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sces-fox(Fox)
整理人: tibetprincess(2001-08-23 11:08:38), 站内信件
|
音乐厅是聆听高雅音乐的特殊听音场所,它的特点是按照建筑声学要求对室内加以装修,创造一个良好的听音环境,而不仅是靠电声设备来解决音响效果。为了取得丰满的、亲切的效果,在混响时间上比普通剧场要长一些,就一般来讲,大约从1.4-2秒。
但是,长混响和清晰度是有矛盾的。混响时间过长,如果早期反射声强度不够的话,在演奏一些快节奏旋律时,会感到含混不清,颗粒性不强,影响欣赏效果。
音乐厅的早期反射声主要靠侧墙和顶棚反射,在国外音乐厅听过音乐的人会说:“人家音乐厅音响效果真好,站在边上和后排墙角都听得很好。”这话一点都不错,即使在国内的音乐厅也是一样,在剧场耳光室里效果会更好。因为那里的早期反射声很多、很近。50ms(毫秒)以内的早期反射声有助于提高清晰度。50ms意味着声波行进17米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说,直达声和反射声的声线距离之差不超过17米时的反射声有助于清晰度的提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其能量是要逐渐衰减的;在自由场中,距离每增加一倍,其声压级就要衰减6dB,在剧场内因为是封闭空间,不会衰减那么多,但也还是有相当的衰减,尤其是中间部位,离左右侧墙及顶棚都比较远,一些微弱的、细腻的声音便不容易听清楚。在国外大多数音乐厅除一个大音乐厅外还附一个300人左右的小厅,那是供室内乐队或其他小型演奏会使用的,便于聆听更细腻的音乐。
对音乐厅的设计,国内外建筑师进行了不少的实践研究,十分完美的还不多见。
由于声源、反射面、听众之间距离情况十分复杂,一个剧场的声场做到绝对平均是不可能的,依靠电声设备可以改善一些。要想改善音乐厅的听音效果,音乐厅则必须在反射和扩散两方面去想办法。
早些时候中央电视台曾经介绍过前东德一个音乐厅,为了使交响乐队队员在空场排练时和满场演出时的感觉变化不太大,也就是让混响时间的变化不大,他们把观众座椅做成模拟人形,面料的吸声系数和人体的吸声系数大致相同,据报导,效果不错。
由此可以得到启发,过去我们对音乐厅的建筑声学的处理从宏观上考虑的多,例如项极反射。侧墙反射、扩散体的安排等。这些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椅子往往考虑它对混响时间的影响,考虑用什么面料,以减少它的反射,从未考虑从椅子上取得什么早期反射声。前东德的音乐厅可以做成模拟人形,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人形的基础上再加两只耳朵(见图1)。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远处有人和你讲话你觉得听不大清楚,然后就把两只手掌挡在耳朵后面,这样就听清楚了。你知道吗?这两只手掌可以使你耳朵的灵敏度提高近6dB。在剧场里靠侧墙或顶板来提高6dB,那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图2中的这两个反射板关闭时其作用和前东德音乐厅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模拟人头起吸声的作用;当打开时就是反射板,加强早期反射声。除了这些功能外,还可起到保护前排观众头部的作用。
这样一来,又出现一个人头影响视线的问题。根据附图来看应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水平座椅还是有一定影响,最好每排都有升起。最近,清华大学在北京天桥剧场的改建设计中,把每排座椅相对于前排来说都升起17厘米,这样既解决了直达声和视线不受阻挡的问题以外,也为模拟人头的设立提供了条件,这种座椅排列方法,是先进的,值得推广。
应当指出,这个方法对提高清晰度有较好的效果。不过,整个厅堂的建声设计还要进行整体考虑
哈哈,我发现宿舍厕所的混响效果特别好,所以也就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