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uanke(倦客)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2 12:59:56), 站内信件
|
赋与各种文体的关系
文 靓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具两栖性。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在文体关系上,容易混淆赋与诗的关系,尤其是赋与辞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赋,什么是辞呢?论及赋,我们还得再来谈谈颂。由先秦的“赋”作动词与颂连称叠用来看,赋似乎等同于颂。但其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文体。
颂,诗六义之一,《诗大序》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朱熹《诗集传》补充说:“颂者,宗庙之乐歌”。颂体的正宗应是象《商颂》中的颂美盛德并用以告神的篇章。其变体,如《鲁颂》,虽不以告神,却只为祝颂僖公。所以,颂的功能专在颂美,也就通常所说的赞美诗。就这一点来看,就与赋有着区别。赋,可用颂,也能用以讽。讽与颂是赋的两大功能。所谓“义在讽托”,可见,讽是赋体功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汉杨雄更称讽是赋体的核心要素。而对于《文选》中称些本以“颂”名篇而归于赋类的作品。如:王褒《洞箫颂》、马融《广成颂》被其称作《洞箫赋》、《广成赋》。原因很简单,就是这类作品确实具备赋的特点。《洞箫赋》结尾的“乱”语就强调“乐而不淫,中于节操。”有着讽托之义。
再看赋与辞。从汉代起就存在辞、赋不分的现象,这还是始于司马迁。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辞合于赋。这种情况到南朝时才有所改变。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一篇,始将赋与辞加以区别。其实,辞与赋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辞属于诗的范畴,而赋虽近于诗,却不入诗域,而是与诗并称的文体。就楚辞体所表达的情感上来看,多偏于幽深哀切。而赋却往往带有功利的目的,不象楚辞那样专门为己而作。赋多以才学思力取胜,尚意尚辞,甚至堆砌文字,以至被人讥为“字林”。楚辞尽管也讲究引类譬喻,穷声极貌,但与赋所追求的铺张扬厉,侈丽宏衍相比,就显得“文约”“辞微”了。
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而赋在题材和形式上都较辞有着更广泛,更多样和更富于创新的一面。
虽然辞、赋不为一体,但把两者作为两条平行线也是不正确的,两者也有其共同的交叉点,赋受楚辞的影响也颇为深刻。正所谓“不歌而诵”是催化剂,而楚辞则是不可货缺的桥梁。“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楚辞”的概括。譬如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赋的传统主题上也是“悲士不遇”这在小赋中尤为突出。从骚体赋上,多承袭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之深。
在体制上,汉赋直承楚辞。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这三种类型都能够从楚辞中找到渊源。例如:从假托主客对话的形式就始于屈原的《卜居》和《渔父》。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这段话是相当有道理的。
班固《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两汉是辞赋的时代,赋占据着文坛的中心地位。在汉代人看来,赋也是诗,赋与诗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分诗赋为五类,前四类为赋,第五类为“歌诗”(也就是后代所谓的乐府诗)。西汉时的文人只在辞赋上争奇斗新,一般不写诗。至东汉时,五言诗体逐渐为文人所接受,文人们往往赋、诗兼作。这样,赋与诗在写法上就相互交流与借鉴。赋亦出现了“诗化”的趋势,诗则产生“赋化”迹象。这样大赋逐步被小赋所替代,赋中抒情性加强,篇幅也短小化,句式趋于整齐,对偶、比兴等手法得到更多的应用。在永明声律说的影响下,赋的声律也逐渐规范化,与诗歌更为趋向一致。到齐梁时,赋不仅写得和诗一样的精美,而且有些诗篇也可被称为赋作。
以赋为诗在唐代更为明显普遍。从初唐四杰的歌行体诗采用齐梁骈赋的形式,到杜甫的诗歌多以赋的表现手法来抒发,都证明了赋对诗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特别是长篇诗歌所表达出的那种气势和笔力,都是从赋中汲取营养,沿习赋的布局与铺叙。正象清人王芑孙所说的那样“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象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拟文的特征,就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唐初以后,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和唐宋文赋的兴起,使得这个时期的赋更接近于文。最早把赋归于“文”的范畴的是南宋楼昉的《崇古文诀》。
骈文受赋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六朝时的骈文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这些也都是辞赋所具备的。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及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两都赋》、《答宾戏》。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在宋词上也能反应出受赋的影响。宋词创作中有以赋为词的说法。就是指把赋的铺陈手法引入词的创作中去。柳永就是北宋第一位大力写作慢词的文人,而其本身就善作赋。著有《汴都赋》、《续秋兴赋》等。周邦彦在其词作如《拜星月慢》的上片铺陈写景用的全是赋笔。辛弃疾更是言而不讳的宣称自己的词作接近前人辞赋之意。
在古代小说的创作中,作家也常常要运用辞赋的手法或句式,有时甚至将赋纳入小说之中。在汉魏六朝的短篇小说中,就常用赋体描绘景物。唐人的传奇小说中与赋体就更为密切。如描写风流艳遇的或描写状物和刻画人物形象上都不同程度运用赋的铺陈手法。用骈俪句式来写景描物,在后来的小说创作中成为一种即定模式。譬如《红楼梦》,在写太虚幻境,描绘贾宝玉、王熙凤的肖像时也都是沿袭这种手法。
赋对明清时的戏曲创作也显示了极大的影响。明清时的戏曲作家也常要借鉴赋的题材与手法。很多戏曲宾白部分都采用赋体,使其具有较浓的赋味。
---- 咖啡冷了
我也该走了 |
|