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7281813(再兴国学)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3 11:54:20), 站内信件
|
忘了是哪一年,在旧书地摊上“贱买”到一本1975年出版的《批林批孔参考资料》,读罢,先是惹冠冲发,再是大笑不止———权当看到的是一本笑话。之后便针对该书批判儒家的全部观点一一提出了窃以为甚为有力的反驳,洋洋洒洒,引经据典,计十余万字,聊成《笑谈“批孔非儒”诸观点》一稿。可叹!人生难免有许多恨事,某日竟丢失了该稿无疑是其中一大恨事。事后本欲凭回忆重新写出,忽又念及“文革”业已远去,况且时值今日,学术界已对儒家思想予以重新定位,对“文革”也进行沉重研讨及深刻反思,便悻悻作罢。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今日学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多少(毋谈继承二字),而对不幸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批孔非儒”的主观武断等等观点,倒是颇为熟知,这也应是很多前辈学者所始料不及的吧……
如今日国学论坛上,水玲珑学妹对“礼不下庶人”分析与解释便是如此,或者说也没能走出文革时的批判影子,是以聊成一文,以供诸君商榷。
“文革”时,那场蒙上极大政治色彩的“儒法斗争”里,反孔非儒者借用〈韩非子—有度〉中“法不阿贵”(法律不偏袒贵族、当权者)一句,以来“攻击”(其实称不上“攻击”二字)“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句,进而否定儒家的“礼治”。题外话:可笑的是,法家韩非子其实是君王至尊的首倡者,而且所谓“刑过不避大臣”,便可以直接暴露出“君王不受‘法’的限制”这一狰狞面目。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文革时也可以说是成了“打倒孔家店”罪状之一,大受批判。那时既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是误解此句含义。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当官犯罪,不在刑法之内;又认为"礼不下庶人"是指对百姓是不必使用礼节。
事实上,绝非如此简单。“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一句,出自〈礼记—曲礼〉。“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上面这种解释或是特意,或是不觉的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手法。若是这般断章取义的话,那要是把〈礼记〉本章的“〈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分为两半,成了“〈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君子只能抱孙子,不许抱儿子?岂不是成了一大笑话?
我们还是先解释一下这段话中几个字:“式”,是古代车马上的横木;“抚式”,手抚在横木上,身子略向前倾,以示敬意;“庶人”,即是百姓;“大夫”,便是贤者,也就是好人;要注意的是,这段中的“礼”一字,并不是属道德概念的“礼”,而是指某种礼节,某种行礼的方式,这里便是代指“抚式”。
整段的白话翻译便可以知道了:国君在途中遇到大夫,便抚式示礼,而大夫(大夫也有专车)则下车还礼。大夫在途中遇到士,同样的抚式示礼,而士(士也有专车)则下车还礼。而在途中遇到百姓,则不用那样抚式示礼,刑法也不用对待大夫,要对之刑罚的人是不在君王旁边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在途中遇到百姓,则不用那样抚式示礼”(也表示其他礼节,其它行礼的方式)?其实很简单,百姓满街走啊,如何一一打招呼以示礼?如果一一打招呼以示礼,要一天时间还不够吧?您见过国家领导人,或是地方领导人一路上都和人们一一打招呼以示礼?
又为什么说“刑法也不用来对待大夫”?只要仔细一想,也很好懂。因为,于礼而言,大夫惟贤是从,大夫便是贤者。在这个前提下,换句话说,在这里,大夫便是“好人”的代名词,而不是刑法所针对的犯人,故而法不是用来对待大夫(也就是好人)的。所以后面又说:“要对之刑罚的人是不在君王旁边的。”反过来说,假设大夫如果不贤而犯了法,那是也绝对照刑不误。
且看以《十三经注疏》为底本的《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对“大夫抚式,士人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翻译:“礼不为下面的庶人而制,刑不为上面的大夫而制。”
前句“礼不为下面的庶人而制”是按孙希旦所云:“不为庶人制礼也,制礼自士以上。”而注解的,实则有误。孔子曾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齐之以礼。”(〈论语—为政〉)“约之以礼。”(〈论语—雍也〉),这些都是夫子关于礼教的对治国安邦建议,也是对平民百姓的要求。便是那千古名句“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亦复如是。“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姑,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大戴礼记—礼察〉)孔子也正是意识到思想对人的言行的显著影响,而极力提倡以礼乐教化人民,我们怎么能说“礼不为下面的庶人而制”?
后句“刑不为上面的大夫而制”是按陈澔所云:“不制大夫之刑,犹不制庶人之礼也。”而注解的,古人所言也并不是字字珠垲。这位陈澔也是犯了和前句一样的毛病,便是不知“微言大义”而望文生义。读过〈十三经注疏〉者,便知其中有一句“无刑不上大夫之事”,这也是不攻之击了。
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赛,“儒家思想可以抵制西方歪风”反方复旦大学也是如此,引用〈论语〉中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其实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说:“如果照孔子的说法,我们还能来得了新加坡吗?”这句话当然便被正方抓住并予以痛击。我们试想,连儒家的最普遍读物〈论语〉都没读熟,你们反方还有什么资格来讨论“儒家思想可以抵制西方歪风”这一辩题?显而易见,这类或是断章取义,或是望文生义的解释都是不够客观,不够严谨的。
另外,关于“国君在途中遇到大夫,便抚式示礼,而大夫(大夫也有专车)则下车还礼。大夫在途中遇到士,同样的抚式示礼,而士(士也有专车)则下车还礼”这段,有人或会说这就反映出宗法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国君抚式便可,大夫下车还礼———这只是礼而已,并无等级可言。拿今日来说,如果我们在路上偶遇驾车的亲戚长辈、或是昔日老师、或是上级领导,他们是不是可以朝我们点个头、或是微笑一下既可?而我们的态度是否应该更热情一点,如停下车以示敬意?这恐怕是后辈晚生最起码的礼貌吧?《礼记—曲礼》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便是讲述了礼的作用。国君、大夫、士各有其礼,正是“礼”的作用之一“别同异”。同篇中“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对于父亲的仇人,和他不共戴天。对于兄弟的仇人,随时携带兵器在身边报仇。对于朋友的仇人,不和他同住一国)也正是礼的作用之一“定亲疏”。我们不能把朋友的仇人和父亲的仇人同等的看待,一如国君抚式便可,而大夫自应下车还礼。
这段对礼的叙述,其内涵无疑是尊长,是传统美德,且不提无可非议,确切的说应该给于大力提倡。但回过头来看看今日国人,又有几人真正继承这一传统美德?一叹!
《礼》云:“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之所以有别于禽兽,人类知礼而禽兽不然,不能不说是一大原因。礼或会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进行了形式的更替,而决不致失去礼的存在的巨大价值!礼是不会消亡的、不应废弃的———哪怕人类将只存在一天了!
附:“国学入门学习班”广告贴
敬告诸位———国学者,一国之学也。国学,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
夫国学,经五四大难,历文革浩劫。先贤有云:“中华文化存,中华亦存.中华文化亡,中华亦亡!” 自反孔非儒以来,势值今日,中华文化实已至或续或绝之时。借孔明一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华网文盟“国学问答”论坛建于2001年1月4日,广聚同道中人,宣扬传统文化。开版不久,有学子建议开办“国学入门学习班”,我等虽不揣所知无多,然为弘扬国学,愿倾所学以尽绵薄之力。
2001-5-6 始,我等不自量力犹夸父追日,更身背“好为人师”之名,而开“国学入门学习班”,不外普及国学知识,推广国学思想!
学习时间是每月5、10、15、20、25、30号晚上20:00——22。30;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古典文学,阐述某种学说观点等,不一而足;学习方式是先发贴在国学论坛(http://www.cnlu.net/club/club/bbs.asp?owner=A202)聊叙,再在当晚[传统文化,国学探究]聊室(http://cnlu.org:8001/main)学习时发问、讨论。
我等意欲借此“国学入门学习班”,传播国学于网络之上!特面向各大网站、整个网络,欢迎凡是热爱国学、欣赏国学、关注国学以及所有对国学感兴趣的有识之士,参加、关注国学入门学习班!
---- 国学问答 欢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