先进性。国内通信业之间应当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
通信业、广播电视业以信息设备制造业之间更应当紧密携手,风雨同
舟。不能干那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蠢事。 事实上,当初
成立信息产业部就已经提出建设统一的电信网络.
三、控制外资上限和经营领域
参加WTO基础电信协议的国家,除了欧、亚、拉美一些小国家以外,主
要的发展中国家都对外资规定限制条款,如泰国规定外资参股不超过20%,
法国、加拿大也规定外国直接投资不超过20%,澳大利亚电信(Telstra)
规定外资上限为11.7%。我国台湾省为争取加入WTO,1996年修订《电信法》
,规定外资上限也是20%。我国提出的关于电信开放条件的清单,国内电信
部门一无所知,而美国公司却了如指掌,这种现象令人难以理解。从美国单
方公布的内容来看,那实在是太过分了,是国人所万难接受的。在朱总理访
美之前,上海市邮电管理局与美国AT&T签订了一个在浦东合资经营电信业务
的协议,规定美方参股比例为15%,美方高兴地接受了,现在美方听到中美
会谈内容,要求大幅度提高参股比例,而且提出“不受地域限制”,双方谈
判陷于僵局。
根据我国情况,外资上限到底以多少为宜,政府应当慎重考虑,无论如何,
不能让步太多。中国电信市场这么大,具有极大吸引力,即使我方条件苛刻
一些,外方也可能接受,浦东谈判就是一个例子。“入世”谈判中还有一个
时间表和准入领域问题,如泰国规定到2006年后开放电信业务,印尼规定到
2011年才开放本地电话业务。对于主体电信业务的通信权必须从严掌握,不
能让外国控制,特别是国际通信,决不能让外国插手,这不但关系到我国的
重大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四、加强企业自我保护
WTO 134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中,参加基础电信协议、同意开放电信市场的有
72个,还有62个没有同意开放本国或本地区电信市场。同意开放电信市场的
国家和地区中,到底有多少已经真正开放了呢? 国内的新闻媒体都有意无意
地进行了歪曲报道,好像一签WTO协议,就立刻要国门大开.
据国际电信联盟的一份材料,开放国内本地电话的只有12个,开放国内长途
电话的只有14个,开放移动电话的有54个,最近这个数字有所变化。这说明
了,不少国家和地区只停留在法律上认可,实际上并没有开放。所有这些国
家和地区都在承诺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电信业。发展
中国家比较常用的一个办法是,外资进来经营电信,必须服从所在国的电信
规划,并承担普遍服务业务。假如你申请在大城市经营盈利的电信业务,同
时要分配承担边远地区或农村经营亏本的电信业务,否则就不予批准。
许多国家对电信业务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许可证是规定限额、公开招标的
,外资可以投标,如果许可证已经满额,外资只能找有经营权的企业合作,
企业可以自主要价,双方谈不拢,这就不是政府的事了。我们曾请教过德国
电信,怎么保证国家的控制权。德国朋友说,主要看政府的态度,政府不让
外国人占到便宜,总是有办法的。德国总理就曾亲自出马为德国移动电话做
广告,号召每一个体面的德国人都要用德国手机(这在我国大概又算违反《
广告法》了),所以别国手机很难打进德国去。关于电信开放后的安全保密
问题,除了规定某些领域禁止开放以外,还可以规定外商不直接参与通信网
的维护运行和日常管理措施。这些问题都要在“入世”时周详考虑,制订办
法。
五、以市场换技术
我们向国外让出一部分电信市场,目的是换回先进技术。我国电信设备的引
进政策是非常成功的,程控交换机从引进设备开始,组织合作生产,实现国
产化,去年新增加的程控交换机,98%是国产设备;我国通信光缆总长度超过
100万公里,都是引进国外技术,而在国内生产的。“入世”谈判中我国同意
开放CDMA移动电话市场,CDMA是产美制式,此举对美国有极大的吸引力,但
美方却拒绝转让CDMA核心技术,要求整体进口或到国内组装,未免欺人太甚!
不给技术,凭什么送你市场?说实话,中国并没有什么必要采用CDMA制式,
中国可以集中力量推广现有CSM制式,再过几年可直接过渡到第三代移动电话
。如果美方不给技术,就不应同意开放,让美国抱住那个臭名昭著的“考克斯
报告“,失掉在今后10年中1亿门以上移动电话这个庞大的中国市场好了。
六、防止人才流失
美国为了它的长远战略利益,利用它的科技、经济和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
方式,在国内培养了一大批“亲美派”。现在起劲地鼓吹“美国电信改革经
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人,宣扬“外国公司不是狼,中国电信才是
狼”的人,即使不是从美国回来的,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美式洗脑教育.有些
很出风头的电信改革“方案”,简直是为美国度身设计的。在中国电信界中
,美国也下了很大功夫,这是美国打进中国电信市场后的主要资本。没有中
国人才的支撑,美国在中国电信市场成不了什么气候。当然,我绝不是说,
去美国学习、进修、实习或工作过的人有什么问题,他们绝大多数是爱国的
,而且正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羊杰出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如果外国企业
高薪挖人,恐怕有不少技术和管理骨干会跳糟。“入世”后市场的流失、利
润的流失,都不及人才的流失来得严重。这不是危言耸听,值得严重注意。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8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